2015年4月16日 星期四

史上面額最高的鈔票

究竟哪一款是歷史上面額最高的紙幣呢?

是南斯拉夫的五千億第納dinars嗎?本來很多人以為是,不過那是二十多前的事了。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那一定是津巴布韋的一百萬億/一百兆元吧?嗯,也不是。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居然有比一百萬億更高、更不可思議的幣值嗎?

有啦。還看二次世界大戰完結前後的匈牙利。
慘經戰火洗禮之後的匈牙利百廢待舉,然禍不單行的是,戰勝國蘇聯決定向追隨納粹德國且一同戰敗的匈牙利伸手索賠,甚至行拆走匈牙利的工業設施(在'八月風暴'出兵擊敗日本關東軍後蘇聯在中國東北亦照辨煮碗此舉)。

為了對應問題,當時的匈牙利政府就以投放貨幣的做法來刺激經濟,以低息向銀行提供資金讓銀行再貸款的方法有之,直接聘請來創造就業機會的方法有之,提供各種援助亦有之,總之就是直接用錢來解決經濟問題,讓錢猶如山洪暴發般在匈牙利氾濫著。

曾經有人警告這種濫發紙鈔的做法只會帶來災難,只是當局對此充耳不聞,皆因他們心知肚明此舉只有一個政治目的,就是洗劫中上階層,讓他們消失,亦即是現在我們常常都說的'貨幣戰爭'。

隨著紙幣越印越多,匈牙利國家銀行只能沿用舊有紙幣的設計來發行票值更高的新鈔,但使用不同顏色的油墨來識別,連帶幣值計算亦有所改動:本來匈牙利的貨幣計算單位為帕戈pengo,後來就分別出現百萬帕戈milpengo萬億帕戈b.-pengo來計算幣值。
紙鈔正面印著的日期是1946年六月三日,但實際發行日期為該年七月十一日。
票背的匈牙利國會大樓圖案即使印刷粗劣卻依然不減其莊嚴宏偉。
世上最高面額的錢幣就在這場人類史上最厲害的惡性通貨膨脹中被發行出來。因為票面上印著的是匈牙利文而沒有常用的阿拉伯數字,我們就唯有逐個字來翻譯了:
Szaz,一百;
Millio,一百萬;
B,即billion,一萬億。請注意,因為西方世界的數字命名有短級差距short scale和長級差距long scale之分,現行英美等國都使用短級差距的,所以billion指的是十億;而匈牙利用的是長級差距,故譯之為萬億。

一百一百萬一萬億用阿拉伯數字表達的話,就是100000000000000000000,1字後面有二十個0,即1020若嫌太長太難唸的話,則可以用中文字'垓'來表達。
沒聽過'垓'這個數字也不要緊,反正還有很數字我們沒有聽過的。
若以'正式發行'來算的話,這款一垓紙幣確是世上最大面值的紙幣。但若不以'正式發行'來算的話,這款大佬級紙幣還不過是小弟一名。

此話何解?

在票面上標示著1946年六月三日的匈牙利紙幣總共有八款之多,實際上發行卻只有七款,換句話說其中一款是沒有發行的。以下是這款'隱藏級'紙幣的票面面值的翻譯:
史上真真正正的最大面值紙幣的盧山真貌。
背面圖案。
Egy,一;
Milliard,十億;
B,萬億。
十億萬億者,即1000000000000000000000,1字後面有二十一個0,也就是1021,即十垓也,比方才那張藍色紙幣還要大十倍!

話說回來,雖然這場人類有史以來最厲害的惡性通貨膨脹都是共產黨人搞出來的鬼,不過當時的匈牙利政府還真有嘗試過出手控制局面,是裝模作樣還是洗劫的另一方法則不知道。就在1945年十二月,匈牙利政府向全體國民徵收過一次達75%的財產稅,繳付之後人們會得到一些貼上了小票的紙鈔當是新幣,但匈牙利國家銀行繼續發鈔又使情況繼續惡化。
這張一千帕戈貼上了小票,是1945年十二月那一次徵收財產稅的產物。隨著新幣面值越來越高,這個面額和這張舊鈔很快就被廢棄。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在紙幣面值越印越高的同時,就連原本用作繳稅之用的'稅帕戈adopengo'亦被當成貨幣之用。在1946年元旦開始,一帕戈可兌一帕戈,後來升值至七月的一帕戈兌7500000000帕戈,至七月底時更升值至1:2000000000000000000000(即2x1021)。當然帕戈的面值也越來越高,最高的一張為一億,。順帶一提,那時的匈牙利政府是不徵稅的,反正幣值低處未算低,徵收回來的稅金也只會不斷貶值,連計算稅率也困難重重,干脆全速開動印鈔機器還更直接省時。
面值為一百一百萬,即一億的稅帕戈。這類稅票與國共內戰時的關金券無異。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匈牙利人在這場超級通貨膨脹/貨幣貶值的狂潮下又怎樣生活呢?從現存的資料來看,匈牙利人需要收聽廣播,知悉當日帕戈與稅帕戈的匯價和漲幅來釐定物價與工資。他們不再看紙紗與稅票上印著的幣值,索性以印刷票券的顏色來稱呼該幣或應付(或收)幣值。

來到這個地步的帕戈離大去之期不遠矣。就在1946年八月一日,'福林forint'取代帕戈(再次)成為匈牙利的貨幣單位。新舊貨幣的換算價值為一福林兌4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帕戈,4字後面二十九個0,也可以寫為4x1029,以中文表達則為四十'壤'。
看,又出現一個連見也沒有見過的中文數字了。
在這個換算價值之下,就連那款已經是世上最大面值的藍一垓紙幣(因為綠十垓沒有發行所以不能作準)也變得全無價值:需要四千萬張才換到一菲勒filler即1/100福林,是為當時最小的匈牙利的貨幣單位(但只需兩張剛才見過的一億稅帕戈就可以換一福林,可憐的帕戈!)。既然如此,這些與廢紙無異的帕戈就被人隨處棄置,需要勞煩清潔工人清理。
於是,工人清掃紙幣與有錢也沒有人撿的奇景就總結了這場人類史上最嚴的惡性通貨膨脹。
自從福林推出之後,匈牙利的超級通貨膨脹就消失得無影無蹤,皆因蘇聯與匈牙利共產黨消滅中產的目的已經達到。本來有錢的人就淪為窮困,而本來的窮人的就繼續貧窮,為匈牙利共產黨在1949年的上台鋪路。

題外話:
(圖片來源:蘋果日報)
據說最高面額的陰司紙/冥鈔才不過是一萬億,即一兆,1字後面有十二個0而矣,在數值上還不及本文開首出現過的津巴布韋的一百萬億/一百兆元,更枉論要以'垓'來計算的匈牙利帕戈。若然如此,給先人們燒些津幣或匈牙利帕戈豈不更好?搞不好那些專賣香燭祭品的商人會將人家的津幣和帕戈變成陰司鈔的模樣(比如印上閻羅王的頭像),屆時地府的通貨膨脹又再闖高峰了?

2015年4月4日 星期六

1994年十元偽幣

一枚1994年香港十元硬幣,正是它的外環顏色有異而引來懷疑,於是就放在眼前仔細觀察,竟然發現這是以澆鑄方法做出的偽幣。所謂澆鑄,即是將液態金屬倒進模具使之冷卻成型的工藝之一,有別於以機械力量在幣身上壓出字體與圖案的造幣方法。以澆鑄法造出來的(假)錢幣的最大特點,莫過於幣身上的刻字與圖案常常軟弱無力,有形無神,欠缺仔細,當中尤以背面的年份'1994'等字最為明顯:排第二的'9'字與之後的'9'字不同,排最後的'4'字居然是實心而非空心,空有字形而欠缺神韻。再看看外環近圓心的'扭繩'狀花紋亦粗糙非常,不能與真幣比較。
稍稍調校拍攝的角度,即可清楚看見拾圓和TEN DOLLARS等字深淺不一,不像是流通太久的自然磨蝕。整個灰色外環的表面都如磨沙一樣非常粗糙,異於其他十元的平滑表面。
澆鑄法的另一特(缺)點,就是幣身上會出大小不一的疙瘩,在這枚假十元上亦有出現,尤以正面接近三時方位於外環最外處,和接近六時方位那個'K'字都明顯各有一塊疙瘩冒了出現。至於外環最外部的靠邊位置亦有多處明顯突出的部位,小弟將之歸納為疙瘩的一類。
第三,以澆鑄方法造出的假幣的表面都會出現所謂'沙眼'的小洞。因為壓縮了的小圖未能顯示出這些沙眼,小弟就發出原圖的局部讓諸君看看:
背面的沙眼不及正面的的,所以只發一張正面的局部圖,一目了然。
背面圓心內的'10'字亦出現不自然的絲狀物與小點,非常可疑。
這枚假十元比其他真十元還要輕,敲擊時發出的聲音亦有所不同,加上外環色澤呈(深)灰色,小弟就估計這枚假幣的外環應該不是紅銅鎳合金所造。有趣的是,小弟以左手手指捉著外環,再用右手的姆指和食指夾著圓心,再出力搖動,此幣即會發出微弱的聲響,讓人感覺到外環跟圓心並沒有完全焊上,但兩者卻並無分離。

既然是偽幣,小弟就得將之繩之於法。不過嘛,小弟倒不太想接觸那些民望甚低的香港警察......

另外一枚1995年的假十元'金銀膶',請按

2015年4月3日 星期五

猶大的三十塊錢

耶穌基督與門徒們來到加利利Galilee海邊的迦百農Capernaum,有徵收聖殿稅的人問他們的老師(耶穌)繳了半塊錢的稅沒有,彼得回答說已經付了。然後耶穌問他:君王(上帝)向兒子(基督)還是外人(百姓,猶太人)討稅?彼得說是外人。以耶穌的身份是免稅的,但祂還是要彼得到海邊釣魚,把第一條上釣的魚的囗打開,就有一塊錢,作為自己和彼得的稅款。
這裡說的一塊錢其實是一種叫舍客勒shekel的銀幣,也是當時的猶太人的重量單位,差不多等於四德拉克碼tetradrachm,故半塊錢等於半舍客勒,約二德拉克碼didrachm,是當時的大額錢幣。最早在摩西時代開始,年滿二十歲或以上的猶太男子需要每年繳付半舍客勒的銀子作為會幕/聖殿的獻祭和日常開支。在耶穌基督時代,猶太人要繳付聖殿稅的話,就只能用一種在推羅城(也譯泰爾)的舍客勒和半舍客勒銀幣(half) shekel of Tyre。推羅是腓尼基人建立的港囗城市,位置在今天黎巴嫩一帶。隨著希臘塞留庫斯王朝的衰落,推羅城的經濟卻發達起來,更在元前126年開始自行鑄造銀幣,有舍客勒,較少的半舍客勒和最稀少的四份一舍客勒。推羅城自鑄的銀幣和塞留庫斯銀幣沒有太多分別:正面無文,只有妙卡紮Melqart,也叫巴爾Baal的頭像,是腓尼基人所信奉的最高神氏。銀幣背後有希臘文,從鷹頭後面開始,TYPOY IEPAΣ KAI AΣVΛOY,神聖不可侵犯的推羅,鷹的右爪(即幣左面的鷹爪)踏在船上,表示推羅港囗,鷹的胸前(幣左面)有希臘數位表示的年份,數位的較下方有小棒的圖案,即海克力斯Heracles之棒,象徵腓尼基人的妙卡紮神等如希臘人的海克力斯;鷹爪之間有小小的腓尼基字母,而鷹背那方有棕櫚枝和字體圖案monogram
推羅造的舍客勒銀幣的圖。由於小弟未能尋回原來的備份圖片,故只能在某錢幣討論區中找回自己上傳的那一張來用。如果妙卡紮的肖像可以清楚些,幣價就會高些,當年小弟就買它不起。背後的海克力斯之棒看不清楚,完全看不見鷹爪下船,鷹胸前的年份是YS,即元前31至30年的時間。此舍客勒銀光依然,13,直徑近27mm,3mm
另外一枚半舍客勒,幣上圖文甚為清楚,惟幣邊一部份被剪下。
從鷹胸前的AN可知這是公元前76至75年的鑄幣,重量為6.6克。
雖然推羅城鑄造的銀幣有很濃厚的異教氣息,但猶太人和宗教領袖們卻接受了它們是唯一可以用來繳付聖殿稅的貨幣,<聖經>和其他猶太古籍都有對這一種銀幣的記載。或問:猶太人要用推羅的銀幣,難道他們沒有自行鑄造銀幣嗎?對的,就是沒有。本來統治巴勒斯坦的也是希臘人的塞留庫斯王朝Seleucid dynasty,流通的自然是塞留庫斯銀幣,亦有一些來自阿拉伯的納巴坦王朝Nabataean kingdom銀幣,後來馬卡比家族Maccabean family驅趕希臘人建立祭司王朝後只鑄造銅幣。在這段時間內,繳付聖殿稅(早就在摩西時代已經定下)的規定雷厲風行起來,要猶太人浪費大量人力物力自行發行銀幣作稅收用途是不可行的,還是遷就一下好了。

其實猶太人在希臘王朝的統治下也慢慢接受希臘文化–也不是按單全收,只要不跟信仰的核心發生衝突就行了,不用死守經典中不能雕刻任何活物的規定。他們認為,使用有異教圖案的銀幣不等於崇拜耶和華以外的神,雕刻神像只是腓尼基人的事,與猶太民族互不相干。再者,猶太地北面的加利利地區跟推羅早就有商業聯繫,引進推羅銀幣也是自然的事。特別要注意的是,此些半/舍客勒銀幣不單數量龐大,較塞留庫斯和納巴坦銀幣還要普遍,而且成色率穩定,更高達92-95%,在當時的中東地區也是廣受歡迎的錢幣。猶太人大概認為,與其當時流通的銀幣都有神靈或活物的圖案,不如選用高成更色而數目更多的銀幣,當是彌補了錢幣上的圖案帶來的問題和缺陷,也是他們的實際之處。在信仰角度來說,惡僧及笠,安堤克四世Antiochus IV的文化宗教侵害,使得猶太人不願意用塞留庫斯銀幣作聖殿稅幣之用。

很明顯,推羅的半/舍客勒銀幣從元前126至19年在該城鑄造。從元前18年開始的銀幣鑄幣工藝也較差,圖案較粗糙,也因幣身也較小,部份的字母和圖案不能刻在上面,不過成色更高,錢幣更重。還有,從這一年開始,幣背靠右的字體圖案的上方,出現KPKAP,估計是希臘文‘凱撒’(KAICAPOC?)的字母/圖案。專家們從以上的變化推斷,推羅城應該在公元前18年停止鑄幣,然後由大希律王或羅馬人以聖殿稅為宗教用途的名義在耶路撒冷城內繼續。這個意見也不是沒道理的,因為在公元前18年前後,羅馬人開始在敘利亞Syria省的首府安堤亞城Antioch鑄幣,適時推羅經濟不景氣,也可能為了配合政策便只好停鑄;又有說是安堤亞城造的銀幣的純度只有八成,結果成色更高的推羅銀幣便無以為繼。反面論點則堅持,推羅銀幣由始至終都是在推羅造,不知道諸怎樣猜測推羅的舍客勒在元前19年後的鑄造
地點?
這枚帶KP字樣的半舍客勒的鑄造時間為公元36至37年。帶KP或KAP款式的推羅銀幣的手工比較差劣,但成色更高。
(圖片來源:Vaults of Time.com)
古代猶太人繳交聖殿稅的過程是這樣的:聖殿先在猶太曆的阿達Adar月向境內不同的地方發出繳稅通知,好叫人們作準備。而專門兌換銀錢的商人會在月內的十五至二十五號到達不同的城方,替人們找換上聖殿稅專用的推羅銀幣,十天過後他們就回耶路撒冷營業去。看來不是這些商人把稅款帶去耶路撒冷,更像是當地一些有信譽又有地位的人的工作,那就解釋了在迦百農那兒透過彼得,向耶穌基督討半舍客勒銀子的人的大概身份。其他身在異地,例如波斯,敘利亞和埃及的猶太人也會自動繳付聖殿稅並帶到耶路撒冷,也有猶太人會親自到聖殿朝聖期間順便繳付。也許他們沒有推羅銀幣,卻只有自己居住地方通行的錢,但可以光顧上述替人家兌銀錢的商人。在找換的時刻當然是敲竹槓,收取服務費起碼6普他prutot(單寫是prutah,是一種猶太人的小銅幣),也見過說是高達本金的12%,一些節日期間上聖殿的人多,服務費也水漲船高,著實是聖殿只收推羅銀幣而造成的問題。此外,這些找換商人本身也會經營借貸的生意,倒像今天的銀行業務。

猶太古典<他目德>Talmud<米示那>Mishnah也記錄了一些猶太人在聖殿付稅的規則:
(1)一個人只有一舍客勒幣,他得多付約11普他才可以拿回半舍客勒作找贖。
(2)兩個人共用一個舍客勒幣的話,都得付6普他。
(3)一個人除了繳付半舍客勒幣,還得多付6普他。
為什麽猶太男人在半舍客勒以外還要多付小費?據說是因為舍客勒幣的成色不是百份百,且重量不一,需另收小費以填補差額,也有說是用來墊支舍客勒和猶太本地貨幣間的匯率差額。不過<他目德><米示那>都是寫於聖殿被毀(
70)後很多年的時間,相關的資料和可信性有一定問題。我對這個多收費用的問題還是一頭霧水,如果諸位知道聖殿多收半舍客勒以外的費用的其他原因,請告訴在下,靜候佳音。
正在驅趕商人出聖殿的耶穌基督。
話說回來,耶穌基督都曾經兩番潔淨聖,< 約翰福音>記載了祂在剛剛出來傳道的第一次,其餘三本福音書的記載則是祂在最後一周騎驢進耶路撒冷後的事。耶穌第二次進去聖殿的時候,推倒兌換銀錢的人的桌子和賣鴿子的人的凳子,不讓其他拿著器具的人把聖殿的外院當是通往城東橄欖山Mount of Olives的捷徑,又教訓眾人‘我的殿必作禱告的殿,你們倒使它成了賊窩了!’耶穌不喜歡市儈的商業活動破壞了殿內的禱告環境和人們的敬虔禱告,也不喜歡其中的欺騙行為,就像上文論述過的找換商人怎樣敲香客的竹杠。祭物嘛,那時候的大祭司家族也操縱了祭物市場,明明人家自己帶來的鴿子是健康的,也故意說成是殘疾的,不合乎獻祭標準,強迫他們買下自己高價售賣的祭物。另一方面他們不單沒有把祭物獻上焚化,更來個移形換影,把祭物再次放在市場上出售。這種對神對人的雙重欺詐怎叫耶穌容忍下去?
猶大之吻。
'釘他十字架!釘死他!'
不多久,其中一個名叫加略人(匕首黨人?)猶大Judas Iscariot的門徒往祭司長那裡,問他們願意付多少錢當作他出賣基督的報酬,他們就給猶大三十塊推羅的舍客勒銀幣,即是中文聖經的三十塊錢。吃過最後晚餐,上橄欖山的客西馬尼園禱告後,猶大就和一夥拿刀棒的人(聖殿的侍衛或守殿官)來到要捉耶穌。猶太走到耶穌前面請安,又親一下祂的面,只聽見耶穌說‘猶大,你用這記號賣人子嗎?’是的,那些來捉耶穌人跟耶穌素未謀面,猶大為了方便行事就跟他們約定,他跟誰親面,誰就是耶穌,猶大就因其罪惡之吻遺臭萬年。早上,祭司長和長老們把耶穌捆起來押到羅馬巡撫彼拉多Pontius Pilate那裡定罪,猶大心生懊悔,把三十塊錢退回給長老和祭司長,說‘我賣了無辜的人的血,有罪了。’他們卻冷冷地說是跟他們無關係,自己承擔吧。猶大只把三十塊錢掉在地上,出去上吊,結果下來,摔破肚皮,腸子塗地。祭司長知道這些錢是血價,便用猶大的名義和三十塊錢跟窯戶買了一塊地(猶大自殺的地方?),用來埋葬異鄉人,被當時的人稱之為血田。
'你唔袋住先就你自己嘅事呀!'
究竟這三十舍客勒的價值又是多少呢?半舍客勒是一個猶太男人一年的聖殿稅額,等於二德拉克碼,即兩枚羅馬的第納爾denarius銀幣,也等於一個猶太人工作兩天的薪水。按此演算法,三十舍客勒(六十個半舍客勒幣),大約是四個月的工資。再算下去,半舍客勒可換一百二十八普他銅幣。但怎樣算也好,這些數字也不能計算生命和靈魂的價值。雖然祭司長和長老只用三十塊推羅銀幣就拿下耶穌,釘他十字架,但三天以後基督復活,完成救恩。猶大不單放棄了那三十個銀幣,自己的生命和靈魂也失落了,著實是一個悲劇。

天使在星期一的黎明時候把耶穌墳墓的石頭移開,守墳墓的羅馬士兵非常害怕,逃到城裡向祭司長和長老報告。既然他們收買猶大都是用推羅造的舍客勒銀幣,那麽用來賄賂羅馬兵的銀錢也可能是同類的舍客勒幣。他們又教士兵們到城中撒謊,說是耶穌的門徒在晚上睡覺的時候把屍體偷走了,巡撫知道的話就由他們出來說情,不會有事的。時至今日,基督徒依然以'羅馬兵執勤不睡覺'和'普羅民眾難以打倒勤於訓練的職業軍人'等論點來駁斥祭司長和長老的說法,支持耶穌復活。

從銀幣上的希臘文年份來看,推羅/耶路撒冷造的舍客勒應該在57年後完全停鑄,更普遍的意見說是65至66年間,個人意見傾向前者,可能跟尼祿皇帝Nero大量在安堤亞鑄造更低含銀量的四德拉克碼有關。66年夏天,猶太地爆發第一次大起義The First Jewish Revolt,猶太人開始鑄造他們第一款自行設計和發行的銀幣:以色列的舍客勒shekel of Israel,也有半舍客勒
的面值到起義第四年的舍客勒銀幣倒很稀少,更出現1/2,1/41/8舍客勒銅幣,有解釋是耶路撒冷在圍城期間已經無力鑄造銀幣,唯有以銅造一些低價值的小幣充之。雖然推羅的舍客勒從起義之時停鑄,但在起義期間還是被接受作聖殿稅金之用。
正面為希伯萊文'以色列的舍客勒幣'和獻祭用的高腳杯,上有'二年',乃指公元67至68年。背有字'神聖的耶路撒冷',圖案是三朵安石榴花。
(圖片來源:http://www.archaeological-center.com)
資源因羅馬大軍圍城而短缺,所以當時的猶太人只能在耶路撒冷城內用銅鑄造面值較低的舍客勒輔幣。這枚1/8舍客勒的正面刻文是'(給)錫安的救贖',及獻祭用的杯,另一面為'第四年',即公元69至70年,有猶太人慶祝住棚節所用的四樣植物,即棗椰樹、香桃木和柳樹的枝葉和香櫞。詳見舊約聖經<利未記>23章40節。
隨著聖殿的焚毀和戰爭的結束,羅馬帝國把猶太人的聖殿稅改為猶太稅Fiscus Judaicus,用來修繕羅馬城中在內戰時候被破壞的朱彼得神廟,算是壓榨猶太人的手段,搜刮多些錢財。而推羅(和以色列?)的銀舍客勒在猶太起義被平定後價值折半,然後就慢慢流失,退出歷史舞臺。

在新約聖經中出現的錢幣:
上貢的便士 
寡婦的小錢
半文一文,一分銀子,彌拿,他連得... 

2015年4月1日 星期三

1978年香港二元硬幣

昨晚工作的時候小弟找到一枚1978年版的香港二元硬幣。就此看來,這枚硬幣無甚特別之處,唯一值得注意的是其年份:據悉1978二元只有五十萬又四千枚,是為云云眾多港幣二元中最少的一款。既然物以罕為貴,這種二元就成為收藏家的對像之一,不過最多只值數百元而矣,不及1964年五仙與1980年一毫硬幣的價值。
守株待兔而得的1978年二元,別要求太高。
原來自1975年版之後,第二批香港二元硬幣就是1978者。相隔三年才再次鑄造為數甚少的次批,看來是因為頭批,即1975年者的發行量甚鉅,達六千萬枚,市場還未完全消化,所以當年的港府只好相隔數年才投放數目不多的次批以作觀察是吧?未知各位有沒有思考過1978年二元稀少的背後原因呢?

說到1975年的二元硬幣,小弟在小學時候就以為這是流通硬幣中最稀少且最有價值的一種,天真地相信'老舊就一定高價',完全忽視'一山還有一山高'的道理。就在發現越來越多1975年二元之後,加上初中時香港郵幣市場的泡沫破滅,小弟方才意識到,原來舊的東西一樣可以很多很便宜,而且價值亦在於人為,不一定是合理的,於是才擺脫這種幼稚又自以為是的心態。

在2015年的今天看著這些帶'事頭婆'頭像的舊硬幣,不難發現兩個年代的變化:包括昔日'獅子山下'精神的愚昧與虛無、'港人治港'包裝下的中共治港的失敗、予人一日不如一日的社會等等,就連最新的2012/13年五元和二元的鑄功比以前還退步不少,真不知道除了科技進步之外香港還有什麼是勝於以前的。這些昔日的歷史碎片,還真叫人會以朗誦的方式唸出'左膠'那句'不欲想起 未能忘記'啊~~

(五日之後小弟再次發現一枚品相差不多的1978年二元。雖說這年份的二元不多,卻因其價值有限而無價無市,但也足夠讓小弟因此高興一陣子了,知足常樂嘛。四月六日早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