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23日 星期三

1990年香港聖誕節郵票

2020年十二月中的香港,天氣清涼也有些冷,持續影響香港的武漢肺炎正在第四波爆發,港共政權倒行逆施的抗疫政策以及其背後的支共對香港民主自由的步步限制,加上世界範圍的不景氣、瘟疫和對支國的敵意越發明題,令香港人處於內外交困的局面,市面更見肅煞,尤以夜間最為淒涼。此時小弟在工作上也事無可為,長待只是浪費時間,故只能每天提早收檔算了。

多出來的時間讓自己可以隨意思索。小弟想到兒時曾經得到一張香港的聖誕郵票,面值六毫的票面有白鴿和船帆的圖案,應該只是一系列的其中一張吧?由是刺激了小弟的擁有慾之餘,也刺激了久違的思緒。

小弟拍攝此圖的時候搞錯了一元四毫和一元八毫郵票的位置,但錯有錯着,如此的擺位正好分開了小學組(左),中學組(中)和成人組(右)的設計。

為了這一套郵票,郵政署先在1989年底舉辦了一場設計比賽,在小學、中學和成人組超過八千五百件作品之中,每組挑選出最優秀的兩幅交予設計師再行繪畫,以統一風格和形式,最後在1990年十一月八日發行。不過,小弟還是自行主觀地想像這六張郵票之間的關係:首先是五毫的日景,就像十一月人們開始佈置聖誕裝飾,也很像十二月廿四日日間時份人們期盼平安夜和聖誕節快些來到的光景。六毫的底色是啡黃色,就像是黃昏時的天色,象徵平安夜/聖誕節的白鴿飛向代表香港的船帆,帶出萬眾期待的佳節終於來到香港的意思。

之所以說是日景,就是因為那淺藍色的天空--應該就是晴空吧?小弟認為這一張比二元更像是中學生的設計。

一套六張郵票之中有五張是以維港景色構圖,只有六角是以抽象的手法帶出聖誕來臨的訊息。

香港人又如何慶祝聖誕節呢?通常是外出慶祝(見一元四毫和二元郵票),包括逛街,用膳,到酒吧暢飲和看燈飾,還有公眾假期可以休息一下(一元八毫)和餽贈禮物(五元)。

據小弟的記憶所及,香港在九十年代還是英國管治的時候,都只會在除夕踏進新年之時,和農曆大年初二的晚上才會有煙花匯演,所以這一張和兩元票面上的煙花圖案,小弟都視之為喜慶的美術表達手法多於實際。

兩座大廈的左右是以條碼作為遠處或陰暗的建築物,這樣就可以不失真實卻又無需仔細地畫出整個商業區來。這張一元八毫郵票的色彩都較同系列中的其餘郵票來得暗淡,兩座大廈看來也不是燈火通明,整體的感覺就如假期晚上的商業區般寂靜。

聖誕老人手拖着身穿不同民族服飾的人,意思應該就是普天同慶,不分彼此都在香港一同慶賀。

為什麼小弟會說六毫郵票上的白鴿飛向船的帆呢?只要對比一下圖中的帆船就明白了。

三十年前的1990年的香港,即使正經歷移民潮,市面上的氣氛也遠不如今天那般差吧,起碼當時的香港依然充滿希望,向上流動的路徑尚在,即使不說要向上爬,人們只要腳踏實地工作即可養家兼有餘錢,社會也不盛行禁言和恐懼的風氣,政府功能健全,民選制度開始萌芽準備帶領香港進入另一管治的高度,即使香港人對政治一竅不通而變成'無厘頭',再不就是埋首於'搵錢'之中。究竟是印著的皇冠徽號和年份使小弟先入為主,還是圖案自然地流露着就不知道,總之這套聖誕郵票看着就真有希望和祥和之感。

說到看燈飾,其實就是晚上到尖沙咀等鬧市的街道上觀賞商戶所佈置的燈光裝飾,無需花多少錢就能感受到節日的氣氛。記得有一年,應該是1992或者1993年的聖誕夜,爸媽帶着我們三兄妹到尖沙咀一帶看燈飾,除了那些由燈泡組成的大形圖案,有些商戶還設置類似機械鐘的機關裝置,比如說有天使形像的人偶彈出和旋轉等等,很是精彩。如今商戶們也不如以往般大灑金錢在節日燈飾上面,人們也少了將看燈飾作為慶祝聖誕的節目。

除了鬧市的大型燈飾之外,很多屋苑與大廈都會簡單地佈置,諸如擺出聖誕樹,在玻璃門窗貼上各式的裝飾,在燈柱,欄杆和欄杆上掛上燈泡等等,也有人會在自己的家佈置一下。大概是1997或1998年的十二月的一個晚上小弟步行回家,在昏暗的路上忽然發現沒有任何聖誕裝飾,和往常不太一樣,想一想後才知道是金融風暴的影響,但再也沒有深究下去,反正對自己也沒有什麼影響嘛,爾後想來這應該是小弟初次感受到經濟對人的衝擊吧。

理論上,聖誕節是紀念耶穌基督降世的節日,但耶穌是否在十二月誕生,慶祝耶穌的出生有否背逆其教義,就一直大有討論的空間。就如這套郵票所示,聖誕節予人的印像都離不開聖誕老人,聖誕禮物,聖誕樹,黑夜,下雪,休假和慶祝,縱使聲稱紀念耶穌或者與基督教有關,但事實上,方才提及過的事物都是來自歐陸各民族,以至他們接受基督教前的異教文化,換句話說就是與耶穌沒有多大關系。這種積非成是,徒有主角之名實則沒有主角參與的慶祝會其實也有夠奇怪。

雖然如此,小弟卻也接受了十二月應該天寒地凍,人們忙着準備聖誕新年節慶而晚上外出慶祝的世俗聖誕,想來這是從小到大都是如此的機械式習慣,不依上述方法渡過年末的話就好像自己以至社會出了問題,也可能是辛勞了差不多一整年,不在年尾休息一下自我獎勵一下就太待薄自己的想法作祟吧,畢竟物慾在現今社會是難以抗拒的。

以上就是小弟對聖誕節的一些回憶與思索的殘片。回到現實,眼前的街景甚是冷清,令寒冷的黑夜更覺肅殺,還是快步回家好了。如此的現實還真令人覺得以往的聖誕節原來是多麼的奢侈,何以2020年就落得如斯田地呢?不就是支國的國勢江河日下,向世界輸出肺炎還不夠,還企圖影響他國以至世界的格局,結果全世界也焦頭爛額,開始與支國脫鉤了?被強行站了中國隊的香港當然難以獨善其身,就連以往靠吃四方飯的板斧也使不出來。若是一如以往抱着獅子山精神乖乖等待逆境過去,香港就會回復原狀的話,那就必定不會靈驗,皆因像2019至2020年的亂像只會有增無減,一段時間之內也難以平復,要回到以往就不用想了。

至此,小弟也只能在此祝願諸君聖誕及新年平安!

2020年11月30日 星期一

領取預約書籍的通知信

小弟曾幾何時經常到圖書館借閱書本,當一間圖書館沒有館藏的時候就會跑到另一間找,後來也沒有這個閒情逸緻,索性以圖書館的電腦系統預約書本好了。以下這張就是圖書館通知小弟預約書本成功,可前往領取的通知書,留意左上至中間印着的機構名稱是'臨時區域市政局公共圖書館總辦事處'。

如無意外這是小弟第一次在圖書館預約書籍的通知信,都已經二十一年又九個月了。

通知書的內頁。

以往在新界和離島區的圖書館以及運動場地等等的康體設施,都由區域市政局管理。及後支國接管香港,市政局和區域市政局就因為議員的過渡問題而遭港共解散,當時姓董的港共頭目就委任原來的議員(也有新任的)組成臨時區域市政局,繼續原有的服務。

這個姓董的後來祭出了市政改革,將原先市政局和區域市政局的功能交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康文署)和食物環境衞生署(食環署)負責,也順便減少了選舉的範圍和民選議員的職能,結果就是市政局和區域市政局成為歷史名詞。現在全香港的圖書館就是由康文署管理。

另一張領取預約館藏的通知信比較特別,就是原先市政局的名字和標誌被貼紙遮閉。市政局其實就是香港及九龍版本的區域市政局,更準確來說區域市政局只是市政局的新界及離島版本,但不論如何,市政局和區域市政局的職能其實一樣。有說港英政府分開兩個市政局的原意是讓之彼此競爭而進步,印像中也有市政局的表現較區域市政局為佳(還是區域市政局較市政局為佳?),不過小弟已經記不清楚了,如若諸君還記得的話不妨指教一下,先謝。

想來是'用得唔好嘥',將剩餘物資集中一處再將之用盡才造就這張遮閉版本的通知信吧。

那時候每本書籍的預約費用只不過二元五角,當中的一元三角就用在領取通知書的郵費上,另外的一元二角就包含了圖書館職員找出預約書藉、運送到指定圖書館等等行政費用,可說是'平到爛'。二十年後的今日,每本書籍的都只是三元三角,其中郵費就佔了二元,其餘的才是圖書館或者康文署的收費。

後來的康文署借書證不如市政局和局域市政局的舊證般好看。

既然有預約圖書的通知信,自然就有借書證。這張就是小弟的借書證,即使佈滿了歲月的痕跡但其綠與白的色調尚算醒目,到現在還可以用呢。印像中市政局和區域市政局的圖書證是互不通用的,直至康文署成立後才可全港通用,不知道小弟記的對不對了,諸君記得的話還請賜教一下。因為多次預約書本,於是小弟就記得自己的借書證號碼而無需每一次都拿出來對照輸入--好運的話圖書館的電腦沒有人用,要不就得排隊輪候,更糟的是館來的電腦故障,不是手寫筆失靈就是畫面'jam'着不動,對當時家里沒有電腦且不懂輸入法的小弟來說都是麻煩。時至今日,圖書館內的電腦可靠了很多,要查找書目以至預約都可以在自己的智能手機內進行,方便之極。

屈指算一下,這張圖書證也跟隨小弟約近廿七年了。

現在的小弟常常都俗務纏身,不如二十年前還是學生哥那麼多時間可以閱讀或者發夢,空閒的時間也變得珍貴,甚至奢侈。寫到這里,小弟也想起自己有一段時間沒到過圖書館閱讀,找資料吧?真希望自己有空可以去聞一下那些圖書館味/書香味。

2020年10月2日 星期五

1993年劣體五元一枚

在翻出BNO收據的時候找到這枚五元硬幣。老實說,小弟已經完全沒有印像是在甚麼情況下收起來的,唯一確定的是大約二十年前自己還是中學生階段吧。稱呼這枚五元為劣體,是因為正背兩面的字體與圖案皆迷糊不清,幣身呈卵形之餘也較正常的五元為薄和大,總之沒有一處是正常的。 

先是正背全相。這種橢圓形或卵形的幣身還真教小弟想起羅馬錢幣的形狀。
換個角度,稍為可以看見細節。

與另一枚正常五元的對比圖,就這樣看好像相差不遠。但據小弟的量度,'圓'字至'FIVE'的直徑距離較正常五元還要長,'伍'字到'DOLLARS'則沒有分別。
將之疊起,就能清楚看見這枚奇怪的五元較正常的還要大。
既然幣身較大又薄,那麼安全邊又如何呢?現在就仔細對比一下,先是'HONG'字的部份,可見凹槽被槽紋擠壓連帶凸字也看不清楚。
'KONG'根本全無字形,'FIVE'倒也能見到。
'FIVE'和''DOLLARS"之間的小凹位,較另一枚稍長。
'DOLLARS'所佔的空間又再長一些。
'香港伍圓'看來差不多,但'圓'字後的小凹位又長些。
這枚五元似是出廠時已經如此,多於出廠後的人為破壞。至於小弟,則奇怪自己為何藏起如此異相的五元而一直沒有印像之餘,也在翻出舊物時找到一些回憶,希望日後可以與大家分享吧。



2020年9月19日 星期六

當年申領BN(O)的收據

早前英國跟支國因為英國國民(海外)護照,即BN(O)的持有者,即相當一部份香港人能否正式入籍英國而針鋒相對,令小弟記得自己曾經將一家人申請此戶照而得到的收據收藏起來,逐翻箱倒籠將之找出,就是這幾張了:
這款收據小弟有三張,而且是連號的,不過沒有需要全都貼出來吧。
這款看來只是普通的政府收據。
當年小弟只是個就讀初中的黃毛小子,但出奇地想到支國接管香港的日子臨近,這些因為申請BN(O)而發的入境處收據應該有其獨特的意義吧,加上頂部中央那龍獅徽號絕對是一個年代的見證,將之留下也許有些用途的,就此這幾張收據就逃過了掉進垃圾筒的命運。

印像中BN(O)曾經被批評為英國人撤退前還要從香港人那裡大賺一筆,而香港人也視之為旅行證件之一。至於小弟,則一直只持有BN(O)而沒有特區護照,這並非想不想支國徽號在自己的護照上出現的問題,而是小弟單純地認為一本BN(O)就夠了,無需多此一舉要多一本用途差不多的東西而矣,雖然嫌支一直都大有人在。

往後的日子,即使支國變得有頭有面使特區護照的免簽證國家有所增加,但其數目仍不及BN(O)之餘,一些偶發的事件也暴露了兩本護照的差別--比如說,持BN(O)的香港人很容易就得到當地英國領事的幫助,要乘包機離開也較快和容易,反而持特區戶照者不易得至支國領事的援助,連乘包機離開也困難重重等等,相信很多香港人對這些事還記憶猶新吧。即使英國在2016年公投的結果是脫歐,但香港人續領BN(O),為自己預備多個旅行證件甚至'逃生門'的做法依然方興未艾,這既反映了支共與港共的步步進迫與不得人心,又反映了香港人遇事只會退縮逃走的心態--即使香港人是被壓迫的。
正是支共與港共'當家作主'得太差,才使得人們懷念港英政府,龍獅盾徽成為信心的泉源。

從以往的回憶回到現在這個充斥疫症且局勢急劇惡化的現實世界,小弟也沒有離開香港的打算,這是因為自己沒有經濟能力之餘(很老實吧?),香港畢竟是自己的家,已經沒有甚麼地方可以去了,要走到別的地方人家也未必歡迎的,那就留在這裡算了。

最後是港府的BN(O)電視廣告,當年常常都在播於,結果小弟直到今日依然記得那配樂。

2020年8月30日 星期日

鳳鳥復興 漢英昇平:香港重光紀念郵票

英軍與國軍在和平紀念碑前升起國旗,慶賀香港重光。
為紀念長達三年零八個月的日據時代的結束,港府在1946年八月二十九日發行重光紀念郵票,可見火燒的卷軸有'1941','RESURGO'和'1945'等字,而火焰之上有一隻正在展開雙翅的鳳凰,頭上有英皇喬治六世正面頭像,左右各有一隻獅子扶著分別寫有'香'和'港'字的盾牌,又有'鳳鳥復興'和'漢英昇平'等語句。
香港重光郵票只有兩個面額,價值三毫的色調為藍,一元則為黑色。。
Resurgo是拉丁文,釋作重生或再起,而英皇頭像左右兩邊的小蝙蝠,則為福氣之意,因為蝠和福同音,為華人文化中獨特的想法。結合郵票上的圖案文字,意義呼之欲出:香港經過日佔時期之後,就如神話中的不死鳥一樣浴火重生,大難不死,必有後福。

這套郵票為工務局繪圖師鍾惠霖William E. Jones與郵政署長榮鍾士E.I.Wynne-Jones共同設計。雖然被關押在赤柱集中營,但兩人都相信香港會有重光的一日,於是便一起設計初稿。值得一提的是香港開埠百年紀念郵票都是鍾惠霖的手筆,而此君都設計了日後代表香港的龍獅盾徽。
存世的草稿圖的左面原為'漢英大和'四字,但大和二字使人想起發動戰爭的日本,所以就改為昇平。
那麼郵票上語句又有沒有成真呢?'漢'指的是國民黨治下的中國,即中華民國,本應可以享受戰勝國的地位,卻又立刻陷入對共產黨的內戰之中,還輸掉了差不多整片江山,最終只能據守台灣,自此除了台灣和一些零星的島嶼以外的整個大陸與人民都受到共產黨的荼毒;'英'自然就是英國,因戰後殖民主義的衰落而失去一個個海外領地,連世界霸主的地位也讓給美國,加上經濟就業等問題,國力大不如前,無復當年的氣勢。

香港反而在這種風雲變色的國際關係中得益起來。因種種原因,國民政府未有收回香港,香港便繼續作為英國的殖民地,及後國共內戰之際,不少人帶著資金和技術逃到香港,充實香港的人力物力,後來支共竊國成功而遭禁運,香港又發揮其轉口港的角式,成為各方進出的門戶,加上其他深層如外交,防務等問題又有英國來操心,所以香港在戰後仍能蓬勃發展,甚至上昇至另一高度。由是我們可以總結,'鳳鳥復興'是真的,'漢英昇平'卻只是願望。

因為英軍是在1945年八月三十日登陸,所以港府從1946年起將這日訂為重光紀念日,為公眾假期,後來改為八月最後一個星期一及之前的星期六,最終在支共接管香港後被取消。

雖然歷史的發展不盡人意,但總是鬱鬱寡歡地活著其實也很困難的,故此諸君不妨放開心情,感受一下黑暗日子過去,和平重臨香港的愉悅吧。以下就是英軍乘戰艦重返香港,在港督府接受日軍無條件投降的影片:

2020年7月21日 星期二

1942年美國廿五元戰時債券

(圖片來源:icollector.com)
看過日本的戰爭債券之後,這一次我們就看看一張同是二戰期間,由美國政府發行的戰時儲蓄債券。

美國政府將E系列的儲蓄債券series E saving bond歸類為戰時債券war bond,發行時間由1941至1980年,橫跨三十九年的時間。
這一張的日期為1942年十二月。
這張廿五美元債券的持有人為Alferd H Rye,'P O D'為'payable on death',身故後授與的意思,所以諸君可以見到另一個名字Cecil Hayden。完整的意思就是,倘若Alferd逝世就由Cecil擁有這張債券。
從這些說明我們可以知道這張十年期債券的發行價格只為十八美元七毫又五仙。由發行日期計起的首六十日不內不可取回本金,然後持有人在不同的時間要求政府贖回債券,所得金額亦會有所不同,最終在債券到期的時候可取回廿五美元正。
大炮一嚮,黃金萬兩。當國家正在消耗鉅量的金錢,資源以至人命的時候,人們還是會犧牲小我為國家出一分力的,要是這個國家值得愛的話。美國在那個時候就有很多地方在銷售儲蓄債券,而美國人都很踴躍購買,是故在存世的戰時債券上諸君都能見到不同經銷商的印戳。小弟這一張就是戰爭部War Department(美國國防部前身)屬下的戰時債券部所經手的。簽名的財政部長就是鼎鼎大名的小享利.摩根索Henry Morgenthau Jr.。
就是因為這種戰時儲蓄債券不準轉讓not transferable,所以抬頭處才會清楚寫明持有人的名字。
當持有人要求政府贖回債券的時候可填寫背面的表格,再交到指地點便可領回指定金額的美元。緊接在持有人填寫的欄目下就是工作人員專用的位置,再下面就是相關說明,自己細讀吧。
廿五美元是種種E系列儲蓄債券中最低的面值,但不要忘記那是近八十年前以黃金為儲備的美元,例如在1946年十二月,一美元含有0.888克黃金,每安士黃金定價為卅五美元,不難明白以前美元的價值了。雖然美元最後還是沉淪與黃金脫鈎,但直至今天的華人還是以'美金'來稱呼美元,算是歷史遺趾還是約定俗成亦得。

究竟正面抬頭處的兩人是什麼關係,他們為什麼沒有讓美國政府贖回債券等等問題,早就隨風飄去,而這張債券卻仍然帶著那個年代的濃濃氣息。近八十年後的我們即使活在一個相去甚遠的時空,但戰爭所帶來的壓力依然是可以感知的,畢竟戰爭依然存在,如影隨形般纏著世人。

本想在這裡分享一下美國的戰時債券廣告,只是花多眼亂太多選擇,諸君還是自行尋找吧。

2020年6月26日 星期五

康茂多也能封神?

一枚紀念康茂多Commodus的安東尼銀幣AR antoninianus,正面是康茂多的肖像和刻字DIVO COMMODO,即'(給)神聖的康茂多'的意思,後面是一隻展開雙翅的鷹,可譯為'封神'或'(神)聖化'的CONSECRATIO字樣則不太清楚。
錢幣大小沒有量度,重量為3.2克。
羅馬人在接受基督教之前都有將皇帝封神的做法,再將之刻在錢幣上以作紀念,但奇怪的是連康茂多這種昏君也能成神且有紀念錢幣。
如要知道康茂多幹了什麼好事,請看<海格力斯-羅馬人的奧古斯督>。
考之歷史,兇手們在192年除夕夜謀殺康茂多之後立刻與禁衛軍推舉執政官柏丁納斯Pertinax成為皇帝,元老院亦予以承認且抹殺康茂多的名字和記錄。但很快禁衛軍便殺掉了柏丁納斯,再將帝位公開拍賣,由狄狄烏斯.朱利安Didius Julianus成功投得。元老院礙於禁衛軍的壓力而只能承認朱利安為皇帝,而朱利安成為皇帝之後也是不理朝政,只懂花天酒地,毫無認受性,於是有多位行省總督起兵造反,計有柏朗尼亞Pannonia的塞提米烏斯.塞維魯斯Septimius Severus,敘利亞Syria的彼先尼烏斯.尼加Pescennius Niger和不列顛Britainnia的哥魯狄烏斯.阿比奴斯Clodius Albinus。

此一情況和尼祿在公元68年死後至69年的亂局如出一轍。塞提米烏斯.塞維魯斯率先行動,先與哥魯狄烏斯.阿比奴斯結盟,授予後者凱撒的頭銜,再領兵殺向羅馬城。狄狄烏斯.朱利安先是宣佈塞維魯斯為公敵,後在禁衛軍大量叛逃的情況下嘗試談判,只是塞維魯斯不為所動,就連元老院也見風使舵,承認塞維魯斯為皇帝的同時也宣佈朱利安為公敵,更將之處決。而塞維魯斯在進入羅馬城後就處決殺害柏丁納斯的兇手,解散再重組禁衛軍,為柏丁納斯舉行國葬並封之為神。

入主羅馬城後塞維魯斯將瞄頭對準尼加,在194年夏天將之擊敗,然後又在197年除去阿比奴斯。為了報復,塞維魯斯除了清洗支持阿比奴斯的元老外,更以冊封康茂多成神的方式羞辱元老院,讓元老們在推翻先前決定、自打嘴巴的情況下就範,更甚的還有皇帝本人親自在元老院內讀出對康茂多的頌辭。這就是康茂多也能加入眾神之列的主要原因,此外也包含了自抬身價,自吹自擂自己源於帝室,系出名門的意圖。

塞維魯斯沒有為康茂多鑄造封神的紀念錢幣。自塞維魯斯開始,增加軍餉和送禮來穩定軍心的做法成為常態,為羅馬帶來越來越大的壓力,不過自相殘殺的叛亂行為還是此起彼落,同時一眾蠻族、鄰近的帕堤亞Parthia以及後來的波斯進犯國境的行動也越發頻繁,進一步消耗帝國的人力物力,至此羅馬就如搖搖欲墜的大廈般岌岌可危。

挺身而出拯救羅馬的人還是有的,其中一個就是德西烏斯Decius,在公元249年戰勝菲利浦Phillip I之後即位。德西烏斯的策略就是恢復羅馬過往的傳統,而做法就是推廣公眾的敬虔,安撫人心之餘也能向眾神祈願,於是從國家宗教入手,規定帝國境內的臣民(猶太人除外)皆要向眾神獻祭。向來不崇拜異教神祇的基督徒有的背棄信仰,有的以賄賂方式避開獻祭,有的躲藏起來,也有堅拒不屈的人遭到流放以至處死的刑罰,於是教父們的著作就記錄了這場迫害,讓德西烏斯以迫害者的身份留名後世。
存世的德西烏斯石像。
一些刻上被封為神的皇帝的頭像的安東尼幣也在同時出現,這些皇帝共有十一位,分別是奧古斯督Caesar Augustus,韋仕巴斯安Vespasian,提圖斯Titus,諾瓦Nerva,圖拉真Trajan,哈德良Hadrian,安東尼奴斯.彼爾烏斯Antoninus Pius,馬可.奧勒良Marcus Aurelius,康茂多,塞提米烏斯.塞維魯斯和塞維魯斯.亞力山大Severus Alexander,背面則只有祭壇或者鷹的圖案和CONSECRATIO字樣。本文開首所見到的一枚正正就是這個系列的其中之一。

鑄造以下這枚安東尼幣的時候奧古斯督已經離世二百三十餘年,背面是正在燃燒的祭壇。
(圖片來源:CNG/Ancient Roman Coin)
如果諸君熟悉羅馬歷史的話,一定發現當中大有問題,就是克勞狄Claudius,魯西烏斯.維魯斯Lucius Verus和卡拉卡拉 Caracalla都有被封神,何以又從德西烏斯的封神皇帝錢幣系列中缺席呢?有人推測這可能是古羅馬人對賢君的觀念稍異於現代人的目光,也可能是建基於德西烏斯個人對歷史的認識或者先帝的政績而作出的決定,但這些意見依然難以解釋康茂多可以與其他先帝並列的理由,皆因其人格與事蹟完全不能與其餘十帝相比,可堪比較的應該是卡拉卡拉,想來這廝知道這些錢幣的話會在那個世界向康茂多和德西烏斯表達不滿的吧。

這枚的是塞維魯斯.亞力山大。
(圖片來源:CoinArchives.com)
十一位皇帝在封神錢幣系列中的數量編排也不平均,有些較常見,就如奧古斯督和安東尼奴斯,塞維魯斯和亞力山大就不易從市場上找到,康茂多的該屬於中間(偏少?),究竟取決於什麼因素亦不清楚。又,德西烏斯為這些成神的皇帝造幣的理由亦可堪玩味,表面上就是回應自己的政策,喚起羅馬人對他們的記憶,從而提倡敬虔與感謝,穩住人心之餘也祈求神力相助,深層的原因應該是抬高皇帝,包括自己的作用和身價,帶出效忠的訊息。

帝國的境地沒有因為德西烏斯的政策而改善,反而還爆發了持續十多年的居普良疫症plague of Cyprian(以一位基督教父來命名),可謂屋漏兼逢連夜雨,就連德西烏斯本人與兒子都在251年一場抵抗哥德人Goths的戰鬥中陣亡,是為羅馬史上最大的敗仗之一,對此元老院也只能讓德西烏斯與他的先輩們一同位列仙班。至於他的政策,則因其在位時間太短而沒有效果,未能拯救已然傾斜的帝國基業,真教人想起'出師未捷身先死'和'是非成敗轉頭空'等絕唱。

這些紀念錢幣可能在接替德西烏斯的提博尼安烏斯.伽雷仕Trebonianus Gallus在位之初還在鑄造,直至251年年底才終止。

2020年5月1日 星期五

中銀1994年系列紙幣

即使不太喜歡支資機構,小弟還是不會拒收中銀鈔票的,因為在付款時要求店員只找贖匯豐及渣打紙幣只會浪費時間,還可能招來奇怪目光,加上提款時因得到中銀發鈔而將之存回銀行再提款的舉動亦甚古怪,所以還是不要和錢作對的好。接受中銀紙幣的深一層理由,就是背面的圖案其實不錯,香港的一些風光就此定格下來,宣傳之餘也可以成為日後考據的途徑,不知道諸君有沒有仔細看過呢?這一回小弟就跟大家回顧一下中銀1994年系列的紙幣,看看不同地方又有甚麼的變化。
因為中銀並沒有發行過十元港鈔,所以我們會由二十元開始。二十元的背面是香港島中環至灣仔的商業樓群,連帶太平山亦能看見,但首先吸引小弟的是風景圖左面那突出來的圓形部份,很像是個小公園吧?如果真的是個公園,那應該有接駁的行人路或跑步徑吧?在那裡散步,豈不可以欣賞到美麗的海港風景?然而小弟並沒有從地圖上發現中環到灣仔一帶的岸邊有這麼一個有突出的半圓形公園,連帶那座在平台上再築起高樓的建築物也沒有見過。究竟那是什麼地方呢?<香港貨幣圖錄>的資料不可能有錯的,因為從風景圖右方的匯豐與中銀總行可知那是中環一帶,圖左的確是中環以東的灣仔。
一次的遇然解開了這個謎團。從地圖上發現一處叫萬麗海景的酒店,但從小弟的駕駛經驗卻不覺得那是可以能夠看見海景(其實是私家車矮小所帶來的錯覺)的,難道...還是看看這間酒店在地圖上的立體形狀吧。結果一看,發現其輪廓與紙幣上那平台上再築起高樓的的建築物完全一樣,也即是說,風景圖左面的是萬麗海景酒店。
所謂的平台其實是會展舊翼,有商場和辦工室,上蓋的建築物才是兩間酒店所在。
還沒有高興,小弟就知道自己沒有機會在那個疑似公園看到美麗的海景了--那個地方早已填海,再建成了香港會議展覽中心第二期呢,自已當年不是為了增廣見聞而跟同學到那裡參觀97郵展嗎?原來根據維基百科,會展二期/新翼的動工始於1994年,所以二十元的風景圖很早就不存在,又或者說,在中銀紙幣流通不多久就已經有翻天覆地的變化了。
香港歌手郭富城的<有效日期>的MV中,就出現過會展新舊翼與之間的連接位置,可見方才所說那個突出的半圓形地方依然存在,但風景則為會展新翼遮擋。
由萬麗海景酒店向中環方向,即風景圖的右邊看還去,我們還能看見威爾斯親王大廈,即註港英軍的三軍司令部的底部還是船塢與海軍基地(添馬艦),對出還是一片海面。但實際上,這些範圍全都已經填平了成為陸地,先是威爾斯親王大廈對出的海面現在是龍和道和海濱活動空間,而海軍基地現在就是政府總部、立法會大樓和添馬公園的範圍。若然在今天以同一角度望向同一地點的話,能看到的海面範圍一定大大縮小。
五十元的背面是灣仔往紅磡方向的海底隧道入口。雖然小弟開車駛經紅隧的次數都不少,但坐在駕駛席的責任又使得自己只能眼望前方,未能好好欣賞附近的景色,所以便很想知道究竟灣仔紅隧入口一帶是怎樣。原來,在隧道口左方就是香港遊艇會的會址,從遊艇會的閘口出來,即隧道口與會址外圍的樹木之間的一條路,一直伸延到廣告牌的一段都是鴻興道,為往來遊艇會的唯一路徑。紅隧口對上到防波堤之間,泊滿了小船的範圍是銅鑼灣避風塘。再望遠些,除了看見北角的一些樓群和東區走廊,連帶對岸的黃埔花園,以至九龍灣至官塘等地也盡收眼底。
究竟紅隧口旁邊那座已拆卸的建築是什麼用途?
從紙幣上的美麗構圖回到廿五年後的今日,我們發現最明顯的改變是海底隧道入口右方的建築物已被拆卸,避風塘的防波堤的外貌也略有不同。在這廿五年間,香港的機場由啟德(黃埔花園與九龍灣之間的位置,只是五十元紙幣沒有刻劃出來)搬到赤鱲角,東區走廊也因接上中環灣仔繞道,使港島東至西之間的行車時間縮短不少。
這張紫色的中銀五十元早前已經出現過,請閱拙文<回望紫色五十元港幣>。
一百元乃九龍半島南端的尖沙咀。一般香港人對天星碼頭,鐘樓,巴士總站等等的地標熟悉不過,反而五支旗杆倒是沒有刻畫出來,小弟猜疑那可能是對英國旗與龍獅旗的避重就輕吧?留意星光行對面,即文化中心旁邊依然是個綠樹林蔭的小坡,上有水警總部等古老建築(沒有在紙幣中出現),將之發展成為商場與酒店則是廿一世紀初的事了。
碼頭接近五支旗桿那處的不明建築已不復存在,打上交叉。
另一個與現在差異較大的地方,就是洲際酒店旁邊的新世界中心和海濱長廊:前者已經改建為瑰麗酒店和K11 Atelier寫字樓,後者是以往電視劇集取景的熱門地點,今天則是星光大道的範圍。從整幅風景圖來看,除了能隱約看見遠處的獅子山外,諸君也能見到九十年代的九龍半島的建築物都不太高,似乎是受制於保護啟德機場與航機升降安全而來的樓宇高度限制。
五百元是葵涌貨櫃碼頭的一景。每次看見這幅風景圖案,小弟都有不同的回憶湧至,首先是小學四或五年級時社會科(後來與科學及健教合組為常識)有一課就是與香港的轉口港有關,當時談到香港的貨物吞吐量就用上世界第一還是首屈一指的字眼,然後又教導世界甚麼地方出產甚麼產物,諸如澳洲出產羊毛,泰國出產白米等等。又有一次,小弟在一個偶爾的情況下,乘著家父所駕駛的拖頭到貨櫃碼頭'攞櫃',中間的過程不太記得,但家父怕麻煩而要我們幾個跟車的小子伏下不讓人見到的情景還歷歷在目。
至了初中,簡稱為EPA的經濟與公共事務科都有些重覆小學所教的知識,教導香港是個自由港,無需關稅云云。那時候,家住青衣的小弟要到葵涌上學,每天上學和回家的車程都看見和五百元的圖案很相似的情景,就是貨輪在裝卸貨櫃,剛從船上開出,排列整齊等候開走的全新私家車與巴士底盤則各見一次。後來'複製南橋'的出現擋住了從青衣南橋望向貨櫃碼頭的視線,小弟也改乘東涌線上學和其他巴士路線回家了。
五張風景圖中唯一一張無需小弟添上說明的,就是五百元。
根據風景圖對碼頭周邊的描畫,再對比地圖,小弟認為印在紙幣上的很可能是六號貨櫃碼頭,連遠處香港島的大廈(?)和鄰近的青衣島(??)都有出現,不知道猜的的對不對了。若然無猜錯的話,多年後落成的昂船洲大橋也會令實際的風景異於五百元背面的圖案。
往後的日子,香港的貨櫃碼頭失去第一的地位,碼頭的外判工人也在2013年春夏間發起罷工要求改善待遇。兒時香港的美好歲月與日後香港長期的失落實在存有太多的落差。
五年前看這幅風景圖,覺得很像一幀舊得發黃的相片,現在看來這更像一個預兆,預言支國接管之後香港就會成為明日黃花一樣。
一千元是從山頂遠眺商廈林立的中區,作為主角的中銀大廈當然予人突出的印像,連帶維港與九龍的風光也一覽無遺。雖然對岸的尖東,紅磡以至啟德機場與官塘等地方似與這個系列的五十和一百元有所重覆,但亦不妨礙當日的良辰美景,而且更是一個極佳的附注呢,再者港島和九龍從來都與維港風光密不可分,略有重覆也是自然的事。就在對照地圖找出圖案中的地標的時候,小弟竟然發現了中銀將花旗銀行廣場從背面移到了左面,即今天長江集團中心的位,原因應該是免得花旗銀行廣場擋住視野,從而營造中銀大廈宏偉的形像。考之維基百科,中銀大廈旁邊原為香港希爾頓酒店,甚為低矮,中銀紙幣的設計師聰明地以花旗銀行廣場將之代替,令紙幣顯得美觀之餘亦不失真實,更可突顯中銀大廈,可謂一石多鳥之舉。
還有一些地標建築物沒有標示,諸君要識別出來也沒有難度吧。
這張圖不太清楚,但也證實了小弟的推測不錯,中銀確實改動了花旗銀行廣場的位置,突顯自家總部的宏偉。
2015年便已經分享過這款中銀一千元,請參閱<一千元'金牛'帶來的回憶>。

綜觀1994年中銀紙幣系列的背面的香港風景圖,全部都是以港口為題材,除了五百元外其餘四款都取材自維港兩岸,當中的五十和一千元更能看見對岸的景物。這些鈔票的圖案其實概括了香港的各方面,諸如金融商業(見二十和一千元的商業區),貨運貿易(五百元的貨櫃碼頭)以至本地的交通(五十和一百的渡輪,海底隧道和巴士),值得仔細玩賞。若以構圖來說,一百元的線條最為硬朗,二十次之,五十和一千則柔軟(尤其是前者!),最後的五百就不硬也不軟,然而中弟總覺得一千元圖案中對遠處建築的處理,不如五十至五百元般理想。對照這五張中銀紙幣的圖案與今日的景況,變化最大者實屬二十元的中環至灣仔的海旁範圍,即使如此,從中銀1994年系列而來的大幅圖案也成為日後香港鈔票的設計標準,直至今日。

紙幣背面的圖案固然精采,但正面的構圖亦不失看頭。諸君首先看到的應該是左面中銀大廈和中間偏右的花卉圖案。
這些不同的構圖使中銀大廈看來處於不同天色之下
二十元是水仙,五十元是菊花,一百元是荷花,五百元是牡丹,一千元是洋紫荊。
只要大家望一下底面的構圖,就能發現箇中玄機。
二十元至一百元背面的紫荊花園案是一款,五百和一千元又是一款。
二十元至一百元的底飾圖案分成四瓣,五百和一千者則分成兩瓣。
留意只有一千元明顯以紙幣的銀碼作為明顯的底飾圖紋,二十到五百元者皆以微小的銀碼數字組成線條,故難以察覺。看不清楚的話可點擊上面那些銀紙的正面全相看個清楚。
花朵圖案下的幾何條紋圖,內有隱藏的紙幣銀碼,相信諸君用些眼力就能輕易看見。但事實上,1994年的初版中銀紙鈔的幾何條紋皆與下圖不同之餘,也沒有隱藏的銀碼字樣。小弟曾經為了對比而在網上搜尋,發現1995年版中銀一千元有略異於1994年版的條紋,而且有隱藏的銀碼,與下圖最低處所示一樣,由此確定這個小改動始於1995年。說來奇怪,<香港貨幣圖錄>有中銀在1995年發行二十至一千元的記錄,但小弟在網上卻遍尋不獲中銀在該年發行的二十,五十和一百元的實物圖,只發現有一千元的;連網友也各有說法,有人說當年只發行一千和五百元,也有人說當年的二十至一千元印好了但銷毀了,對此小弟只能存疑。
五十元的幾何條紋在增設隱藏銀碼前後都是一樣,一千元就稍有變化,餘者皆完全不同。
至於1995年版的中銀一千和五百元,一位老前輩在多年前告訴小弟,說當年一個叫張子強的大賊綁架香港首富李嘉誠的兒子李澤鉅,李首富便到中銀總行提取大量現鈔作贖金,剛好都是1995年版的五百和一千元。得手後張子強釋放李澤鉅,再竄逃到支國去,然後又在該地和澳門揮霍和賭輸這筆十億三千多萬港元的贖金,於是這些1995年版的大鈔就從支國,澳門和台灣回流香港。如今這些帶有傳奇色彩的鈔票傳世不多,五百元較一千元還要稀少,售價當然不便宜了。

最後是水印和防偽金屬線。要拔出那條金屬線其實很容易,那時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弟也幹過這些無聊事。
中銀的石獅的樣子很是傳統,還不如匯豐那對銅獅來得真實又特別,正面的一行'中'字與背面的完全重疊,是為安全印刷的方法之一。
對小弟來說,1994年款的中銀紙幣其實很是吸引,除了構圖漂亮,更重要的是這些風景圖案都是九十年代香港的掠影,對比日後香港的長遠衰退,當年沒有支那重重枷鎖、無債一身輕(所謂的債都是支那自稱有恩於香港而強行要這要那,欲加之罪何患無辭!)的自由成為不少人的懷緬之餘,也是重奪的目標。小弟不啻好奇香港那一段美好歲月,亦因為這些紙幣的圖案見證了香港由盛轉衰(九十年代到廿一世紀初)而感觸。在這個支國謊言橫流的年代,小弟透過分享錢幣的點滴,為諸君解悶,也留下追憶與追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