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6日 星期四

安東尼軍餉銀幣上的韋仕巴斯安小戳

從收納錢幣的'寶箱'內找到一枚2012年買下的安東尼軍餉第納爾。第一個特別之處,就是正面應有的戰艦圖案沒有刻上,出現的反而是背面軍旗圖案的陰刻,明顯就是一種英文稱為brockage的錯體。形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鑄廠工匠打製第一枚錢幣後沒在將之移開,讓它留在刻有正面圖案的模具,再放置第二枚幣身flan在上面再打製,就此第一枚錢幣的背面就代替了正面圖案以陰刻的形態留在第二枚的正面,而背面則因為接觸到模具而正常刻上。古代的錢幣都是以人手打製,而人出錯的機會一定高於機器,所以古錢幣出現錯體的機會大於近代和現代的機製錢幣,價格也相對便宜,當然還要視乎種類和品相,難以一概而論而且亦非本文探討範圍,故點到即止。
從品相來看,左右兩支軍旗的陰刻比較清晰,反而中間的鷹旗沒有多少痕跡,只有旗桿留下。還好我們依然可以從旗桿旁邊殘留的'II'得知這枚銀幣為安東尼麾下的第二軍團所鑄造。似乎這個軍團在阿克丁灣海戰後遭解散,留下的資料不多。
 背面的狀況與正面相反,只有中間的鷹旗尚可看見,左右的軍旗已不知所終。
另一個有趣的地方,就是正面的小戳,內為(I)MP VES等字,表明此戳屬於韋仕巴斯安Vespasian皇帝,即公元69至79年之間。帶有這種印戳的多為共和至統帥年代的舊幣,也有帝國初年的鑄幣,錢幣學家就由此推論,當時的羅馬政府為了解決亞細亞Asia一帶錢幣不足的問題,就在以弗所Ephesus城搜集舊幣,刻上戳記讓之繼續流通。

由共和末年過渡至帝國時代,由朱利奧-克勞狄朝代Julio-Claudian dynasty的盛衰至奧古斯督第二的出現,這枚銀幣在羅馬世界流通了最少一個世紀,滿身都是處月的痕跡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