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24日 星期三

皇帝乘船出遊,公元383至388年

每月的八月底,都是感懷夏天快要完結的時候。

今年因此而與各位見面的錢幣,是一種後期羅馬帝國的AE2,背面有幣文GLORIA ROMANORVM'羅馬人的光榮',圖案乃全副戎裝的羅馬皇帝站在船上,意氣風發地舉起右手,身旁還有花環和十字架圖案,勝利女神Victory坐在船尾為之掌舵,底下有鑄廠記號mint mark等字。
背面皇帝兩則的花環與十字架看來就像他的東西,前者是屬世的榮耀,後者是屬靈或來世的保祐,只不過皇帝與帝國未能扭轉頹勢。
感懷夏天的漸去又與這種銅幣何干呢?唔,小弟總是先入為主地認為,在九月一日開學日來到之前,是應該盡情地玩耍,而乘船出遊正是其中一樣活動之一,消暑之餘又可飽覽風景,為暑期留下美好的回憶。諸君請看,皇帝不就在船上玩得多快樂嗎?嘻哈大笑之餘又向岸上的同伴舉手示意哩,就像現代人舉手招呼自己的朋友過來,不亦樂乎。

至於是否只能在夏天出海等等的問題就不用問小弟了,因為這些不過是隨著感懷而來的幻想,既有以前害怕開學但殘餘至今的感覺,又有現實生活中工作勞累而渴望休息的想法,人總是貪玩的嘛。

其實小弟最喜歡的羅馬錢幣設計,其中一款正是這款皇帝乘船出遊的款式。有人猜測船隻本身就象徵了整個帝國,由皇帝領航再加上勝利(女神)的掌舵自然就萬事大吉了,多好的宣傳。但,同樣以皇帝站在勝利女神所掌舵的船上的圖案,不就在公元四世紀的中至晚期的羅馬錢幣上出現過嗎?為什麼只愛本文開首就出現的那一款呢?答案且看下圖:
圖左的一枚在公元348至355年間出現,幣文為FEL TEMP REPARATIO'恢復昔日的快樂';圖右的則是383至388年,皇帝腳邊多了個戰俘,VIRTVS AVGGG即'三位奧古斯督的勇氣'。正因為這兩款圖案的皇帝不夠豪邁,加上錢幣的存世品相等因素,小弟還是更喜歡本文開首所介紹的一款。
小弟擁有兩枚相同的銅幣,無獨有偶都是來自敘利亞Syria的安堤阿Antioch城。正面屬於狄奧多西一世Theodosius I的一枚帶著黃黃的沙銹sand patina,使皇帝本人看來就是在黃昏的時候出遊;屬於華倫丁尼安二世Valentinian II的一枚就呈現啡色的古銅色澤,細節亦明顯,就像是晴朗的下午出航似的。下午和黃昏看來就是乘船遊玩的合適時間。
自十年前小弟得到這枚AE2開始就愛上了這種設計,黑色的幣身配上黃色的沙銹真有異域的情懷。
夕陽無限好,但以此來比喻國勢就不好了,偏偏這時的羅馬帝國處於這樣的狀態。當時的羅馬人已經無力停止蠻族的進犯,只能時戰時和,卻又要浪費氣力應付此起彼落的叛變事件。公元383年八月底,原來的羅馬皇帝嘉堤安Gratian被篡位的馬西姆仕Maximus捉到並殺害,因華倫丁尼安二世太年幼,獨力支撐局面的狄奧多西一世也只能讓馬西姆仕佔領不列顛Brittannia,伊比利亞Hispania至高盧Gaul等西部地區,即今日的英,法,比利時與西班牙等地。388年,貪心不足的馬西姆仕出兵進攻意大利,狄奧多西忍無可忍便來個西部的解放,揮軍擊敗馬西姆仕再處決之。然而此舉卻不能阻止篡位的企圖,因為大將阿博加仕Arbogast在392年初夏謀害華倫丁尼安二世,再將傀儡尤捷尼烏斯Eugenius推上帝位,但兩人的野心都被狄奧多西在394年九月所粉碎。此時的狄奧多西也支撐不了多久,就在395年一月去世,他的兩個兒子,亞卡狄烏斯Arcadius與何諾維烏斯Honorius(又譯霍諾留)成為東部與西部的皇帝,帝國自此分裂,兩人的無能為力讓羅馬在公元五世紀陷入更嚴重的衰落之中。
既然之後的日子也不會好過,那麼皇帝乘船出行的造型就像忙裡偷閒,或者及時行樂,結果小弟就主觀地視之為暑假盡情玩樂的意味,都不過是古人們的宣傳嘛。與其餘同期的銅幣稍有不同的,是正面的皇帝像都戴著纏上珍珠頭飾didam的護盔,而手上都拿著長矛(或箭簇)和盾牌,英姿凛凛的模樣。以事蹟來看,狄奧多西用上如此威武的肖像也許是時實,年紀不大故無建樹的華倫丁尼安二世則純粹是宣傳。

正面的刻文與頭像的大小反映了皇帝們的不同地位。當刻字分成二截刻上的話,便有更多的空間刻上較大的皇帝肖像,就如下圖左面的狄奧多西一世般。假如刻字一氣呵成沒有間斷,皇帝的肖像便因空位不多而雕得小些,如圖右的華倫丁尼安二世。狄奧多西一世的鑄幣清一色都是正面幣文分開二截而肖像較大,華倫丁尼安二世者則有更多是一截過的刻字而肖像較小。
D N THEODOSIVS P F AVG可譯作'我們的主人狄奧多西,敬虔而快樂的奧古斯督'。圖右的完整刻字為D N VALENTINIANVS P F AVG。
兩年前的一篇文章,同樣是感嘆夏天的將要完結,請看<羅馬金幣的隨想:狄奧多西二世>。

2016年8月9日 星期二

債券,金錢與戰爭

在日皇裕仁,即昭和天皇面前步操而過的日軍士兵。
一提到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作為,相信各位的印像也是負面非常。其實回顧歷史,日本自從明治維新開始就走上文明開化的富國強兵之途,更甚先後以軍力擊敗清國與俄國,成為列強之一。但同時這些勝利也為日本的對外擴張政策埋下伏筆,使之日益染指中華以至亞洲地區的事務與利益,亦因此與傳統的英,美勢力結怨,最終落得戰爭與戰敗的下場。

既然選擇了戰爭的一途,日本政府就需要動員大量的人力物力,在在需要錢來解決,亦即是說,戰爭除了犧牲人命和消耗彈藥資源外,還有燒銀紙,即耗費大量錢財的意思了。面對越來越長和越來越廣的多面戰線,日本政府和軍部卻也沒有放棄的念頭,執意繼續戰爭,於是財政部門大藏省只得大賣財技來提供資金。在日本本土,日本銀行就大量發鈔,增加貨幣供應來購買物資;在戰場前線,日軍就使用軍票來搜刮敵國國民的財富,甚至公然掠奪當地的資源,冀能減輕日本國內的經濟負擔。

為籌集戰爭經費,也為了避免因為大量發鈔而造成的通貨膨脹,日本政府就以種種理由鼓勵國民購買戰爭債券,讓增發的貨幣回籠到銀行體系後,將之再次投放在戰爭或其他方面之用,舒緩因此帶來的財務壓力,真可謂一舉兩得,不得不佩服戰時日本政府的理財能力。但說到底,日本政府不還就是以國債為名,打了自己國民的銀包的主意嗎?

這些存世甚多的日本戰爭債券正是本文研究的主角。各位也許對戰爭債券感到陌生,但這些卻是當時戰時經濟的遺物之一,可以告訴我們一些知之甚少的歷史故事,而這些往事的獨特性,一點也不比港人所屬知的日本軍票為低。

昭和十七年即1942年,正值日本展開其大平洋戰爭(又稱大東亞戰爭)初期連戰皆勝的時候。
大藏省曾經委托日本勸業銀行(第一勸業銀行的前身)發行過多種債券,大家眼前所見的‘戰時報國債券’就是其中一款。以花朵和枝葉的外框之內就清楚印上發行機構,即日本勸業銀行的標誌,名稱與總裁印鑑;此外還有獨立編號,所屬回目,組別數目,以及發行日期等資料。
原來報國就是多買債券,讓政府融資多買武器和炸彈來發動‘聖戰’,趕走英美荷等勢力來解放亞洲,實則是用金錢支持國家用武力侵略人家的地盤,再掠奪當地資源。
所以日本皇軍所到之處基本上只有搶掠,謀殺,咒罵和哀嚎,不過下面的一幅日本漫畫卻把日本軍隊包裝為只會帶來勝利,昇平和歡樂的好人。多麼的偉大啊!
‘要不是我們大日本帝國照顧,他們亞洲人早就完了!’應該就是這篇漫畫向日本國民所帶出的主要信息。
這種報國債券其實是其中一種有獎債券lottery bond,欲知詳情請看債券背面的說明條款。首三點是相對重要但較易明白:
至於債券底部的附票,應為抽獎或領取獎金之用。
1.債券的面值與籌集金額(十元債券的發行額為二千萬日元,分二十組;五元債券的總發行額為一千萬日元,分二十組;總共為三千萬日元,共四十組);
2.報國債券沒有利息(‘利子’),取回本金(‘元金’)的日期(昭和二十七年二月,即1952年二月);
3.債券的抽獎日期(昭和十七年起的每年六月抽獎),獎金(‘割增金’!?)數目(十元債券的獎金分為一萬,一百和十日元共三等;五元債券的獎金分為五千,五十與五日元三等)和得獎名額(見表,看來‘箇’字即‘名次’?)

此外,據網友Jun的補充:
-抽簽抽中時所付的獎金(割增金)的全部或者一部分可能會以國債證券支付。
-債券所有者如果在昭和19年1月31日之前向郵局或者日本勸業銀行托管債券直到到期,可以獲得券面金額72%的額外獎金。
-本金及獎金的支付義務限於支付開始月份後滿15年內。 另外,附票為支付獎金時記錄用(也可以看出支付金額分爲'國債證券拂'和'現金拂'),由付款方記錄並剪下歸檔用。  

在此特別多謝Jun的指教,亦希望更多有識之仕能一起解讀相關之條款。

債券的防偽水印在強光之下才清楚透出,為日本勸業銀行之標誌。

除了以花朵和植物枝葉,日本還會以國家軍備作為裝飾圖案印在戰爭債券之上。比如這張昭和十八年(1943年)二月發行的‘戰時貯蓄債券’就印上了國旗,軍旗,坦克,戰鬥機和戰艦等等與戰爭有密切關係的事物。
看看這些刻畫在債券上的戰爭機器,不難發現當時的太平洋戰場兵兇戰危。
對著這些殺人機器,先賢的訓誨就在腦中出現。老子就說過: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兵者不祥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勝而不美,而美之者,是樂殺人。夫樂殺人者,則不可得志於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言以喪禮處之。殺人之眾,以悲哀泣之,戰勝以喪禮處之。’(<老子三十一章>)
 

但是,這個世界不會因為念頌幾句先賢的名句就變得天下太平,超凡入聖的。向來熟悉中華經典的日本卻沒有把老子的金玉良言看在眼內。把坦克,戰鬥機和戰艦等不祥之物印在債券上再大肆開賣,這樣就顯然已非‘有道者’應有的行為了;當時的日本就常稱自己的土地和資源稀少且正大光明地將之作為擴張的原因,亦與先賢的‘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完全相反;然後又以這些不義戰爭中的勝利‘為美之’再大肆宣揚,根本就是‘樂殺人’–樂於殺人,以恫嚇敵人來減少抵抗和建立威信。最終樂殺人者就如老子所說‘不可得志於天下’:被征服地區的居民對日本的統治採取消極的態建,有的還自行採取武力抵抗,連英美等國亦不如日本的盤算般作出妥協,而是與日本抗爭到底。
 

日本先後攻佔香港,菲律賓,馬來亞,印尼和緬甸等地方,再向東出擊佔領各個太平洋島嶼,但東京此時又被美國空襲,於是日本海軍便進攻中途島,希望可以一舉殲滅美國的太平洋艦隊。不料日本海軍在這場戰役中未能達到目的之餘亦損失過多,四艘航空母艦遭擊沉,經驗豐富的飛行員也傷亡慘重,短期之內也無力發起大型攻擊。
有曰‘船堅炮利’。日本海軍曾經是亞洲第一,也曾晉身世界最強之一。不知道各位可否想像,這些債券上所印、由日本政府及國民出錢出力建造的飛機和軍艦在戰時的激烈戰況,造成的生靈塗炭,以及被擊落擊沉之後的死傷枕藉呢?
在中途島戰役之後美軍隨即進攻瓜達康納爾島,以保護美國與澳洲之間的海上航線,戰事即由海上和空中擴展到陸上陣地。自1942年八月登陸以來,美軍每天都與日軍的各個部隊交戰,而日軍亦先後多次派出增援部隊來抵抗美軍的攻擊,於是雙方就在島上叢林展開長達半年的拉鋸戰和消耗戰。最終日軍在多番失利之後在1943年二月撤退,太平洋戰場的形勢也明朗起來:就是美軍的形勢越發有利。

從外型輪廓來看,債券左下的應該是九七式中型坦克。日軍投放大量九七式坦克在中國戰場,是為國軍的可怕對手,不少國軍士兵就命喪於這種戰車的鎗炮和履帶之下。不過到了太平洋戰場,九七式坦克的弱點就表露無遺:裝甲太薄,火炮射程太短,反過來成為美軍的攻擊目標,更枉論要對付在1945年八月進攻中國東北的蘇聯T34型坦克了。
據說只有兩輛在太平洋作戰的九七式戰車可以被安然運返日本。
現在就是看看戰時貯蓄債券本身的時候了。正面中間的日文字句‘金拾五圓 割引賣出價格金拾圓’乃指這張貯蓄債券原售十五日元,但在減價/折扣(‘割引’)之下只售十日元。

這張貯蓄債券和方才那張報國債券一樣都是有獎債券,主要以豐富的獎金作為招徠。不過兩者不同的地方在於,貯蓄債券是以每年兩次抽籤的形式來決定償還券面價值的先後次序,而報國債券則只能在一定的日子才能取回本金。正因如此,貯蓄債券背後的條款就較報國債券詳盡。
各位若懂日文的話不妨細看。
燈光下的防偽水印。

名字雖然很長,不過用途不難理解,就是用以獎賞參與過侵華戰爭的士兵及隨員之用的國庫債券。

在委托日本勸業銀行發債籌集戰爭經費的同時,日本政府也以自己的名義發行債券,包括這張‘支那事變行賞賜金國庫債券’。整張國庫債券的金額比之前介紹過的報國及貯蓄債券為高,達二百日元之多,而且尺寸亦甚大,分為上半部的債券本部和下半部的本金及利息領取票證。現在先跟各位看看上半部份。
在債券部份的正面分別印有建築圖案及古代人物肖像。中間的是發行條款,可知這張賜金國庫債券乃是獎賞給一位名叫武藤孝一的日本人,二百日元的本金在昭和三十五年(1960年)四月始可取回;利息方面,年利率為三分六厘五毛(即3.65%),可於昭和十六年(1941年)起的每年四月一日在日本銀行或其代理,又或者郵政局中憑票收取。領取本金的做法與地點與領取利息完全一樣。 
背面倒是非常簡單,只有200 YEN的字樣及幾何條紋。
本金及利息領取票證部份的正面近照。中間上方乃二百日元本金的領收證,其餘比較細小的才是‘利札’,利息領取票證是也。每張小票都印上債券的總號碼、七元三十錢的年息金額和各自的使用日期。
注意右面的紅框內的紅色阿拉伯數字乃是昭和天皇(日皇裕仁)的在位時間,即是小票的使用年份。就如這張指定在昭和二十九年使用的利息小票就右面的紅色小框中印上29,如此類推。 
小票的順序號碼(不是債券的總號碼),就印在背面。由這些順序號碼來看,編號1至5,即是昭和十六至二十年(1941至1945年)的利息小票並不連著,該是這份債券的原來持有人,武藤孝一按年剪下換取息金了。
至於武藤本人為什麼不把餘下的利息跟本金取回,則先行賣過關子,容後解釋。
背面的全相是這樣的。
賞賜金國庫債券的防偽水印乃波浪紋及‘大藏省’等字樣,與之前的兩張債券不同。
生於日本殖民時代的老先生莊春慶乃台灣人,年青的時候曾應日本政府的徵召,以隨員的身份到廣東地區擔任翻譯與農業指導員等職務,在1942年返回台灣後獲日本當局頒發一枚獎章和一張藍色的賜金國庫債券,算是這種債券作為獎勵或發薪之用的一個實際例子。

另一邊箱,跟日本干戈相見的美國也有售賣債券來籌集戰爭經費。不過接下面來我們不是要看美國的債券如何,乃是看看一張美國政府在戰爭後期呼籲國民購買戰爭債券的廣告。
這張廣告原本刊登在1945年某本雜誌的內頁。
其特別之處,就是諸位所見刊於廣告上半部的一張日本戰爭債券,全稱‘支那事變國庫債券’,面值二十五日元,跟剛才那一張行賞賜金國庫債券甚為相似,右面的古代人物肖像下的‘三分半利’指的是這張債券的年利率為三分五厘(見中間的第二條債券條款)。債券下部是領取利息的小票,印有相同的債券號碼和不同的使用(領取利息)日期。
廣告中的日本債券的近照。
再看看債券左上角的‘紀元二千六百年紀念’字樣小印:日本沿用的的紀年始於第一代神武天皇元年,即公元前660年的時間,紀元二千六百年即昭和十五年,公元1940年;右上角的‘郵便局賣出’小印表明這張國庫債券乃經日本的郵局賣出。
真不知道是日本的郵局太方便,還是戰爭的壓力太大了。
支那事變國庫債券的圖案之下,是一段鼓勵美國國民踴躍支持第七回售賣戰爭債券的文字。雖然小弟文筆有限,但還是獻醜為大家翻譯成為中文,以下為翻譯全文:
 您見過日本人的戰爭債券嗎?
這張債券原屬於一名已經仙遊的日本士兵,其價值只有廿五日元,或者美金六元四角。
但在日本本土,日本國民購進類似的戰爭債券,卻是數以百萬計的。
這些日本仔的其中一個,其實跟您很相似–而且跟您那瘋狂的敵人也很相似:憎恨您和您所支持的。
還好他不能用刺刀對付您或者捉著您。所以您個人層面上的作戰其實非常簡單,就是捐血,節省紙張和購買債券:用您的意志抵抗他的意志,用您的美金對付他的日元。
誠然您比日本人更富裕,但是日本人只需比您少很多的物資就可以活下去:一日只吃幾安士的米飯,平常也只穿木屐和補丁的破衣服;除了堅毅、勇敢、多年皆以思想控制自己之外,那些日本人還跟戰場上那些需以手榴彈和火焰噴射器來對付的日本兵一樣頑強和決絕。
試問您可以像那些日本仔一樣克己忘我嗎?所以這一次–第七回發行的戰爭債券–就非常重要了!
是時候為了那些因為國家而捨棄一切的孩子們作出奉獻了!趕快買戰爭債券吧,要買更多的債券!買的越多,所拯救的生命就越多。
遲些當您取回本金時還可以賺到可觀的利息,更加可以教訓那些日本仔啊!

雖然說,發售戰爭債券是美國政府的主意,但是為戰爭債券宣傳的,卻可以是私營企業。只要我們看看整張廣告底下右方,就可發現全國乳類製品公司National Dairy Products Corporation的名字,即是今天的全球企業卡夫食品集團Kraft Foods Group。諸君其實可以在小框的最左面發現1940年代的卡夫公司商標。

所謂知己知彼。美軍深知日本縱然在太平洋戰爭中敗局已定,但在日本本土仍然有一定的戰鬥力量及意慾,不甘就此放棄。從1945年春夏開始,美軍在空襲日本本土之餘,也開始投下海量的勸降單張。只是日本人對這些單張的的興趣不大,更不用說消磨他們的意志和勸服投降了。

既然是傳單,就應該引起人們注意和閱讀內容才算成功。於是,美軍先從外表入手,把空投單張的一面改成當時日本依然流通的1930年版十元日銀券的正面設計,就連大小尺寸也分毫不差,目的是誘使日人以為是真錢而將之檢起。而單張的另一面就印上旨在挑起日本人對政府不滿和對戰爭前景不安的內容,簡短易明。印好後再用原來的空投方式於日本上空散發這些單張。

這就是十日元傳單的存世品。
與真正的1930年版十日元紙幣相比,由美軍仿印的十日元傳單的圖案線條非常粗糙,紙張色澤亦明顯偏黃,異於十元日銀券所呈現的墨綠色澤。另外一個傳單與真品之間的明顯分別,就是左中位置的‘日本銀行’字樣之下的總裁印鑑的顏色:傳單上的與背景顏色無異,但真品十元券上的則呈紅色。
真品1930年日銀券十元正面。
根據紀錄,十日元傳單的背面共有四款不同的內容,而每款內容都有各自的檔案號碼,包括編號2009的<五千元>,2016的<職工!>,2017的<日本人諸君!>和2034的無標題短文,內容目的一樣都是挑起日人對政府,軍方與戰爭的疑心。另外一個相同的地方, 就是任何十日元傳單的正面紙幣部份的字軌皆為1124,號碼則為450941,絕無其他號數出現。以下就是檔案號碼2017,日文題目為<日本人諸君!>的中文翻譯,留意當中挑起日本人對戰爭前景不安的意味:
各位日本人!
把錢存入銀行,或者用來購買債券,又有什麼用呢?還是用來買些現在或者將來要用的東西吧。現在的物資供應已經很少了。
因為空襲,很多商店不是關門就只能短暫營業,所以還是買些食物,衣服和必需品來應付這些艱苦的日子吧。金錢既解決不了你的饑餓,,也不可當衣服穿,就連債券也不能使孩子停下不哭啊。聰明的人就趕快將錢用掉,而不是儲蓄起來。現在不是講錢,而是講求物資的時候了。


當時美國政府的戰爭宣傳機器,美國戰爭資訊辦公室The United States Office of War Information (OWI)的內容說明書是這樣介紹編號2017的十日元傳單的背面內容:
‘在有限的物資供應之中挑起對日用品的需求,以此擾亂日本民間的經濟力量。日本人對戰爭債券的疑問一向存在。
利用這個事實來鼓勵日本人購買物資,從而促成民間經濟力量的混亂。’


正是美國政府所披露的資料告訴我們一個事實,就是日本人在購買國債、資助自己的國家發動戰爭之餘,原來也會暗地懷疑本國政府–也許他們也會懷疑戰爭與人道良心等問題,但卻不如日本會否勝利,政府能否支付國債的本金利息等等問題來得實際。事實上,反戰的日本人只屬少數且早被清算,極大多數日本人依然相信日本政府的擴張主義,當中年青的就應召參軍,留在本土的就享受擴張所帶來的好處,或者把自己的利益捐輸給國家發動戰爭,舉國都在參戰。

各位若對其他十日元單張的內容有興趣的話,不妨按此觀看。

那麼,這些十日元勸降單張的成效又如何呢?據一些在戰後被免職的日本官員憶述,不少日本人就是被印著的紙幣樣式吸引而拾起這些傳單的。他們承認,日本國民正是因為十日元單張而掀起了對戰爭與時局的討論之餘,也擔心美軍會印刷更多日本紙幣來擾亂日本的金融秩序。此外亦有日人將之當作真正的紙幣來使用,甚至因此被拘捕的事例出現。

後來的事,相信不用小弟多說,太家也知道了。
戰後的日本隨即出現嚴重的通貨膨脹,而且和戰爭債券有一定的關係。當中一個解釋,就是說日本政府繼續用增發鈔票的方式來應對戰後的惡劣環境,但與戰時不一樣的是,種種強迫儲蓄計劃已經取消,為戰爭集資的債券亦停止發行,於是這些增發的貨幣就大量湧進市面,是為通貨膨脹的來源。此外還有戰後的日本稅收少於之前的國債發行數目而造成通貨膨脹的解釋。但不論如何,通貨膨脹意味著貨幣的購買能力降低卻是不爭的事實,所以當日本國民在戰後一段時間取回債券的本金和利息的時候,就會發現自己多年的心血原來只是那可憐之極的一點點小錢而矣, 對日常生活可說無甚幫助。難怪日本人稱這些存世的戰爭債券只有收藏的價值,有的甚至直接稱為‘廢紙’算了。

在政治上,日本在投降之後隨即被駐日盟軍司令部所接管。就在1945年十一月底,駐日盟軍司令部宣佈廢止賜金國庫債券,日本國會也在次年通過此一法案,於是這些賜金國庫債券就成為廢紙一張,這就解釋了武藤孝一自昭和二十一年(1946年)開始沒有憑票領取利息的原因。不知道武藤本人保存了多久,最終這一紙空文就落入古董市場。之前在本文出現過的莊春慶老先生就一直保留著自己的一張債券,一直等待日本政府贖回債券的一日。莊老先生並不認同蔣介石在戰後的‘以德報怨論’,但說實話,盟軍廢止賜金國庫債券的舉動其實也是日本拒絕贖回債券的一個原因吧,雖然日本大藏省在回信之中沒有如實告之。

莊老先生的個案其實也揭露了戰後日本在對國外債券的賠償問題。原來,日本為了大東亞戰爭,曾經在朝鮮,台灣,滿洲國以至大陸的一些城市(強迫!?)銷售過戰爭國債,不過在戰敗投降之後日本人只是一走了之,連贖回債券的事宜也沒有通知當地的人,以至損失的事就層出不窮。其中韓國就追討賠償, 成功使日本以二,三千倍價錢來贖回當年的國債。至於台灣,日本曾經在1994年宣佈以一百二十倍的價錢作為債券的賠償,但台灣人以價格太低為由拒絕接受,結果雙方不歡而散。大陸方面,就似乎沒有聽過中共政府為自己的人民向日本追討損失的任何消息,頂多只有個別人士或機構向日本方面稍作查詢,並以此作為仇日的炒作而矣,除此之外不了了之。

這些戰爭的產物就在日本,台灣,大陸等地的舊貨市場上大量出現,算是對那個年代的一點點追憶,卻也未能喚醒人們對這些歷史的關注,不知道是人們不願糾纏於往事之上,還是歷史不太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