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14日 星期六

金錢帶來僧團分裂

佛教以轉動法輪比喻轉播佛法,這就是佛陀在鹿野苑初轉法輪的雕刻。留意釋迦本人已經以人形而非車輪示視。
佛教本是由教主釋迦牟尼所創立,那麼就應該只會一種論說,但後來又為什麼會出現學說紛陳,甚至互相矛盾的各門各派呢?

這個問題要從佛陀入滅(公元前486年)後約一百或一一零年說起。吠舍離Vesali城已經是當時摩揭陀Magadha國其中一個城市,那裡工商發達,人亦多富裕,連向僧侶布施亦直接用上金銀(錢幣)。雖然釋迦曾經說過僧侶'不能提持金銀寶物'的戒律,但當地的僧團亦樂於接受金銀。某日,一位從西方的摩偷羅Madhura而來的長老耶舍Yasa,看見吠舍離的眾僧居然手觸金銀錢幣(甚至還將得來的部份分給他),自然就以犯戒為由表達不滿,又要善長們停止布施金銀。吠舍離的僧人們亦不甘示弱,要處罰耶舍,於是耶舍就逃回西方,召集各方長老就接受金銀與否表決。之後,東西兩方僧團在八位長老(每方派出四位)在吠舍離的跋利卡園Valikarama就十件事對質,這'十事'就是:
1.角鹽淨。僧人們可將食用的鹽儲於特別的容器內。
2.二指淨。太陽的陰影過二指尚可進食。
3.他聚落淨。如果尚在午前吃完一次飯則可再托鉢求食。
4.住處淨。同處居住的僧侶可在兩處地方舉行布薩(懺悔或檢點的儀式)而非一處。
5 隨意淨。若有僧人未能出席會議亦可先行表決再徵求同意。
6.久住淨。戒律無規定者可自行判斷違律與否。
7.生和合淨。過午亦可飲用加水稀釋但未凝固的牛乳。
8.飲闍樓伽淨。可飲用加水或未發酵的酒以治病。
9.無緣座具淨。僧人的坐具無大小尺寸之分。
10.金銀淨。僧眾可接受金錢。
姑且將這圖當是本文所述的結集吧。
雖然放在最後,但'金銀淨'依然是誘發這一場風波的主因,其餘九事都只算無可無不可的自由發揮,而吠舍離的僧團是全然接受這十事的。不過八位長老都否定十事,認定十事皆違反戒律,於是又引來'七百結集'--七百位長老聚集並重新誦出經藏與律藏,即釋迦所說的教理與戒律--即'二次結集',首次結集則是佛滅後首個夏天的事。然而,其餘的僧團成員不服從這次表決和結集,認為七百人的小圈子不代表他們,於是又有一萬個佛僧聚集和誦出自己的經與律,是為大眾部Mahasamghika,因人數眾多;七百集結的一方就是上座部Theravada,即保守派。部派佛教的時代自此展開。

圖為當時摩揭陀國薛宋那伽王朝Sisunaga Dynasty(又可意譯為童龍或幼龍王朝)的卡沙帕拿銀幣AR karshapana。當時的印度錢幣沒有文字與君主或發行者的肖像,只有意義不為現代人確切理解的圖案。由銀幣的不規則形狀與圖案的分佈位置來看,這類卡沙帕拿乃從一大塊(經搥打的?)薄薄的銀片剪下再量度重量,然後打上小印。這類只有圖案小印的卡沙帕拿的出現時間自公元前六世紀至前二世紀中期,期間重量變化不大,幣身由早期的寬而薄過度到後期的小而厚,幣上的小印更多達450餘款,其中的'太陽'與'六叉six-armed symbol'記號倒是持久地出現。錢幣學家就是從出土的卡沙帕拿的圖案,配以文獻的記錄與各地的考古發現,來推斷這類銀幣的類別及年代。
太陽與六叉記號在銀幣正面即圖左的十二時至三時方位出現,背面也有一個太陽的小印。此銀幣也許見證過十事的風波吧?
十事非法時的摩揭陀國王乃黑阿育Kalasohka,他曾經調解僧團內的紛爭但不得要領。他的十個兒子分別接續其王位,後被難陀王朝Nanda Dynasty取代。

總括而言,十事非法帶來的七百結集與根本分裂既是由外至內--各地文化風俗對佛教與僧團的衝擊,又是從內而外的因素--僧團對釋迦的戒律與各地習慣的平衡。但對比日後上座與大眾部各派的成立,十事的爭議卻相對皮毛,因為各門派開始深入釋迦的教說而各自取態,比如上座的犢子部的'補特伽羅'論與大眾的化地部的'窮生死蘊'論,就是調和釋迦的'無我'與'業力'及'輪迴'間的先天矛盾的嘗試,故此我們可以說,十事乃是必然的,是日後分門分派的起始,而問題的根源亦來自佛教教主釋迦牟尼。後來的僧侶們索性直接手觸金錢,還幹出種種與金錢有關的勾當,於是佛陀的'不能提持金銀寶物'戒律只能以一紙空文,不然就是形式主義流傳下來,可能是佛陀的陳義太高了,也可能是他的遁世思想不是大眾的玩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