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27日 星期五

1984年澳洲一元精鑄硬幣

先前小弟跟諸君介紹澳洲的精裝二元銀幣的時候,只是匆匆提及一元澳幣的發行背景和時間。那麼現在就跟諸君看看,1984年五月發行的精裝一澳元硬幣。
  
白色外盒。配上熨金的澳洲皇家鑄幣局Royal Australian Mint(RAM) 的標誌和字樣,與人優雅高貴的感覺,卻是非常容易刮花和弄髒,是為其中的美中不足。
 印上金色澳洲國徽的絨毛內盒。小弟看了很久也搞不清楚,究竟內盒灰中帶點藍的色澤是一開始就這樣,還是因為時間久了或者保存不善才變成這樣。不論如何,總帶點陳舊的味道,也不是每個人也接受的吧。
將之打開,可見盒蓋內的白色絲絨印有AUSTRALIAN DOLLAR COIN FIRST PROOF ISSUEROYAL AUSTRALIAN MINT等字樣。置於保護膠殼中的一元硬幣,就由顏色一樣灰中帶點藍的底托托著。
精鑄一元的正面所刻的,自然是香港人也見慣見熟事頭婆英女王伊利莎伯二世的其中一款肖像。這款肖像是自雕刻師Arnold Machin的手筆,而且是唯一一年出現在澳洲一元硬幣的正面:1985年起,所有澳洲硬幣的正面皆刻上出自Raphael David Maklouf的英女王肖像。
背面是一組五個,呈不同姿態的袋鼠圖案,還有1 DOLLAR的字樣。根據簡介,澳幣一元背面的圖案乃來自澳洲的大師級金銀匠Stuart Devlin。事實上,除了1988年起發行的二元,澳洲自1966年二月開始使用的十進制硬幣的背面圖案,都是由Stuart Devlin包辦設計與雕刻的。
簡介的小咭非常簡單,除了正面的澳洲國徽外就沒有圖案,關於圖案設計的資料不多,‘一句起兩句止’,又有合金物料比例,與重量大小等等實用資料。
外:
內:
到過澳洲,或者用過澳幣的人,也許會因為澳幣一元較二元大和重、而銀色的二角和五角硬幣又比金色的一元和二元更大更重而詫異。小弟猜測,可能是七八十年代準備推出一元和二元硬幣的時候,為了顧及造幣成本和方便使用和攜帶等原因,才把後來趕上的一元和二元造得比二角和五角為細小吧。

來一張合照吧:
附錄:
那麼
,澳洲在1966年二月使用十進制式的澳元以前,又是使用什麼貨幣的呢?答案就是澳洲鎊Australian pound一澳洲鎊可換二十先令shilling,而一先令可換十二便士pence(作為貨幣單位的話,單數為penny)。圖中的一便士硬幣就是買來那枚精鑄一元的時候,賣家將之作為贈品一起寄出的。雖然一便士的價值只有1/240澳洲鎊,然而它卻不是最小面值的澳洲硬幣,因為在一便士之下還有半便士的存在。
正面的伊利莎伯二世肖像沒有在港幣上出現過,+ ELIZABETH.II.DEI.GRATIA.REGINA.F:D:等字實為拉丁文,意思是伊利莎伯二世,托上帝之福,女王,信仰的守護者
1966年二月中開始,澳洲聯邦政府開始使用十進制式的澳元,以元和仙(或分)為貨幣單位,以往的一鎊換算為澳幣二元四角,至於一便士,則只值澳幣0.8333仙的小小數目,連一仙也不夠呢。

2015年11月13日 星期五

羅馬金幣一枚:狄奧多西二世(2)

狄奧多西二世Theodosius II的索里特solidus金幣,直徑21mm,重量4.5克。正面是皇帝頭戴盔甲,手拿長矛(托在肩上)和騎士盾牌的肖像;D N THEODOSIVS P F AVG的意思是'我們的主人狄奧多西,敬虔而被祝福的奧古斯督'。背面是康士坦丁堡Constantinopolis的座像,拿著十字金球和權杖,把一邊腿放在船頭上,寶座側放有盾牌;IMP XXXXII.COS XVII.P.P.是指'(狄奧多西二世)在當第四十二年統帥,第十七次執政官,國家之父'。這裡的‘IMP XXXXII’是皇帝在位時間的指標,和以往在第納爾denarius銀幣上的‘IMP…’不一樣:以往在幣文上指的是皇帝當了多少次統帥/取得多少次勝利,可以在一段時間內當/取得幾次。狄奧多西二世生於公元401年,只有九個多月就被其父亞卡狄烏斯Arcadius立為奧古斯督作繼承人。他在位的第四十二年即是443至444年間,就是此金幣的鑄造年份。
金幣的金黃色澤猶如秋冬黃昏時候的天色。事實是鑄造這枚金幣的時候,羅馬國力亦日薄西山,不再是那個如日中天的羅馬帝國了。
羅馬帝國自從公元三世紀末推行君主制以來,羅馬錢幣背面的幣文多是盟誓,戰勝等宣傳囗號,這些皇帝正在出任的官位早已不再刻在錢幣上。現在倒忽然出現這些元首制味道甚重的官銜幣文,實在是耐人尋味。有估計可能是東羅馬帝國為支付給匈奴人阿提拉Attila the Hun的大量求和歲金,而特別鑄造的索里特。手上這種金幣是否當年特鑄的歲幣就不得而知,但這個猜測卻不是全無道理,的確阿拉提在進攻當時的東羅馬帝國,為了求和,庫房記中存有的金幣也有可能成為歲金之一,不是嗎?

幣背的座像旁邊有記號*,和當時的金幣的設計一致,而圖案下方有字 COMOB。COM是鑄造地點,拉丁文全寫是comitatus,大意首都,都城,即康士坦丁堡;OB是語帶雙關的,既是成色標記‘純金’obryzum 的短寫(約95至98%?),又是希臘文72的寫法,即1/72羅馬磅的重量記號。成色記號OB的來源是這樣的,羅馬皇帝華倫丁尼安一世 Valentinian I和華倫斯Valens在公元367年下旨,提高從稅收中收來的金幣的成色,方法是把稅收回來的舊索里特金幣和其他金塊送往指定地點融化,再鑄造新的索里特。就在368至369年,首批刻有OB字樣的金幣出現。東羅馬的金幣曾經有ANTOB(安堤阿,位於今土耳奇)和TESOB(帖撒羅尼迦,位於今天的希臘)等地點成色記號,但較後期卻只有CONOB和COMOB。


索里特的鑄造時間很長,從公元309年開始的六百多年間,成色 (?),大小和重量也均衡保持。流通地點從當時的羅馬帝國,經過中東的阿拉伯,中亞的波斯,印度,來到中國。<隋書.食貨志>記載了河西地區曾經流通羅馬的索里特和薩桑波斯的銀幣,近代也有出土。除了作為商業交易媒介外,這些金幣在中國也被用作飾物,護身符,甚至作陪葬之用。大概羅馬人並沒有相像過他們的金幣在世界的另一面有如此作用吧?

公元960年代,索里特被一種叫喜斯他米農Histamenon的金幣所取代。其實這種喜斯他米農和索力狄斯的大小,成色,重量都一樣,據說是把拉丁文索里特的名字改成希臘文名字罷了,意思好像是‘(索里特)一樣的重量’。我對這個時期的東羅馬錢幣沒有研究,請各有識之士賜教。從1030年代,喜斯他米農的成色下降,後來又被稱為凱柏腓安hyperpyron的杯狀金幣取代,此乃後話。


士兵的英文soldier就是出自solidus,因為羅馬士兵的薪水都是以這種金幣計算和發薪的。一些已廢的貨幣單位,例如英國在 1971年改幣制前沿用的單位先令shilling,s.,也就是從solidus所衍生而。百足之蟲,死而不僵,雖然羅馬早就亡了國,但其影響力仍 在,
起碼我們還可以從錢幣上看到這些餘暉。

參見:
羅馬金幣一枚:華倫丁尼安一世
羅馬金幣的隨想:狄奧多西二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