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13日 星期六

另一枚安全邊有異的香港五元

差不多一年前小弟發現了一枚安全邊有異的香港五元硬幣。就在發現這枚五元的整整五十一個星期之後,小弟又發現一枚同樣是安全邊有異的1993年五元--凹槽不夠深入,致使刻在凹槽上的凸字也刻上了槽紋。正常來說槽紋只刻在凹槽兩旁凸出的部份。
雖然只用手機拍攝,而硬幣本身也飽歷風霜,卻無礙拍攝出來的效果。留意凹槽中的'香港伍圓'也刻上槽紋。
'HONG'字部份也不能幸免。
'DOLLARS'字體前的凹槽部份也刻上槽紋。
也許這枚異體五元無甚麼價值,但要找出幣邊有異的港幣五元似乎也不是容易的事。
與另一枚1995年五元的合照。'香港伍圓'等字清楚可見。
就這樣'KONG'字看來沒受多大影響,其實不然。
'DOLLARS'中的'ARS尚算清晰。
寫於胞妹結婚之前,祝她與夫君白頭皆老,永結同心。

也在此預祝各位聖誕及新年快樂!


2014年12月11日 星期四

1995年版香港十元偽幣

先前十月初的時間就跟各位多次分享了1996年版十元硬幣的消息,現在小弟就跟各位看看一枚昨晚才發到的1995年版十元偽幣。為方便分析,小弟就地取材找來一枚1996年版十元一起拍照以作比較。
1.銀色的紅銅鎳合金外環略呈黃色。

2.紅銅鎳合金外環與鎳黃銅合金圓心的接口花紋乃非'扭繩'狀,而是'鋸齒'狀(背面)和'狗牙'狀(正面)。

3.留意背面年份的'9'字幼弱無力,完全異於真幣上的'9'字。

4.背面正中大'10'字的那個'1'字的底部被刻成直線,而真幣的'1'字只呈彎曲而向外尖出。

5.'圓'字的外方(即包著'員'的'口')筆劃欠缺動感。
左面的是95年偽幣,右面的是96年真幣的局部。
6,7.'香'字頂首的一撇太短,'禾'字頭的直筆太長,插進了底下的'日'中;'港'字右上的'共'部正中乃非空心。
圖上二字為95年偽幣,圖下二字則為96年真幣局部。
8.洋紫荊圖案欠立體感,了無生氣。

後來這枚偽幣就交給負責人處置。香港十元硬幣一直充斥一定數目的偽幣,可能是面值較低的原故,而政府與銀行向來只關注偽鈔的出現與數目。

2014年12月8日 星期一

戰前與戰時的香港緊急輔幣

自從廣東等華南地區落入日軍控制之後,大量中國難民湧入香港避難,使香港的人口激增,直至1941年已經一百六十萬或以上。大量人口湧入和逼在眉睫的戰爭使當時一元以下的金屬輔幣供不應求,在英國鑄造新幣再運往香港的做法亦甚需時間,不得矣的港英政府決定在1941年六月發行面值一仙的臨時紙幣作應急用途。


雖然是緊急,但港英政府依然臨危不亂,按步就班地在當年的五月三十日首先通過<1941年一仙紙幣條例>,賦予其法定貨幣的地位,再成立基金以作幣值保證。既然英倫方面遠水不能救近火’,港府就在本土印刷這些一仙紙幣:由專司政府印務工作的勞安夏父子公司Noronha & Sons在港島奧卑利街Old Bailey Street的廠房承印。不過,勞安夏公司並非安全印刷廠,故此在其廠房印出的一仙紙幣只屬平版印刷,沒有水印等防偽特徵。
每張1941年一仙紙幣都有獨立號碼,有些更在號碼前方印上AB的字母字軌。正面的使用條款表示這些一仙不能支付多於港幣一元的金額。使用條款下方本應為當時的財政司畢打士H R Butters的簽署,不過在發行這些紙輔幣的時候畢打士正在休假,結果由署理財政司杜德R R Todd代為簽署。

隨後,港府在同年十月十七日通過<1941年輔助紙幣條例>,使之可以發行五仙及一毫臨時輔幣。除了使用條款列明這些五仙及一毫最多可以支付港幣二元的金額之外,其他皆與一仙一樣有保證基金支持兩者的幣值、一樣由勞安夏父子公司承印、一樣全無防偽可言。五仙及一毫紙分別在十月二十二日及二十八日開始流通。
個多月之後,1941年十二月八日,日本終於發動太平洋戰爭,同時展開對香港與星加坡的攻勢。駐港英軍的醉酒灣防線不堪一擊,致使日軍得以長驅直進佔領九龍,於是英軍在十二月十二日棄守九龍,撤回港島。根據謝永光先生的著作<香港淪陷--日軍攻港十八日戰爭紀實>,戰時的香港金融秩序已經紊亂:當時的一元鈔票奇缺,銀行在客戶提款時只能支付十元或以上的大額鈔票,結果爭端四起,而銀行內外也擠滿了提款的人。 

一元紙幣的短缺原因看來不難理解。皆因戰爭爆發之後,各商店鋪號也關門停業,取而代之的是小販地攤,而這些小販地攤只願接受輔幣和小額的一元或五元紙鈔,於是大家都把一元等小鈔收起用來傍身。再者,情況迫切之下,能否找贖也可能成分問題,其中一個真實例子就是一瓶暖水在戰時缺水的情況下索價五元(差不多是一個工人在戰前的一個月工資了!)也有人買來讓自己的孩子喝,試想一下:要是身上只有十元而小販沒有找贖的話,那應該繼續讓兒子挨口,還是花雙倍的價錢買來一瓶暖水呢?相信諸君也就明白一元小鈔的珍貴與短缺的原因了吧。

港英政府雖然被日軍的攻勢殺個措手不及,但卻沒有完全亂成一團,而是當機立斷徵用一批由商務印書館在北角英皇道廠房印製的中國銀行法幣五元,以紅色油墨在正面加蓋香港政府壹圓等中英文字樣後權充港幣一元,於十二月十三日流出市面。謝永光先生在著作中就評論此舉顯然未能解決市場上關於小額鈔票的操縱問題(<香港淪陷--日軍攻港十八日戰爭紀實>55)
從存世品觀察,可知當時被加蓋成為港幣一元者,都是字軌為B1941年版中國銀行五元法幣,加蓋數量不明。就在這種緊急加蓋紙幣出現後不到兩星期的時間,香港就迎來了黑色聖誕’–駐港英軍在十二月二十五日聖誕日晚上向日軍投降,從此展開三年零八個月的苦難日子。尚有一部份沒有流出的加蓋一元於重光之後被人發現,旋即被英軍當局銷毀。

後記:1941年香港一仙銅幣
圖片來源:華夏泉貨彙考
圖片來源:華夏泉貨彙考
正當港英當局一面推出紙印的一仙,五仙和一毫作為應急的時候,一面也向英國方面訂購新硬幣作為解決問題的長遠方法,當中以一仙的遭遇最為特別。按照當時的紀錄,五百萬枚年份為1941的一仙銅幣分五批赴運,惟香港已經落入日本控制之中,於是其中一批一仙在南非卸下,再運回英國注銷;另外已經運抵馬六甲海峽的兩批一仙,其中一批遭日本戰艦擊沉,另一批則被日軍查獲後運至日本熔掉,成為鑄造武器與彈藥的原料。之所以有存世者在戰後流出,一說是因為英國或日本水兵偶爾拾獲,一說是被好奇的日本軍官抓了一大把放在自己的口袋,使之逃過沉沒或熔掉的命運。存世的1941年香港一仙銅幣今日已經甚為罕見,價值不菲。

至於1941年的五仙鎳幣,看來英國方面是有實際鑄造過的,不過資料不多,連香港歷史博物館編制的<香港貨幣圖錄>也只是片言隻字的提到相信這款硬幣未有運抵香港。從該書所載的兩張局部圖片推斷,1941年的五仙鎳幣應該仍然存世,但礙於沒有說明圖片來源,固不能明確定斷。

餘論
謝永光先生的另一著作<三年零八個月的苦難>就提及過戰時港英政府發行了一種新港幣,被日本人仿印偽造,泛濫成災,後來市面停止流通’(178)從字眼來看,戰時指的是日軍襲港的十八日戰爭期間,若此推斷不錯,文中的新港幣當指十二月十三至廿五日由港英當局發行的加蓋一元。然而查遍其他資料,也沒有提及日軍偽造港幣的記錄(反而日軍偽造法幣卻是人所共和的惡行),加上從謝永光先生在文中稍後部份只有敘述中統局有人利用香港發現的中央銀行鈔版大量印製偽鈔的事情來看,小弟對日人偽造港幣一事的描寫存疑。假若各位對此有研究的話,不妨賜教小弟。

還有,小弟記得以前初中時候看過某本書籍,說香港淪陷之前出發的輔幣短缺,是因為日人大量收買所造成的,目的是將之熔化成為金屬原料,並擾亂香港的金融秩序。但可惜的是小弟一直不能找回該項資料,上網搜尋亦遍查不獲,結果就死無對證,無從考究;加上小弟就讀中學也已經是十多年前的事,出現記憶混淆甚至遺忘的情況也在所難免, 故請諸君不要對此餘論認真,只須視為笑談或流言即可。在此小弟也希望可以尋回該項資料,以作驗證此一說法的對錯真偽,給各位一個交

2014年11月27日 星期四

接收亞細亞

幣值:奎納爾quinarius(半第納爾) 
時間:元前2928年。 
地點:義大利地區。 
正面:CAESAR IMP VII,‘凱撒,第七次(成為)統帥’,有屋大維的肖像和多個商人印記banker's mark。 
背面:ASIA RECE(PTA),‘接收亞細亞’,站在籃子上的勝利女神Victory拿著花環和棕梠枝,兩旁都有蛇圍著。 
大小重量:14毫米,1.52克。 

屋大維就是後來的凱撒.奧古斯督Caesar Augustus,聖經則譯之為該撒阿古士督(見路加福音第二章)。凱撒大帝被行刺後,作為繼承人的屋大維的名字中就多了朱利烏斯.凱撒的部份,更重要的是他可以用這個名義取得更多政治上的好處。不 太喜歡自己的本名的屋大維反而很喜歡凱撒的稱呼,在錢幣上也自稱為凱撒。這樣就不難解釋為什麽這銀幣上只出現凱撒而不是屋大維一名。至於奧古斯督的名號則 元前27年由元老院所封贈,意為尊嚴者

背面的蛇跟籃子,本來是元前二到一世紀統治亞細亞地方的帕迦瑪Pergamum王國的鑄幣圖案,後來成為了該地區的代表標緻,而且跟當時亞細亞地區的宗教有關。那個籃子有一個名詞稱為cista mystica,可翻譯為神聖之籃’,是飼養蛇的器具,而蛇跟當地的酒神狄俄倪索斯Dionysus的神秘宗教有關:據說蛇就是狄俄倪索斯的化身,甚至 跟由埃及傳來的伊茜斯Isis女神,及其他神話崇拜有關。 本來亞細亞地方是屋大維的政敵馬克.安東尼的控制地區,後來安東尼兵敗自殺,其佔領區域被勝利者屋大維接管,是為勝利女神站在聖籃上的原因。

2014年11月15日 星期六

大泉五十的錢幣與錢範的故事

不少介紹錢幣的書籍,文章與網頁都有介紹王莽的錢幣與歷史。這回小弟也一樣,繼續為各位介紹王莽的錢幣,繼上一次的契刀五百後,再說說大泉五十。

大泉五十與契刀,錯刀一樣,都是王莽在公元7年推行第一次的錢幣改革中的產物,是為三款新幣中最小的幣值,價值等同五十枚五銖錢。王莽的創舉,除了造出多款面值與實際價值不同的虛值錢外,還包括把面值當成銘文刻在錢幣上使之成為所謂記值錢的做法,另外就是把錢稱為’:從此中文的泉字也就多了一個指為錢幣的意思,例如現今中國大陸的錢幣愛好者會互相稱為泉友’,錢幣店名為‘xx()等等。

有說王莽把錢稱為泉的原因,是忌諱字中的卯,金與刀等部首,看來並不正確, 因為公元7年的時候,大泉五十正正就是跟契刀與錯刀一起面世,要是忌諱的話,後二款的錢幣也不會刻有刀字且刻成刀幣的形態(其實是傳統刀幣的變體)吧。而剛才提及的忌諱說,其實是王莽先後廢止五銖,契刀與錯刀的借口,當中五銖錢被小泉直一取替,大泉五十也就改為價值五十枚小泉直一。所謂‘’等如現在的’,直一指的是等如一枚五銖錢。
小泉直一。
記值的幣文反映它倆的換算關係,並不是小時候想像的什麼兄弟關係。其中小泉直一形體更小,重量只有一銖,以此取代五銖錢的做法無疑是’,百姓的對策當然還是抵制:
是時百姓便安漢五銖錢,以莽錢大小兩行難知,數變改不信,私以五銖錢市買。訛言大錢當罷,莫肯挾。
王莽患之,下書諸挾銖錢,言大錢當罷者,非井田制,投四裔。
結果百姓苦不堪言:
農商失業,食貨俱廢,民人至涕泣於市道。及坐賣買田宅奴婢,鑄錢,自諸侯卿大夫至於庶民,抵罪者不可勝數。

現代陸續出現為王莽平反的意見。也許王莽的用心不壞,不過他擾亂經濟民生的後果卻實實在在,當時的百姓多次無辜地受罪。

在始建國二年,即公元10年的第三次改革中,大小二錢又被併入所謂五物六名二十八品中的錢貨六品或者六泉,整個制度更形混亂。結果王莽又廢止大小二錢以外的錢幣,繞了一大圈後還是回到起點。

推行了三次貨幣改革的王莽還是堅持自己托古改制的想法。在天鳳元年, 即公元14年來個第四次改革,廢止小泉直一,並推出貨泉和貨布兩種新幣,一枚貨布可換二十五枚貨泉。大泉五十就繼續流通,然而價值等同一枚貨泉,直至地皇元年,公元20年被廢為止。
兩枚大泉五十錢幣, 直徑約26毫米, 分別重3.6和3.1克。從重量來看, 這兩枚大錢不是早期的厚重版本,很可能是中期以至後期的造幣了。
再來是兩塊大泉五十的錢範殘片,陶質,一正一背,不確定是否來自同一模具。正面的陰刻泉字失去了,但其餘字體還清晰可見,外廓與中間的內邊和方孔輪廓分明,背面保存亦較為完整。估計為早期厚重版本。
這枚跟錢範殘片合照的大泉五十,比剛才的兩枚更薄更小,看來是更後期的版本了。有說因為官鑄品越來越輕,不少當時的人們把早期的厚重版別融掉再造,造出更輕更小的私鑄版別
這就是大泉五十的故事,見證了當時老百姓的財富不斷縮水的遺物,每一次變革都是以小換大,以少換多,無怪乎各地農民叛變四起,組成綠林,赤眉,把憤怒之火燒向王莽與新朝了。至於王莽究竟是善是惡的問題,看來還不如他傳世的錢幣般引人入勝呢,不少藏家也如此評論:王莽留存下來的錢幣造工精美,富於美態,堪稱是中國歷史上的鑄幣高手!

2014年10月31日 星期五

契刀五百的模具殘片

初次認識中國古代錢幣的時候,應該是小學四年級的事了。當時兄長升讀中學,在好奇心驅使下我常常翻開兄長的教科書,看看中學課程是會學些甚麼的。當時的我年少無知,對以英文授課的世界歷史,經濟與公共事務(EPA)等科目自然一竅不通,只能從書中的圖畫略知一二,數學當然更不在行,唯一有興趣的自然是用中文授課的科目, 就只有中國語文和中國歷史兩科了。

中文書內的課文,像<水的希望>和<荒蕪了的花園>看來不難明白,對半懂不懂的文言文像<木蘭辭>嘛,還可以老是看著注釋來慢慢理解的,不過那些寫作手法的分析則全無興趣。至於中史科,最有印象的,其實也還是圖片,而且是錢幣的相片,第一張是戰國時代七國所流通的錢幣:有刀幣(燕?),圜錢(魏?),和布幣等等,是哪個國家都不太記得清楚了,但最記得的還是楚國的郢爰,又稱為印子金的金,當時心中就已經有收藏的念頭(希望日後可以夢想成真吧) 。

另外是王莽的新朝的一籃子貨幣的圖片,當中形狀和鑰匙一樣的一刀平五千和契刀五百一直吸引著我的視線,總是想著把錢幣鑄造成如此模樣的原因何在(反而沒有探究刀幣布幣的形狀)。小泉直一和大泉五十聽起上來很像日本人的名字,不知道它倆是不是兄弟或者有甚麼關係。而貨泉中的泉字,看來指的是泉水,泉源,看來是寓意了這種錢幣可使貨物像泉水從泉源中不絕流出,也就是經濟興旺的意思吧。

這些當然不過是孩提年代的想像而矣,和真實的歷史差天共地,各位見笑了。後來讀中學時的觀感與中間的嗜好變化不詳說,從主要收集西方古代錢幣,到之前重燃起對中國古代錢幣的興趣,原因正正是收藏了幾塊錢範的殘片。
兩塊契刀五百的模具殘片,陶質,表面皆有灰黑的色澤。陰刻的環首輪廓大致保存下來,契刀二字尚且可見。另一塊看來是鑄造刀身的錢範殘片,無文,並沒有發現五百二字,尚不確定此部份與刻有環首輪廓的部份是否來自同一模具。
在這張照片上,刀環部份的陰刻契刀二字較為清楚。
居攝二年,即公元7年,攝政的代皇帝王莽推行了他第一次的錢幣改革,發行契刀五百是為其中一項。根據史藉<漢書>記載‘…(王莽)又造契刀…契刀,其環如大錢,身形如刀,長二寸,文曰契刀五百。’ 其實契刀五百和同期的一刀平五千,都是戰國時候出現的刀幣的變型品種。王莽托古改制,重造自秦後棄用的刀幣,不過刀環部份增大成為圓形方孔的錢幣模樣,而刀柄刀身縮小,才成為了現代人看上去像極的鑰匙模樣。

現在證明了小時候的想像是錯誤的,因為契刀五百和一刀平五千並不是按著鑰匙的模樣造的。

留意其輪廓與深淺雕功。
<漢書>亦記載:‘契刀,一直五百…與五銖錢並行。’這裡說的是契刀五百的價值,可換五百枚當時流通的五銖錢,而二十枚契刀的價值就同黃金一斤。王莽的貨幣改革的破天荒舉動,就是造出這些面值與實際價格不符的虛值錢。五銖中的銖字,實為重量單位(按社會與經濟變化而有所調整),一銖大約0.7克重,而一枚契刀五百重量只有18克,即二十五銖左右,居然等同五百枚五銖的價值,也真是太離譜了吧!難怪<漢書>記載從這次貨幣改革開始‘民多盜鑄者’,皆因熔掉五枚五銖錢便可以偽造一枚契刀五百,利潤高達一百倍,利字當頭下甘於冒險的人自然越來越多了。

契刀五百的流通時間很短。兩年多後,始建國二年,即公元10年,已經是新朝皇帝的王莽廢止契刀五百,一刀平五千和五銖等錢,原因在於自己的迷信:‘莽即真,以為書“劉”字有金刀,迺罷錯刀,契刀及五銖錢,而更作金,銀,龜,貝,錢,布之品,名曰”寶貨”。’王莽說過,他當年見漢室的氣數將盡,而漢室的姓氏‘劉’字由卯,金和刀等部首組成,故造契刀和金錯刀(一刀平五千的別名)等來增強氣數。只是人算不如天算,上天以新代漢,自然要把那些跟漢有關的東西除去,既然契刀錯刀跟劉姓有關,而且救不了漢室,那就來個順應天意,把契刀五百和一刀平五千等兩種刀幣都廢止好了。王莽確是一個迷信的人,不過也不應該排除他見自己的貨幣改革不受歡迎,草草了事的真實成份吧。

契刀五百也不便宜,而且在香港的錢幣市場也不容易找到(是自己的問題吧!?),既然跟大家分享一枚實在的藏品,就只好找來這些模具殘片來代替一下算了。

2014年10月18日 星期六

1996年版香港十元硬幣的流通量

小弟曾經就1996年版香港十元硬幣的鑄造/發行量,以及另外一些問題(好快就會貼出)向金管局查詢,並得到回復,以下為相關部份:

香港特區政府有鑄造及發行"1996"年的拾圓硬幣,按需求及庫存情況,適時推出市面供市民使用。金管局自本年九月將庫存的"1996"年十元硬幣投入市面,滿足市民需求,現時流通量約800,000枚。
手機截圖。
留意金管局的字眼是流通量而非鑄造量或發行量。既然政府因市民需求以及偽造等理由停發十元硬幣而改發十元紙幣,那又為什麼將這批庫存約十八年的'倉底貨'投入市面呢?小弟猜想,可能是金管局認為現在沒有太大偽造風險,也不想再花資源銷毀這些十元硬幣(即香港人常常說的'唔駛錢呀!?'),不用白不用,將之拿出來'散貨'好了。記得,這些理由不過是小弟幻想而矣。

於是,這些1996年十元就被投放到市面解決現在的輔幣短缺問題(其實短缺的不是這些高值的硬幣吧!?),而香港的收藏或集幣者們也多了一些談資。至於歷史,則一直都在重覆,繼1980年版的'大一毫'後又一款忽然大量出現的香港錢幣。

2014年10月14日 星期二

2013年香港一元新硬幣現身!

近來香港集幣界因為1996年十元硬幣的橫空出世而熱鬧起來。正當各位幣友議論紛紛的時候,新的2013年香港ㄧ元硬幣也湊個熱鬧,在這個時候跟各位見面。好了,先睹為快,有請2013年版一元登場!
就如之前的估計一樣,這些新鑄一元與同期(即2012及2013年)的二元及五元的幣面都有一層薄薄的霧,予人未老先衰的飽歷風霜的感覺。從其光澤而言,這些2013年新一元在小弟的眼中,居然就像1993年版的鍍鎳鋼一元般獨特-說實話,正是因為其閃閃生暉,令小弟誤以為是1993年一元而拿過來看,從而發現這些新一元硬幣的出現。

與十六年前所鑄,但到今日依然銀光閃閃的1998年版香港一元相比,新一元硬幣上的年份的數字較大,而數字與數字間的空位亦比較闊。
在相同的光圈、快門及焦距下拍攝的兩枚一元。雖然幣面色澤不同,但也容易發現兩者之間的分別。
除此之外,新一元的'香港'、'壹圓'以及'HONG KONG'、'ONE DOLLAR'等字的線條也比1998年版的還要粗壯一些。
圖上是一枚1998年一元的局部,而圖下是2013年一元的局部,清晰可見1998年版的字體比較幼。再從香字的'禾'字頭、港字的'共'字頭和壹字的'士'字頭可知2013字版的鑄功不及1998年版。
再來一張HONG及DOLLAR局部的圖片。
就連正面洋紫荊的圖案也有分別。左面是2013年版的正面,A及B位置都與右面的1998年版有所不同。家中三枚2013年一元就只有一枚的洋紫荊圖案與圖右1998年版完全一樣。
圖中最左和最右都是1998年一元,中間兩枚都是2013年一元。從這個角度看就可以發現2013年一元較薄。不知道為什麼,當第一次拿著2013年一元細看的時候,忽然覺得自己在看'公式女錢'...聯想過度是吧!?
這些新幣的現身,應驗了二月初的時候,網友對2013年版一元的傳言。現在回想起來,2013年五元是在二月初開始流通,至六月底找到2013年二元,再到現在十月中發現2013年一元,不難發現每四個月就有面值不同的新幣出現。那麼,四個月後的2015年二月又會不會有新的五毫硬幣面世呢?這個看來就不會了,一來沒有聽說過,二來五毫或以下的小額輔幣已經淪為'厭惡性錢幣'(??),市民需求大減,再鑄造出來亦沒有意思了。

在1996年十元硬幣的風頭下登場的,其實還有中銀的2014年版五百元'大牛',但驚喜久奉,與2013年或之前的版別完全一樣。現在就只剩下渣打的2014年五百元尚未見到,究竟不日出現還是相隔三個月(按:匯豐的五百元是在七月中流出的)則敬請拭目以待!

(2015年的一元亦已經出現,請按。2016年二月二日。)
題外話:
人總是會將主觀的想法與感情投向沒有知覺的物件上,從而帶來想像,以至回憶的反射作用。

當1996年十元和2013一元流入市面的時候,正值香港進行雨傘運動(又叫遮打革命)umbrella revolution之時。
若這些港幣有知覺的話,不知道它們會否希望自己可以出於這個年代呢?想來大概會是:
'當然好啦,見證著這場運動和這個年代。'
'不要啦,此一亂世,有什麼值得希望的?'
'我不理,只要可以服務香港人便可。'

事實上,這些正是香港人對自己的香港,以至雨傘運動的看法,諸君請自行解讀吧。

每當日後人們看見這些年份為2013或2014的錢幣,又會否想起這場始於九月底的雨傘運動?

不用說了,總之繼續撐吧!
當香港公安向手無寸鐵的民眾發射催淚彈開始,他們就不再是以往深得人心的警察。圖中的人在催淚煙的散發下依然高舉雨傘,直接造就了雨傘運動等名字的出現。

2014年10月12日 星期日

越來越多1996年十元硬幣

昨晚開工不久,就找到第四枚1996年十元'金銀膶'硬幣。
用手機拍攝,加上光線不足,拍出來的效果自然不佳。
就在短短九日內已經發現四枚,猶如開始流出市面一樣,真教人想起當年的1980年大一毫,本來市面上甚少,但一段時間後就大量出現。

抱著這個心態,就再上網搜尋一下,看看有沒其他人的發現記錄,終於在某討論區內找到一筆討論,然而雙方各執一詞:因為沒有官記錄而認為是假幣者有之,認定是高仿或臆造幣有之,與此同時亦有更多人可以提供有關圖片且分享來源,甚至有網上賣家展示金管局的回覆電郵,表明1996年版的香港十元銀幣是有發行的。

由此看來,以往'沒有官方記錄',以及'只有一百枚存世'等等的結論應予以改寫,但更多的問題尚需解答,比如說,為什麼1996年十元金銀膶要在鑄造近二十年後才忽然流入市面?發行數量多少?為什麼沒有官方記錄?真希望有人可以解答相關問題。

情況應該如此,大家不妨也留意一下身邊有沒有尚帶原光的簇新十元硬幣吧,說不等就找到一枚了。

小弟對1996年香港十元硬幣的報道至此亦暫時告一段落。

2014年10月10日 星期五

1996年十元硬幣連中三元

繼前日找到第二枚之後,小弟昨日居然又找到第三枚1996年'金銀膶'十元。
實物的原光其實比拍攝出來的效果還要多一些。
照樣又是例行檢查。聽其聲音,與一般十元無異;觀其外表,正面傷痕較多,中間的洋紫荊位置有些微氧化,但整體來說尚帶原光,特別是背面,且外環與圓心交界位置的小邊亦甚清晰。

一星期內發現三枚沒有官方記錄的年份的錢幣,雖然值得慶賀,但對一向不太走運的小弟來說,則同時思議自己何以在短短一星期的時間可以連中三元:究竟是不法份子偽造出來,剛好又被倒霉的小弟找到呢?還是當時政府在沒有記錄與公佈的情況下訂造了1996年版的十元硬幣,直至現在才流入市場呢?可能是政府取消了訂單之後,造幣廠因種種原因把已造的1996年十元當是1995年的一起赴運,直到今天才被找到?也有可能是原來的收藏家的家人,誤以為是普通的十元而將之用掉?

不論如何,以上都只不過是小弟自己的白日夢情節而矣,大家千萬不要當真,但若大家知道1996年香港十元的資料,則不妨賜教小弟,讓小弟學習學習一下。

2014年10月9日 星期四

又一枚1996年'金銀膶'十元

1996年香港十元硬幣其實十分神秘,因為官方沒有鑄造和發行記錄,就連一般的港幣收藏家與愛好者也知之不詳,更枉論有沒有見過這款錢幣了。所以說,六日前與那枚1996版金銀膶的相遇根本就是可遇不可求,偏偏小弟又在昨天下午找到第二枚1996年香港十元硬幣。
相比之下,小弟更喜歡這枚1996年十元的拍攝效果。
這一次發現的金銀膶十元亦甚簇新,原光甚強,敲擊而發出的聲音則與一般十元硬幣無分別,唯銀色紅銅鎳外環與金色鎳黃銅圓心交界位的小邊有些不清(但根據小弟從小開始的觀察,基本上流通的十元硬幣都有此一現像)。假若諸君知道更多有關1996年香港十元硬幣資料的話,不妨賜教小弟,多謝。

2014年10月4日 星期六

重拼帝國的努力

帝國版圖最為廣闊的時候,乃屬圖拉真Trajan在位末年。
羅馬帝國,曾經的世界霸主,國力強盛,員瞭闊,可惜盛極而衰,自公元三世紀開始走上敗亡之路,接著在公元395年東、西分裂,然後在476年以西羅馬皇帝的遜位為滅亡的標誌。取代西羅馬帝國的先是日耳曼人的王國,後來東羅馬將東哥德族Ostrogoths當作禍水引向意大利,使之取代日耳曼王國並統治該地。
查士丁尼安一世。
又被稱為拜占庭的東羅馬就一直視自己為羅馬正統的繼承人。就在公元527年,查士丁尼安一世Justinian I於康士坦丁堡Constantinopolis登基成為東羅馬皇帝。也許查士丁尼安自少就聽過羅馬昔日的輝煌故事,如此意識形態之下,已經成為皇帝的他一直以戰爭的方法以復興原來的羅馬帝國。隨著在東部邊界與波斯人的戰爭結束之後,查士丁尼安就在533年以介入繼承者的紛爭為由,出兵北非的汪爾達王國並於次年拼入版圖。然後在535年再以繼承者的紛爭借口向東哥德王國開戰,再三派遣老將貝利薩維烏斯Belisarius領軍。
貝利薩維率領艦隊登陸西西里島Sicily,接著在536年自意大利南部向北挺進,直至四年後的540年才拿下北部以外的整個意大利。然而,就在貝利薩維被召回康士坦丁堡之後,哥德人趁機於541年東山再起,四出收回失地。剛剛才與波斯和談而回的貝利薩維烏斯又得在544年投入意大利戰場之中,只是這一次作戰不如之前般順利,究竟是查士丁尼安因對貝利薩維妒恨,還是東羅馬因疫症流行影響國力而只撥相對有限的兵源與物資也各有可能。於是,貝利薩維就在549年再被召回,直至551年查士丁尼安改派宧官將領納薛斯Narses率領大軍再戰意大利的東哥德王國,最終在553至554年間完全收復整個意大利。
當東羅馬軍隊在意大利土地上作戰的時候,意大利本土的鑄幣也變得東羅馬化起來:,就像這枚底卡祿美霖decanummium銅幣(即1/4福力斯follis或者10祿姆斯nummus)的正面就有東羅馬君主查士丁尼安的正面肖像,拿著十字金球和騎士盾牌,及D N IVSTINIANVS P AVG字樣,意為'我們的主人查士丁尼安烏斯,長壽的奧古斯督';背面有一特大的I字,即希臘數字的十,換句話說即是銅幣的面值denomination,兩旁有星。因為鑄廠記號欠奉,故這種銅幣常被認為在羅馬城或者拉文納Ravenna鑄造,時間應為公元550年代到565年查士丁尼安一世去世為止。

繼北非和意大利之外,查士丁尼安還在西班牙南部一帶開拓戰線。從地圖來看,將東羅馬原來的國土加上查士丁尼安所佔據的北非,意大利與西班牙的土地,倒也有幾分當年羅馬帝國全盛時期的圖模樣。但從實際的角度來看,查士丁尼安光復羅馬的作為卻可以用'吃力不討好'五字來形容:首先是東羅馬對這些攻佔的地方花上鉅量的作戰經費、管理開銷以及駐軍費用,為東羅馬帶來沉重的財政負擔,就連在該地徵稅的做法也入不敷支,比如意大利在接近二十年的戰爭中就消耗了該地的人力與物產資源,使羅馬與拉文納等各大城市步入嚴重衰落。
正因資源匱乏,東羅馬同樣無力固守攻佔的土地。就在查士丁尼安去世後的三年,即568年,倫巴底人Lombards(日耳曼族的一支)攻佔意大利以北地區,又陸續佔領了中南部的大片區域,此時的意大利行省就如千瘡百孔般的支離破碎。到了公元七世紀,屬斯拉夫族的阿瓦爾人Avars佔據了前往意大利的必經之路巴爾幹半島Balkans,阿拉伯人Arabs也從東羅馬手上奪去了北非,埃及,巴勒斯坦以至敘利亞等等小亞細亞的地方,就連剩下的意大利行省也完全淪陷。至此,光復西部只是東羅馬的一個夢想。

題外話
近日,我城爆發'遮打革命Umbrella Revoluation'(而非什麼佔中!),既是香港市民對港共以至中共政權倒行逆施的怨恨的爆發,也是要求變革的希望與呼聲。居於我城久了,不難發現以往英治與現在共治的高低,也自然要求改變,參與這場運動。同時小弟也忽發奇想,就是將西羅馬帝國的滅亡比作中共對香港的統治,而東羅馬收復西部土地的戰爭喻作香港人為不過,奪回主動權而發起的遮打革命。不過,與其說是恢複英治年代的光輝(老實說小弟絕不反對歸英),不如說香港人正在開拓自己的歷史,皆因越來越多人醒悟而敢於表達對港共與中共的不滿,甚至怨恨,從而另找出路。與查士丁尼安光復西部相同的是,香港正處於一個重要的時刻,都在為了光榮和自身而戰,艱苦漫長,一旦失敗都可以血本無歸,化為烏有。現在我城就在命運的十字路口之中,究竟會是成功還是失敗呢?且讓小弟在此為香港說聲'努力'!

2014年10月3日 星期五

1996年版香港十元硬幣

每一次有所發現都是這種情節:正在工作、有客人以簇新的錢幣付款、因此'病發'拿起錢幣看看、因而有所發現...過程雖然千篇一律,但'橋唔怕舊',往往都是這樣而發現驚喜的,差別只視乎'獵物'是什麼。今回找到的,已在標題說明,無需在此重覆。
有圖有真相。
又是一樣的情節:心有戚戚焉。小弟訖自在想:被謔稱為'金銀膶'的香港十元硬幣豈非只有1993,1994,1995和1997年四個年份嗎?當中只有1994和1995年版在市場流通,餘者皆為紀念性質的特別發行,至於1996年版嘛,無錯的話應該是第一次見到吧?放工後回家查查<香港貨幣>圖錄看看。唯獨小弟心癢難耐,就趁著沒有客人的空檔時間用手機上網搜尋一下相關字眼,結果在某個論壇內發現有兩筆相關的討論,但網友們都對1996年香港十元硬幣知之不詳,只說有郵幣店家聲稱見過實有其物,或者知道此物的存在。

將之據為己有之前,在櫃枱輕敲這枚1996年版金銀膶,發現其聲與一般十元硬幣有別,聽起上來較輕,或高,或尖,使小弟一度懷疑這枚硬幣的真偽。但回想一下,小弟以往也遇過一些香港硬幣,如一元,二元等等,其敲擊而發出的聲響亦與其他同值硬幣有所不同,聽感同樣是較輕,或較高,或較尖的,故此用聲音判斷硬幣的真偽則不大準確。假若真的是偽品的話,那麼偽造者為什麼不偽造1994或者1995年版,而偏要偽造1996年呢?難道是偽造出來欺騙那些見獵心喜的收藏家嗎?若是如此,偽造者理應向藏家售賣才是呀,何解當是普通錢幣就用了呢?由於每個假設都可以用不同的理論推翻,變成無限可能,所以現階段小弟對這枚十元的真偽只能存疑,未能再作求證了。

放工後回家翻看<香港貨幣>,果然是沒有1996年版的十元硬幣。不論如何,小弟亦可再嘗發現異類錢幣(想不出有甚麼字眼更為貼切)的喜悅;再者,區區一枚錢幣,遠不如正在進行的'遮打革命'般重要,左右香港與香港人的命運吧?

2014年9月22日 星期一

遲來的2013年版匯豐一百元

不知道小弟是太過無聊,還是太過專注(或者叫沉迷,執著),小弟每次收到紙幣時都會望一望印在正面的年份與號碼。就在昨日例行點算的時候,忽然就發現了一張簇新的2013年版匯豐一百元紙幣,就此看來無甚特別。但,小弟還是因而陷入了思索之中:對啊,2013年版的匯豐大額紙幣如一千元,五百元,以至小額的五十元和二十元都見過且收過不少,唯獨是這個年份的匯豐一百元還真是第一次親眼看到。
對很多人來說,有(鈔)票當然就要,管它是新是舊什麼年份。
不是嗎?自今年農曆新年前後,小弟每次點算2010年款式的匯豐 '紅衫魚',都只見年份為2010年2012,甚至過了農曆年以後的時間也完全發現不到2013年版的匯豐一百元的身影,使小弟就懷疑,2013年版的匯豐新鈔是否只是沒有一百元呢?想來也不會吧,就連另外兩間發鈔銀行,渣打與中銀的2013年新紙幣,也句括了從二十至一千的所有面額,不可能只有匯豐不發行百元新票吧。

新紙幣的出現終於打破了小弟的迷思,不過新的疑問又同時出現,就是為什麼匯豐的2013年新紅衫魚並沒有在農曆年出現,改是在九月下旬才開始流通?至此,小弟就回想起2013年版的五百'大牛'在十二月搶閘登場,以及2014年版的匯豐大牛在七月突襲等事了,看來新紙幣在農曆年前後流出的想法未必正確--那不過是不成文的做法而矣,況且世事可以有例外的。

今天再細心留意,只發現三數張2014年版匯豐一百元,而且字軌都是G_的,如GW,GZ等等。

2014年9月19日 星期五

韋士巴斯安的杜龐狄烏斯銅幣,公元74年

又是一個十年的結束,又是一個十年的開始,以送贈禮物的名義給自己買下一枚錢幣亦實屬正常吧。

一枚韋士巴斯安Vespasian(又有韋兹巴先等等的譯名)年代的杜龐狄烏斯dupondius,正面有IMP CAESAR VESPASIANVS AVG的刻字,意即'統帥凱撒.韋士巴斯安.奧古斯督',以及韋士巴斯安本人的肖像。背面則為PON MAX TR POT P P COS V CENS,'(皇帝正在出任)大祭司,(第一次)取得護民官的權力,國家之父,第五任執政官,(第一任)監察官',可見中間的麥丘里之杖caduceus及雙豐饒羊角double cornucopia。從背面此一系列官職來看,這銅幣的鑄造時間為公元74年。
麥丘里手杖豐饒羊角都是古希臘神話與宗教的產物,羅馬人將之接過手裡之後亦與他們的前人一樣,刻在包括錢幣等等的器物之上。

原本的賣家聲稱這是一枚阿斯as,幣值為第納爾denarius的1/16,但網上的資料卻一面倒的顯示這是一枚杜龐狄烏斯,即雙阿斯,也就是1/8第納爾,是故小弟亦跟隨主流認為此乃一枚杜龐狄烏斯幣。另外,這款也一直被認為是來自羅馬城但被投放在東部敘利亞Syria行省的鑄幣。

此銅幣的品相甚為粗糙,但身上的刻字與刻圖尚算清楚,甚有一番古樸的風味,作為自贈的禮物亦不失禮。
究竟這枚杜龐狄烏斯銅幣的大小如何?一目了然!

2014年9月2日 星期二

馬克.安東尼的軍餉銀幣

魯圖斯Brutus等等刺殺凱撒的主謀們戰敗後,羅馬共和國的主導問題依然存在:三頭政治隨著雷比達的出局只剩下安東尼和屋大維Octavian,但他們始終存在對立。最終三頭同盟在公元前33年終止,羅馬元老院又在屋大維的主導下於前32年向統治著埃及的托勒密王朝Ptolemaic dynasty的‘妖后’克里奧佩脫拉七世Cleopatra VII宣戰。一場內戰準備爆發。

安東尼和克里奧佩脫拉在他倆控制著的小亞細亞和希臘地區備戰,從各地調來戰艦和士兵。為了支付支麾下將士的糧餉,安東尼鑄造了大量的第納爾denarius銀幣,設計大同小異:在正面在一隻戰艦,和安東尼的銜號:ANT.AVG(上)III.VIR.R.P.C.(下),意思為‘安東尼,占兆官,管理共和國的三位成員之一’。背面的是當時羅馬軍團的軍旗,中間的鷹飾軍旗aquila代表了整個軍團,而左右的稱為signum是百人隊centuria的標誌,軍旗之間有LEG‘軍團’和數字VI,表示這是為第六‘鐵甲’Ferrata軍團所造的錢幣。不同的軍團有不同的號碼,最高的為XXIII,即二十三,若以每個軍團有三千步兵(有說五千人!)和三百騎兵計算,大概可以推論安東尼當時的實力了。
這種軍餉銀幣在錢幣市場上仍然大量出現,而且大多殘缺不全,主要是因為這些第納爾的成色低於當時其他的同類銀幣:縱使克里奧佩脫拉七世已經資助了自己的丈夫,但安東尼的財力還不足以應付如此龐大的開支,故在每枚銀幣中混入像銅等等的降低成色標準debase(ment),騰出更多資源造幣。而羅馬人的習是先用低成色的幣而收藏(儲蓄)高成色的幣,於是這些成色較低的第納爾幣就一直在市場上流通。直到二百年後的帝國中期,安東尼所造的軍餉銀幣和一般第納爾的成色一樣時,它們才開始被窖藏起來。故不少傳世品的品相都不理想,已經磨蝕的很光。
初時安東尼把他和埃及的聯合艦隊駐紮在安巴西亞灣Ambracia Gulf及阿克丁岬Actium以南;而屋大維則佔領安巴西亞灣以北及一些希臘城市。期間兩軍發生過一些小規模的戰鬥,似乎屋大維稍占上峰。

到了公元前31年的九月二日,安東尼和屋大維的海軍在愛奧尼亞海Ionian Sea,近安巴西亞灣的入口相遇。相傳安東尼的戰艦是屬於較大型的戰船,船體堅硬而攻擊力強,只是速度較慢;屋大維的主力是較小型的戰船,機動性高。而雙方的軍力都估計多於200艘戰艦。安東尼的戰艦分開三段排開,並從右方展開攻勢,結果演變成混戰–戰艦不是被撞/擊沉,就是士兵在艦上跳來跳去互相擊殺,直到下午仍然難分難解。
看來是覺得勝利無望,忽然克里奧佩脫拉在後方的旗艦向愛奧尼亞外海駛去,據悉有60艘戰艦跟隨突圍。而安東尼獲悉這一消息後也無心戀戰:馬上停止指揮並追隨克里奧佩脫拉去,這一次有40艘戰艦跟著。沒有主帥統率下的敗局不難想像,一段時間後安東尼在附近的陸上部隊也投降了,這就是阿克丁灣海戰Battle of Actium的經過,一系列的內戰終於分出勝負,羅馬共和國的命運也自此定了下來。

此後安東尼兵敗如山倒,完全不能阻止屋大維一次又一次的進攻。公元前30年八月,屋大維已經進攻到埃及的亞力山大城Alexandra。安東尼錯誤地以為克里奧佩脫拉已經死了,便以劍自殺,最後倒在妻子的懷中死去;而克里奧佩脫拉為了保住自己的面子,免得自己成為屋大維在羅馬城的凱旋遊行上當戰俘,就以毒蛇咬噬的自殺死了。十天後,她跟凱撒的兒子凱撒里昂Caesarion也被屋大維殺掉,免得太多凱撒的繼承人阻礙他的霸業。


安東尼與克里奧佩脫拉的自殺也是畫家筆下的題材。




羅馬共和國的內戰最後以屋大維的勝利告終。元老院在公元前27授與屋大維新的名號-奧古斯督Augustus(意思是尊嚴者),帝國時代正式開始。而埃及的托勒密王朝則因為最後一位女王/法老的離世而完結,自此埃及成為羅馬的天下。

 看著看著,自己喜歡的埃及和羅馬歷史就像融合在這枚銀幣中,小弟曾經寫道:

‘猶記得小時候是喜歡古埃及文明的。當時電視播映伊莉莎伯.泰萊Elizabeth Taylor在六十年代主演的<埃及妖后>,我當然也沒有錯過。只是年紀小小,又怎會懂得成人世界的政治黑暗?而選擇收看電視節目的權力在父母的手裡,他們寧可收看本地拍攝的肥皂劇,也不肯欣賞根據史實而寫的外語片(有字幕)。不過我可沒有介意(也可說是不能),只要能欣賞到背景的古埃及象形文字和圖案,就心滿意足了-額外收穫就是欣賞美女…哈哈!
後來因收集古幣而開始研究羅馬史,就暫停了對埃及文明的仰慕,被羅馬人的光榮征服了。兒時不懂的歷史問題開始有了眉目。’

很多年前的時候只會因為這個銀幣見證了歷史的起伏而高興。多年後的今天,小弟則因
它見證了兩位大人物的命運更感唏噓,高興不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