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17日 星期二

從1974年有利一百元說起

2022年一月,香港正受到武漢肺炎的逆襲,港共採取更嚴厲的手段防疫,然而疫情未見受控,民生卻大受影響,小弟也事無可為而賦閒起來,遂趁此機會再看看錢幣,畢竟自己在2021年也忙了好一段時間。

這張1974年版有利銀行一百元紙幣就是這樣買來的。品相不太差,歲月的痕跡也不少,顯然只是一張便宜的入門級紙幣,正因如此小弟才能擁有一張有利的紙鈔,對主力不是收集港幣的小弟來說,品相不過不失即可,加上收入大減,總得留下多少來過年關。
銀行都是與錢財有關,追求利潤的商業組織,但稱之為有利又好像露骨或者俗氣了一點。
有利銀行原稱'印度倫頓中國三處匯理銀行',之後才改稱有利。至於英文名稱,則由始至終都是Mercantile'商業的/貿易的',與皇家特許狀有關的Chartered字眼和經營地點的名稱就不再保留,予人一種久歷滄桑的去盡鉛華感覺。

那個站在紙幣正面左方的女性看來有些面色蒼白,渣咗些少,其身份乃象徵大不列顛的不列顛尼亞Britannia,本來出現在有利1964至1973年的'地圖'一百元的背面,到1974年就改變了位置,連帶髮型和面孔也有所不同,衣飾則基本一樣。只要我們對比一下,即可發現其他舊港幣上的不列顛尼亞都頭戴護盔又身穿護甲,自然地散發出一陣英氣,這正是有利一百元那不列顛尼亞所欠缺的氣勢。
這個不列顛尼亞的另一隻手拿着花環,身旁就放着幾個盾牌,即使不清楚她身後的煙囪是工廠還是輪船的,但從那些船帆與貨物來看,她應該站在碼頭或海邊。
香港的錢幣收藏家就是因為這個不列顛尼亞而稱呼這款1974年的有利一百元為'揸叉'。然而小弟看了又看,這個不列顛尼亞拿着的怎麼都是隨風飄揚的旗幟啊,稱之為'揸旗'不是更適合嗎?小弟猜想,可能是以往的人見這個有利紙鈔上的不列顛尼亞比較奇特,只是拿着旗幟,便自動修正當她與其他的不列顛尼亞一樣都拿着象徵海權的三叉㦸,再稱之'揸叉',不然就是馮京當馬涼,結果約定俗成,人們習慣了就沒有修正,直至今日,不知道小弟猜的對還是錯了。
鳥瞰圖的上半部,即維多利亞港至九龍半島的位置,都有密密麻麻的線條,色澤深暗,營造出遠處景物看不清楚的效果之餘,也能強調半山到中環的景觀。
背面中間的是港九鳥瞰圖,猶如相片般保留了七十年代半山到中環的景觀:建築物都不太高,很多地方尚能看一大片的樹木林蔭。只要稍加眼力,依然可以辨認出一些著名的地標或者建築物,諸君不妨用些眼力看看。
因為遠處的九龍不太清楚,故未能深入分析。
然後是防偽線與水印,是一條追逐明珠的飛龍。
將飛龍水印與港九鳥瞰圖合上來看,就很有'飛龍在天'的吉祥意境。
同樣是以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的半山,中環,維港與九龍的景色為圖案,2003年渣打五百元背面的圖案就清楚很多,也許是不同設計師的不同手筆營造出不同的角度與深淺等效果,也許是相隔三十年的設計、印刷以至攝影技術的進步,總之就彌補了有利一百元模糊的地方。有趣的是,康樂/怡和大廈在有利鈔是一整棟的,在渣打鈔上卻尚在建築之中。
對有利一百元來說,渣打五百元可謂絕佳的附注。
渣打鈔上的九龍半島比有利鈔的清楚很多,更能詳細地辨別該處的建築與地標。
最後的有利紙鈔正是上述的1974年版一百元,有利銀行則在八十年代先被匯豐售與萬國寶通銀行,再轉手至三菱銀行。若要繼續觀看中環,維港和九龍的變化,諸君可以拿出2003年款的匯豐二十元看看,便可發現山頂的爐峰塔已經拆卸重建成凌宵閣,連帶纜車款式都轉了(這一點沒有在紙幣上表現出來),而中環都多了很多高樓大廈,當中匯豐和渣打銀行都重建了總部大樓,希爾頓酒店就成了長江集團中心,康樂大廈都不像當年般露出高人一截的身驅,能有鶴立雞群的就只有IFC二期。港督府和政府合署就被眾多大廈包圍,支國殖民者用新名字稱呼港督府反映了香港已經改朝換代。半山區原有的綠色地帶都建成了密密麻麻的住宅大廈而不再復見。
出現在二十元的其實是第五代山頂纜車,由瑞士製造,於1988年八月投入服務,經歷了山頂由爐峰塔到凌宵閣的日子,最終在上年(2021年)六月底退役。
相比之下,匯豐二十的維多利亞港較有利一百元和渣打五百元的還要窄,這既是大量高樓大廈造成的效果,而維港在九十年代(?)也真的有填海活動。再看遠一點,九龍半島也出現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最明顯是尖沙咀火車站已經不復存在,被文化中心、藝術館和太空館所取代,籃煙囪碼頭已經發展為麗晶酒店(後來易手為洲際酒店)和新世界中心(已拆卸),再遠些的紅磡灣和尖東都填海再發展,九龍倉亦已發展成海港城購物區。渡船角那裏都已經填了海,沒有了佐敦道碼頭和巴士總站,由是諸君能看見廿一世紀初期該處依然是工地一塊,日後就會發展成西九文化區,能夠留下來的只有天星碼頭。
海灣軒在2006年落成,所以在2003年款匯豐二十元是看不見的,其位置就在紅磡碼頭旁邊那塊空地。星光大道則要在2004年才開放。
遠處的啟德機場舊址尚在。與渣打五百元比較,匯豐二十元的維多利亞港是沒有貨船,這個變化反映了維港範圍內沒有貨運碼頭,所有海上貨運設施都集中到葵涌一帶,貨船無需經過或停泊在維港,在作用上出現變化,似乎也是香港由製造業過渡到服務業的軌跡。
1994年款中銀一千元背面全相。
1994年款中銀一千元的背面正好也是從山頂遠眺商廈林立的中區風景圖,角度乃直望舊啟德機場對出的九龍灣,整個景觀便包括了金鐘、北角、紅磡以至官塘。當1974年有利發行該行最後的一百元的時候,世紀大廈一座可以露出其全貌,到二十年後中銀首次發鈔則只能看見其高層部份。
圖中'力寶中心'四字的正右方就是世紀大廈一座的頂層位置。力寶中心位於金鐘道,世紀大廈則在半山的地利根德里,所以諸君不要以為兩處地點很近。
中銀的2010年款一千元再次以維港景色作背面圖案,雖然取景地點與角度有所不同,這一次就能看見會展新翼的全相了。
1994年款中銀一千元只見維港兩岸,2003年款就只是會展新翼的特寫,那麼2010年款就是前兩款的總和:可以在維港景色中見到會展新翼了。
紙幣上的圖案停留在2010年之前的時間,所以就看不見新世界中心的拆卸和啟德跑道的發展。
也許諸君,尤其是上年紀者,會感嘆香港的變化猶如滄海桑田之巨,或者感慨時間的流逝之快,耳邊就會嚮起金曲<每當變幻時>的旋律。的確,高樓大廈就是繁榮的最直接表率,而港幣本身和身上那密密麻麻越起越多的高樓大廈圖案就是香港人的努力成果。然而有一樣東西是圖案無法描畫出來,卻又剛剛好隱藏在港鈔之中,甚至連香港人都未必留意到,那就是:英國人的制度。
七十年代,港英政府包辦了香港的外易,防務,日常管治如供水,基建與廉政等等,沒有像支那在意識形態上發神經,沒有台灣的白色恐怖,沒有南韓的軍事獨裁,更不會強迫香港人變成英國人,便令香港變成了作家陶傑所言的'無憂之城':世上極少數無需擔心政治的城市。

如此之下香港人便得以專注於'搵食',而香港也因為種種原因而發達起來,於是香港人就出現且迷上了所謂的獅子山精神--以勤勞為包裝的搵食賺錢至上,配上遇到逆境時忍耐一下就會雨過天晴的逆來順受--殊不知那其實是英國人在背後的運作。直至支國接管香港,支人大舉破壞英國留在香港的管治精髓的時候,獅子山精神就不再靈驗了:起初香港人為了搵錢而對支那的劣行視而不見,但原來啞忍只會換來更多風浪,越要搵食越來越少機會,結果香港人按奈不住在2014和2019年反抗起來,然而還是有人祭出獅子山的那一套說甚麼唔好阻住返工啦、唔好激嬲中央啦、現實係咁㗎啦算吧啦等等的說話,可見獅子山精神已經成為不切實際又扯人後腿的陳腐想法。

撫心自問,小弟根本就可以像前人一樣,感嘆香港的成就,歌頌香港人的努力,唱好香港的未來就好了。只是小弟對比了有利一百元和現行的港鈔,再對比相隔近半世紀的香港,便想到何以香港昔日機遇處處,人人充滿期盼,今天卻是死氣沉沉的問題。既然現在是坐困愁城,又何需強顏歡笑,自欺欺人地說明天會更好呢?還不如認真思索香港在兩個年代的變化吧。小弟不敢說自己找到的答案就是事實的全部,而且也有幾分達摩否定梁武帝的味道,但也叫忠於自己,不為討好而唱好,若然有人看不順眼的話不看也無妨,反正小弟這裏也沒有甚麼好看的。

要數哪一張紙幣與名曲<每當變幻時>的意境相近的話,那應該是渣打銀行在2009年發行的一百五十港元紀念鈔吧,畢竟有不同時代、不同階層、不同年紀的人物站在山頂(看來不是凌宵閣的觀景台)望向廿一世紀的港九維港,以見證香港的蛻變與繁榮。雖然構圖中的人物正好擋住了大部份香港島的大廈,卻也無損圖案的整體氣氛,更一次過包含了2003年款匯豐二十元,2010(與1994)年款中銀一千元的景觀,玩賞度甚高。就是這樣,本來對紀念鈔沒有興趣的小弟,在買來有利一百元之後還得多買這張渣打一百五十元,一不離二嘛。
渣打紀念鈔的背面圖案的視角甚廣,左起自大角咀,右至灣仔到北角,連遠處的獅子山與官塘亦一覽無遺,又不失細節。
很多人都知道圖右處那個男人拿着電話的手原來有六隻手指。至於那隻展開雙翅在天空中翱翔的麻鷹呢,應該寓意了香港(人)可以無拘無束地發揮所長,蒸蒸日上。這一點在2009年的時候也許還成立,但在2022年的今天來看,香港根本就沒有自由發揮的餘地,因為被支共玩弄於股掌之中嘛,甚麼都是國家安全與利益先行,這裏紅線那裏禁區,被五花大綁的香港又何來發揮呢?能否蒸蒸日上就不知道了,但能夠無拘無束的,應該就是離開了的香港人吧。與其留在香港以什麼獅子山精神望天打掛,還不如用腳行動般實際。
十二三年後的今日,西九文化區即使尚在施工,不同設施諸如戲曲中心、海濱長廊和M+博物館也遂步落成。預計整個西九文化區的發展要到2030年前後竣工。
正面是衞星圖片,記錄了廿一世紀初期西環到鰂魚涌的港島北岸,與九龍站至紅磡的九龍半島南岸的地貌,也提供了另一角度從高空俯視維港兩岸。留意渣打的2003年版紙幣沿用'香港渣打銀行'一名,在2004年重組香港業務之後易名為'渣打銀行(香港)有限公司',同時也停止發鈔,到2009年發行的一百五十元就是該行首批印上重組後的名字的紙幣,而渣打自2010年起恢復常規發鈔。
是不是覺得左面的渣打總行很熟悉呢?其實就是1993至2002年版渣打紙幣背面左方的同一圖案。
這一次的分享,涉及四間銀行,五款面額的六張港鈔,終於都完了。起初小弟也想不到有甚麼港幣的故事可以跟諸君說,但從俗務中抽離一下就有更多的時間思索,靈感和題材也驟然而至,只能說這是從由武漢肺炎的災禍中得到的些微好處吧。期望諸君會喜歡這次的題材。

參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