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22日 星期三

鑄功奇差的2013年五元硬幣

經常都說,年份為2012及13的新錢幣(相對以往的1998年硬幣而言,算新的了)鑄功不佳。那麼,這批硬幣又差在甚麼地方呢?
2013年五元硬幣早就出現過,但為了方便比較,小弟還是重新做圖。
直接看圖好了。主要就是散發原光的幣身同時佈滿傷痕,猶如起了一層霜或霧一樣,這種未老先衰予人一種奇奇怪怪的感覺,不然就是刻字深淺不平(特別是年份)。
從另一角度拍攝的同一枚五元,看上去好像只是年份迷糊而矣,FIVE DOLLARS等字的'頭輕腳重'好像又消失了。
看倌們可能對這些鑄功不佳的新硬幣見怪不怪。假若剛才那一枚五元已經是標準的話,現在介紹的一枚五元就比所謂的標準更差。首先是年份,僅僅可見2和0兩個數字,之後的13居然只能靠肉眼見而相機未能拍出。然後是FIVE DOLLARS等字,上部猶如湮沒在濃霧而只露出下部,就連香港、HONG KONG和伍圓等字也不及上一枚般清楚,不信的話可自行比較一下。
圓字只看見上首,下身不明。
即使換了角度,這枚五元背面的FIVE DOLLARS字樣也只是清楚一些,伍字依然迷糊而圓字依舊下身不明。
現在背面大5字下的年份的2和0字又清楚些,但1和3照舊消失了--放近眼前才能看見少許痕跡。
這枚五元的確鑄功甚差,但卻反映了一些2013年五元的一個共通點,就是正背兩面鋪滿霧或霜般的傷痕,只有邊緣位置才露出光滑的部份。光說的話大家不易明白,所以還請諸君看看下圖:紅圈之內都是傷痕的集中範圍,而圈外至幣邊的小小位置才有光滑的表面。
有些2013年的香港五元硬幣都有上述所說的現像。
正當小弟以為上述的五元已經有夠差劣的時候,原來低處未算低,一枚堪稱是惡錢的'大餅'落在小弟手中。如圖所示,這枚劣品除了背面那個大5字尚算完整之外,基本上沒有一個字是完好無缺的,不是無頭就是無腳,正面那洋紫荊就如霧里賞花一樣。
當初小弟還以為這硬幣遭人塗上腐蝕性液體去掉圖案和文字,現在看來是另一回事了。
與其說正背兩面都有圍成一圈的傷痕(邊緣處卻非常光滑呢!),不如說那是磨砂還貼切,當中尤以正面明顯。年份就只有開首的2還有一點痕跡之外,其餘的字完全消失。以小弟有限的造幣知識推斷,這應該是模具過度損耗的現像,而不像幣身flan/planchet的問題,假若是幣身的問題的話,又如何解釋正背外緣的光滑部份呢。在此先戴上頭盔聲明,小弟不是專家,各路高手大俠若懂箇中理由的話,煩請不吝賜教小弟,多謝多謝!
改變拍攝角度也未能改善多少,無話可說。
除此之外,小弟還有一點不明白的,就是這枚劣品是怎樣流通出來?雖然說,縱使是英國皇家鑄幣局的出品亦難免錯誤,但他們應該有品質檢查這一回事吧?好了,就當是漏網之魚吧,那麼又該如何解釋,2012與2013年新鑄硬幣的工藝,居然低過1998年老幣的水平呢?是英國人不再'畀面'香港人呢?還是金融管理局'是是但但'就收貨呢?最後根據小弟觀察,在云云2012及2013年的一元,二元和五元新幣之中,2013年五元應是鑄功最劣的一批,不知看倌們認不認同?

坦白說,除了2012與2013年這兩個年份之外,香港偶爾也有一些鑄功差劣的殘幣出現,就像下面的一枚五元。雖然背面的年份完全不見,但從硬幣的表面色澤來推斷,這五元應是1998年或之前的產物。正確與否,我們依然可以斷言,1998年或之前的香港硬幣的鑄功比2012與2013年香港硬幣還要好,並未有因為這枚殘幣而推翻這個結論。總之我就信了。
因為表明沒有特別的傷痕,所以小弟不太覺得這是惡作劇的結果。

2015年7月17日 星期五

1994年十元偽幣二號

又是假的1994年十元'金銀膶',長話短說:

銀色外環:粗糙,色澤如磨砂一樣。

字體(銀色外環處):粗大,但虛浮,不如真品十元上的字體般纖細而有力。

與黃色圓心交接之花紋:呈鋸齒狀,正面造得較仔細,背面卻露出破綻。

邊緣:只有一些輕浮的槽紋,不如稱為平滑邊緣,可說是整枚偽幣最假的地方。
上面的是一枚1996年十元,以作比較。
厚度:稍薄,卻非常接近真幣。
從另一個角度看看邊緣。
黃色圓心:凹凸不平,與銀色外環之間存在較大空隙。
真幣與劣幣的高下立見。
洋紫荊圖案:甚突,但仔細度不足,名符其實的'粗枝大葉'。

字體(黃色圓心背面):粗大,尤其是年份'1994'等字粗得有點唐突。
黃色圓心的凹凸不平在這張圖中表露無遺。
下場:將被送官處置。

請看另外兩枚19941995年的十元假幣。

2015年7月10日 星期五

尼祿的杜龐狄烏斯銅幣,公元64至66年

造於尼祿Nero年間的杜龐狄烏斯銅幣AE dupondius,正面有他的肖像和刻文NERO CLAVD CAESAR AVG GER P M TR P IMP P P,意即'尼祿.克勞狄烏斯.凱撒.奧古斯督.日耳曼尼庫斯,大祭司,取得護民官之權力,統帥,國家之父'。背後為VICTORIA AVGVSTI'奧古斯督的勝利',勝利女神Victoty拿著花環與枝條向左前進,並有S C即'元老院下令'和II等字。
勝利女神腳下的II字樣乃幣值記號,表明此乃一枚杜龐狄烏斯,即雙阿斯2 asses。同期的杜龐狄烏斯,既有在背面六時方位刻上II字樣者,亦有在正面以頭戴尖刺狀的太陽冠冕者radiate crown以區分幣值,後來便干脆以太陽冠取代記號作為杜龐狄烏斯幣的主要特徵,換句話說,以正面皇帝肖像戴著的太陽冠來識別杜龐狄烏斯的習慣,乃始自尼祿。

背面的勝利女神圖案與VICTORIA部份的刻字不甚清晰,但品相整體來說尚可,可觀之處主要集中在正面:浮突的尼祿雕像甚是典雅,面上五官、髮絲與戴著的桂冠亦一絲不苟,配上銅幣粗糙表面而自然流露的滄桑感覺教人珍而重之。再看看那圍繞尼祿肖像的刻文,圓圓的剛好一圈,字字均稱,無花無假,體現了工匠的心思技術。
浮突的尼祿肖像栩栩加生。有說羅馬人的造幣手工最高峰的時間,當屬公元一世紀六十年代尼祿在位之時。
既然羅馬帝國在很多現代人的心目中都是印像全無,那麼羅馬皇帝就更不用說了。不過,尼祿卻是一個例外,起碼中一的世史教科書就教導學生'暴君焚城'的嫌疑,就連基督徒也念念不忘他為洗脫罪名而以國家力量迫害基督徒的罪行,但以此來認定尼祿不受歡迎則只答對了一部份,皆因厭惡尼祿的都是當時社會的上流精英,擁戴他的倒是大大受惠於'面包與競技'的低下階段,就在他死後多年仍有羅馬市民於其墳前獻花,甚至出現'尼祿再來'的傳言。
尼祿的火把所燒的,就是可憐的基督徒。羅馬人卻沒有在錢幣上紀念對基督徒的迫害。
請閱<尼祿的倒台>,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