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小弟並沒有收集1959年版的中張十元,但1960年版的倒有一張,而且還是小弟所收集的少數中張紙幣當中年代最早的一張,所以還是讓之率先登場跟儲君見面。整體來說,六十年代的匯豐十元跟三十至五十年代的匯豐十元的佈局與色調極為相似,可說是簡化版本,'換湯不換藥'。不過為了遷就變小後的有限空間,中張十元還是作出了一些改良,在正面就是那光彩照人的銀行紋章(留意那些散出的條紋)由頂部移至左面的刻瑞斯Ceres女神像之下,銀行的英文名字的波紋幅度大大減少,而兩位大班的簽名就緊湊地排在發行地點和時間下方。此外,底色圖案也由複雜的圖紋改為心形(或者三角形)的簡單圖案。
隨著匯豐中張紙幣而來的,就是背面的第三代總行大樓的圖案,距離拆卸第二代大樓和第三代大樓的落成啟用已經相隔近三十年,是為匯豐的中張鈔票跟以往的大棉胎紙幣的最大分別所在。第三代匯豐大樓屬芝加哥學派的建築風格,顯得簡約實用且摩登方正,與屬十九世紀維多利亞式的第二代大樓的華麗精緻顯然大異其趣,不論是真實的外觀形象還是紙幣上的雕刻印刷也一目了然。從現存的照片來看,當時的確可以直接從第三代大樓前面遠望太平山及山上的建築物,唯大樓後面一些低矮的建築物,卻給省略了而沒有在中張鈔票上出現,只有單單一座匯豐大樓。
除了'中張',這些六十(至七,八十)年代的香港紙幣還有一個稱呼,就是'縮水'鈔票,著名錢幣收藏家鄭寶鴻先生在<圖片香港貨幣>一書中介紹了中張紙幣當時甚受歡迎:'時人戲稱其為"縮水"鈔票。雖有"縮水"之名,但事實上,這時的鈔票卻十分"襟使"(耐用)。因為五六十年代的物價非常穩定可從交通費,報紙,郵費及米糧等價格"二十年不變"看出來。"縮水"鈔票,由於大小適中,攜帶方便,普遍受到歡迎。…'
和十元一樣,由大棉胎'縮水'至中張尺寸,而依然保留著極其相似的設計的,還有同行發行的五元和一百元紙幣,不過兩者都只能半途出局,不像十元那樣由始至終沿用單一設計。換句話說,匯豐的中張十元,自1959年起至1983年間的二十四年時間,二十八個發行日期當中,一直是那個改良(簡化)自大棉胎的設計而沒有改版,相對於有利銀行停發紙幣,與渣打紙幣由'鎖匙','屋仔'至瑞獸系列的多次改版,匯豐的中張十元的確從一而終了!
從'大聖書'改版過來的匯豐一百元中張鈔票被稱呼為'小聖書',恢復了戰前鈔票(指1941年之前的版本)在背面四角印上編號的習慣。這是其中一張最後發行的小聖書紙幣,自此以後,小聖書系列就被所謂的'荔枝紅'所取代。然而無獨有偶,首批荔枝紅和最後一批小聖書的發行日期,一樣是1972年三月十三日。
發行時間堪與十元爭長短的中張紙幣,就只有同行所發行的五元。恰巧這張也最後一版五元紙幣的其中之一:從1976年開始,港幣五元改以十邊形硬幣的形態出現,由香港政府發行,再從1980年開始改為今天我們所常用的圓形且帶有安全邊的樣式。
縱然沒有改版,但匯豐的中張十元在二十多年的時間當中還是稍有分別的。就像早期版本正背兩面的底色較深,後期版本則底色甚淺,而前後版別的底色差異亦足使紙幣的綠色部份看來不同。此外還有紙幣號碼,1972年或以前發行者(見圖左)字體較大而且較粗,1973年或以後者(見圖右)則字體小而幼。
此外英文字軌的位置也可能前後有別。圖為兩張1972年版十元的局部,一張的英文字軌在號碼之後,而另一張就在號碼之前。為此小弟曾經在網上搜尋且到錢幣市場對比其他中張五元和十元,卻只發現所有1972年或之前的同類紙幣都把英文字軌放在號碼之後。至於1973年或以後改印幼小紙幣號碼,而把英文字軌放在號碼之前者,則只發一張1973年版的十元,但同年份的五元紙幣依然把字軌印在號碼之後,而這個做法也似乎一直維持到1975年的最後一版。而後期版本的中張十元的確一改以往的習慣,統一把版別字軌印在號碼之前, 直至今時今日。在此小弟希望諸君不吝賜教,可以指點一下小弟有關這個五元和十元的字軌號碼變化的問題,多謝。
不論是大棉胎還是中張,匯豐十元上的農業/豐收女神刻瑞斯都是在正面左上,很像一塊鏡子的橢圓形框內出現,而且各有不同。下圖清楚可見不同年份的刻瑞斯的眼神,面色等部位的刻畫線條,以至紙幣的底層顏色的不同之處,越看就越像一塊魔鏡:
左起為1960年版,臉頰較為圓潤;
左中為1965年版,五官端正,輪廓分明,而且兩眼有神;
中間為1972年版,臉色蒼白,甚為蒼老;
右中為1979年版,面部輪廓及光暗線條突出,看似‘口黑面黑’;
右面為1980年版,光暗線條適中,面額亦較圓潤。
看著刻瑞斯的面容變化,就忽然想起'天若有情天亦老'的詩句來。的確,刻瑞斯在中張十元上出現的時間,正值香港急速發展的時候,期間也經歷過不少風浪,當中從六十年代的缺水,風災,擠提,暴動,到七十年代的中文運動,反貪污,保釣,至八十年代的前途問題,聯系匯率等等。當然以上的政治財經大事並不完全跟著時序,此外還不包括老夫子,李小龍電影等等的文化或其他方面的事物。這一切一切,都隨著鈔票的流通,使刻瑞斯成為見證者之一吧。(思緒很多,結果小弟也不知道自己在寫些什麼了…)
廿多年來沒有變的,看來就只有不列顛尼亞Britainnia頭像的水印。 |
布拉德伯里.威爾金森印刷公司Bradbury, Wilkinson & Co. Ltd.長期為匯豐承印鈔票,直至六,七十年代也依然如此。從1985年匯豐才改用德拉魯公司De La Rue Co. Ltd.的紙鈔。
市場上亦出現過一些同是1979年版的跳字匯豐十元。 |
要數小弟第一張收藏的香港紙幣的話,就得看看這張1980年版的匯豐十元,是當年剛剛升上中學時在學校附近的一家郵幣店買來的。殘破的品相且是發行量高的後期年份,顯然屬於玩具的入門級別,然而對當時的我來說,紙幣上的一切也真是太新鮮了:比如正面左上的女性肖像、中間由右到左的中文銀行名稱、英文加份數的鈔票字軌、意思為‘或相等且確實收取之殖民地貨幣’的or the equivalent in the Currency of the Colony, Value received字眼、1980年三月三十一日的發行日期、兩個左右並列的大班簽名、來自英國的印刷公司名稱、右面極似古代大兵的水印,以及背面上方的吹號天使和那古老的匯豐大樓和等等,一直吸引著我的視線,皆因這一切都和當時主要流通的港鈔甚為不同。
還記得小弟是在一個星期五的放學之後所買來的,在歸家的巴士車程上一坐下來就只看著它和另一張買來的渣打中張紙幣。時至今天,這張匯豐十元也跟隨小弟已經有二十年之久了,真沒想過時光飛逝的速度是那麼快……
匯豐的中張十元也淪為犯罪集團的工具。留意圖中最低的那張1983年版十元正面左上,左下和右下三處均被不法份子改成'500'和'伍佰圓'字樣,背面亦然,唯正面中間的TEN DOLLARS字樣依然不變。據悉這種非法更改面值的鈔票最早在八十年代於出現,用來欺騙不懂英語者及對港幣不認識者。(HT按:不過水印的'10'字銀碼卻依然不變,看來那些被騙的人也沒有注意這一疑點吧!?)至於上面三張則是近年出現的偽鈔,原來的圖案,面值與發行地方或機關的名稱沒有改動,但以加印中文的香港銀行名稱,面值和日期的方式來冒充港幣五百元與一千元,欺騙對像一樣是不懂英語者及對港幣不認識者。
(圖片來源:香港東方日報) |
當諸君看到這些中張鈔票的時候,不知又會回憶起以前的什麼往事呢?
[今天在家清理雜物時找到一張原先插在舊手機的記憶咭,內有兩張相片是2015年五月底在快餐店所拍的:正在輪候點餐的小弟居然在櫃枱的捐款箱內發現1979年的匯豐中張十元!不知道快餐店的職員在點算款項時會否將之當是廢紙棄掉,也不知道銀行在銷毀之前怎樣處理這張舊鈔,總之小弟完全沒有用過中張紙幣,也許那是唯一一次在市面(在郵幣鋪中成為貨物出售的不算在內)發現其踪影吧?2019年三月十五日。]
唔駛畫公仔畫出腸講到明係邊間快餐店啦。 |
連紙幣號碼及年份亦能看見。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