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26日 星期一

1988年澳洲二元精裝銀幣

早在七十年代,澳洲聯邦政府就計劃以硬幣取代澳幣一元和二元紙幣,以期有更長的流通和壽命。十多年後,一澳元和二澳元硬幣分別在19841988年面世。就在二元硬幣出籠的同時,澳洲皇家鑄幣局Royal Australian Mint(RAM)也發行一批圖案大小皆與普通裝一樣的精裝二元銀幣,作為紀念。
黑色外盒。留意右下的澳洲圖案和1788-1988字樣。英國人在1788年一月底登陸澳洲,二月份在今天的新南威爾仕省建立首個殖民地,1988年剛好二百週年,同年發行的二元硬幣和精鑄銀幣可謂別具意義。
黑色絨質內盒
盒蓋部份的內部是鋪了白色的絲絨,且印有澳洲國徽。二元銀幣就放在小膠囊內,置於絨質的黑色圓框中承托著。
二元硬幣的澳洲元素非常明顯,有澳洲土著的胸像,南十字星Southern Cross,一株澳洲草樹的植物相,和醒目的2 DOLLARS字樣。與其他以動植物為題的澳洲硬幣的確不同,二元以土著為主要構圖的原因乃恢復自1984年取消一元紙幣後,傳統的土著文化在澳洲錢幣的特徵/識別作為整個硬幣的靈魂,這個澳洲土著的面孔絕非憑空想像出來,而是(當時的)澳洲皇家鑄幣局的首席雕刻師Horst Hahne,根據一張描繪了一鎊占美One Pound Jimmy的繪畫為藍本所雕刻出來的圖案。
這張1950至60年代的澳洲郵票上的就是一鎊占美的面孔。
一鎊占美曾經於19361950年登上澳洲的雜誌封面,而他的容貌也因為隨著郵票的發行和流通而廣為人知, 既是最著名的澳洲土著之餘,也是最具代表性的澳洲人之一。把他的面孔刻在二元硬幣上,既符合在錢幣上宣傳土著文化的要求,亦代表了澳洲社會。
銀幣的正面當然是英女王伊利莎伯二世的頭像。細看其肩頸處有小小的RDM字樣,為雕刻師Raphael David Maklouf的名字簡寫。相信諸君對這款女王頭像也熟識不過,可會有有個貴族朋友在硬幣背後 青春不變名字叫做皇后旋律在腦海出現呢?同一首歌詞中的'百姓也自然要鬥快過終點 若做大國公民祇須身有錢'說的是香港曾經出現過的移民潮,正好澳洲也是其中一個港人的移熱點,究竟當時移民的香港人發現澳洲的硬幣上也有 '事頭婆'的肖像時,不知作何感想?
一張簡介的小咭,說明了這種精鑄二元銀幣的成色,重量,直徑大小
小咭內的錢幣設計資料。
完整合照。
至於流通版的二澳元硬幣,則是紅銅鋁鎳copper-aluminium-nickel所鑄造的合金幣,成份分別92%,6%2%,呈金黃/銅黃色澤,重量則只有6.6,較精鑄二元銀幣為輕。留意從1990年起土著胸肌下沒有HH小字,但女王肖像的肩部的RDM字樣則年年都有。
(圖案來源: http://cointypes.info)

2015年1月7日 星期三

韋士巴斯安的杜龐狄烏斯銅幣,公元71年

一枚品相不佳的杜龐狄烏斯銅幣AE dupondius,造於公元71年韋士巴斯安Vespasian年間,正面有IMP CAES VESPANSIAN AVG COS III等刻字,'統帥凱撒.韋士巴斯安.奧古斯督,三次出任執政官'之意,與頭戴太陽冠冕radiate的韋士巴斯安頭像。背為CONCORDIA AVGVSTI,'奧古斯督(即皇帝或元首)的和平',中間有象徵和平的Concordia坐著,手拿祭祀用的小碟patera和豐饒羊角cornucopia,下方的S C意思為'元老院下令'。

等待著韋士巴斯安的,有猶太人的起義,被尼祿揮霍的國庫,以及因連場內戰而元氣大傷的羅馬帝國。既要復元,又要和平,在在需要很多的錢,於是韋士巴斯安便大幅徵稅,就連公廁收集尿液也得繳稅。據悉韋士巴斯安的兒子提圖斯Titus就因公廁稅而跟父親爭吵,作為父親的韋士巴斯安就將一枚從銅錢放在兒子的鼻子之下,問臭不臭,提圖斯回答不臭,韋士巴斯安就表明,這枚銅錢就是從公廁稅中收來的。'錢不臭pecunia non olet'就此成為韋士巴斯安執政的寫照,亦成為一句諺語,即錢的來源並不影響其價值是也。韋士巴斯安成功帶領羅馬復元,故有'第二奧古斯督'的稱譽。
韋士巴斯安的半身石像,可與錢幣上的肖像作比較。
公元79年,病重的韋士巴斯安曾經開玩笑說自己'慘了,快變成神了Væ, puto deus fio',最終一語成讖,不久就撤手人寰。元老院將之冊封為神。
與香港五元硬幣的對比。
另一枚韋士巴斯安的杜龐狄烏斯銅幣,而且也是羅馬城鑄廠所造,時間則為公元74年,請按

2015年1月1日 星期四

新年的禮物

這是一枚安東尼烏斯.彼爾烏斯Antoninus Pius年間的塞斯特堤烏斯sestertius大銅幣,於公元152至153年間鑄造,其正面刻有ANTONINVS AVG PIVS P P TR P XVI等字,和皇帝的肖像。幣文可翻譯為‘安東尼烏斯.奧古斯督.彼爾烏斯,國家之父,第十六次取得護民官之權力’。背後為INDVLGENTIA AVG COS IIII,‘奧古斯督(按:即元首/皇帝)的恩惠,四次出任執官’,象徵恩惠的Indulgentia女像坐在椅子上,左手拿著權杖而伸出右手手掌,下方有S C字樣,即‘元老院下令’。
錢幣上的圖案其實不是要說的故事。現在請細心看看正背兩面幣邊的位置,都有在造幣時沒有的框邊突了出來,在錢幣的背面猶為明顯:刻字的地方都屈曲起來, 使整個背面呈盤狀。
雖然沒有背面那麼明顯,但用心細看的話,依然可以見到突出的邊框。
從這個角度看背面,就可以較為清楚地看見邊緣部份突出的框。
這些突出來的框邊顯然是因為搥打幣邊形成的。究竟古羅馬人們為什麼要這樣做呢?

話說公元四世紀中到五世紀初(?)出現了一種非官鑄的代幣(稱為章更準確)。特點之一,就是其邊緣有一凹下的小坑,到最外邊才突出幼幼的外框,既美觀也可以跟真正的錢幣分別出來。就是因為特別的框邊,這種私鑄的代幣或章被稱為contorniate,源於意大利語或法語的詞語‘輪廓’。為方便計, contorniate還是譯為‘框邊章’–帶有框邊的章。請不要介意翻譯的差好了。

這些框邊章的另一特點,就是它刻著的圖案:正面有不同人物的肖像,如詩人荷馬Homer,亞力山大大帝Alexander the Great,甚至尼祿Nero皇帝。背面的圖案,由大競技場Circus Maximus中的馬車競技至神話中出現的場景也有。從手工來看,框邊章的制作工藝較當時的錢幣還是高很多。
Contorniate一名就是因為章邊的的輪廓。此框邊章的正面就是披著獅子皮的亞力山大大帝, 背面是大競技場中的馬車競賽情況。
 (圖片來源: http://farm5.static.flickr.com/4079/4867123092_e91910e3f1.jpg)
框邊章相信是當時羅馬的達官貴人作為贈送與他人的禮物,有說是新年時候的賀禮也有說是競技比賽的獎品。也有意見認為,當時製作與送贈框邊章的都是信仰原來羅馬傳統宗教,猶太教與基督教以外的異教上流階層人仕,而這些章上面都刻有來自神話習俗,和信奉異教的人的圖案,透過贈送的方面來表示或宣傳固有的傳統宗教。也就是說,這些東西都在一定程度都帶有反對當時已佔一席位的基督教的意味。

這種互相送禮的風氣還是有人模仿的。沒有能力鑄造框邊章者,例如普羅大眾,是贈送什麼的呢?很簡單,就是找來一些流通已久的大塊銅幣,以搥子搥打其邊緣,使之形成框邊。這些被搥打幣邊而成為禮物的錢幣的名稱為proto contorniate,帶框邊的原幣,不如稱為‘搥邊幣’好了。一開始介紹的塞斯特堤烏斯就是這一種錢幣。

在古代,一枚銅幣的流通時間可達數百年,所以一枚公元二世紀的錢幣流通到四世紀再被搥邊當成禮物還是會發生的。在市場上找到的搥邊幣有不少是一世紀時尼祿皇帝的鑄幣,較方才的塞斯特堤烏斯還要早接近一百年呢。被搥邊的原幣的鑄造時間,由公元一世紀到四世紀也有,不過只有銅幣而矣,框邊章也一樣只有銅造的。
不少存世的搥邊幣也已經是殘缺不存,不過這枚尼祿銅幣上的圖文還很清楚, 雖然正面的搥框不甚突出,但背面的卻像其他搥邊幣般高和厚。相比之下,自己那枚塞斯特堤烏斯的矮薄框邊倒有點不正常。
(圖源: http://www.acsearch.info)
後來小弟又得到了一枚搥邊幣,正面皇帝肖像周圍因受打而隆起一圈厚厚的邊框,只剩下一些銘文的痕跡。從幣身所呈的六角形來看,不難發現其手工粗糙,沒有剛才那枚尼祿的銅幣般漂亮美觀。若嫌一開始那枚安東尼烏斯.彼爾烏斯銅幣的框邊不夠明顯的話,那麼這枚銅幣的框邊就清楚表明,這是一枚曾經用來送禮的搥邊幣了。
這本是一枚造於公元238年的塞斯特堤烏斯銅幣,正面是巴比奴斯Balbinus皇帝的肖像,後面則是和平女神Pax的座像。

祝各位新年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