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1日 星期二

香港開埠百年紀念郵票

渣打2003年系列的紙幣回顧了維多利亞港歷年來的變化,印在二十元背面的是開埠不久的香港。
香港開埠初期給人的印像,只是一片不毛之地,骯髒、潮濕、無價值的遙遠地方,又時有疫症出現造成大量傷亡,是故當時的英國就出現'go to Hong Kong'的罵人說話,即叫人去死。此外,足癬之所以被稱為'香港腳Hong Kong foot',據說是很多開埠初期駐港的英軍都染有此病,只是當時的醫學落後,不知道是潮濕環境下的真菌感染,卻以為是香港獨有的風土病症,故以此命名云云。

在英國人的經營之下,香港很快就成為她在遠東的重要領地之一。轉眼已是1941年一月底,香港開埠一百週年的時候,港英當局就發行一套六款的特別郵票作為紀念,由當時工務局的高級繪圖師鍾惠霖William E Jones設計,布拉德伯里.威爾金森公司Bradbury, Wilkinson & Co. Ltd.承印。但這批紀念郵票抵港的日子有誤,固當局只能將發行日期延遲至1941年二月廿六日,一個月的時間。

開埠百年紀念郵票以六處不同的香港風景為題材,配以簡單標題,向世人展示香港在英國一世紀管治下的變化與進步。每款郵票皆有香港,HONG KONG及1841-1941等字樣,以及中文與阿拉伯數字的票值,與英王喬治六世的肖像和數量不一的小小蝙蝠圖案(在華人傳統之中是吉祥意思)形成畫框般的效果,襯托著不同風景,使每張以至整套郵票更見精緻華麗,諸君不妨一窺八十年前的香港風情吧。

首先是二分的街景Street scene。橙色和黑色的內外色調,猶如一張裱在雕刻精美的相框之中保存起來的脫色陳年照片,向人展示這凝固下來的剎那。即使人們的衣飾與當時相去甚遠,但相似的街景在廿一世紀的港島和九龍依然存在。
郵票的取景地點為中環閣麟街。人多,擠迫,狹窄和渲鬧向來是華人的特色。
四分:遠洋輪船與中式帆船Liner & junk
兩者一起出現在維多利亞港,很容易就帶出香港由小漁村成為大商埠的進步,和兩者依然共存的微妙關係。
右邊的小帆船固然成為香港的象徵之一,而背景就是香港島,那麼左邊的客輪呢?原本那是日本皇后號Empress of Japan:因為太平洋戰爭的爆發,這隻屬於加拿大公司的郵輪才於1942年十月改稱為為蘇格蘭皇后號Empress of Scotland。

五分:香港大學The University
時移世易,港大本部大樓在戰後的多次擴建使之跟郵票中的模樣有所不同;薄扶林山也因為高樓大廈的阻擋而不能再望見九龍的山與海了。
雖然英國人希望入讀港大的華人學生可以學習英國價值觀,但另一方面卻又認為他們不宜學習西方的人文思想,故把當時的辦學方針定為重理工而輕人文學科,期望以科技興國的華人對此不以為然,這一想法亦伸延至今天。

一角五分:維多利亞港The Harbour
隨著香港的發展,維多利亞港兩旁早已高廈林立,地貌亦已全非。
英國人眼光獨到,選中香港而非舟山作其領地的原因,正是香港的地理位置優越,適合作為遠東經商的基地,而位於香港和九龍之間的港灣既闊亦深,又有太平山等天然屏障,誠為難得之天然良港。所以在佔領香港之後,英國人便以當時在位女王的名字為他們建立的城市命名,叫維多利亞城Victoria,連帶將對出的港灣稱為維多利亞港。

二角五分:匯豐銀行The Hong Kong Bank
郵票中的視點乃從香港木球會(今遮打花園)望向德輔道中,除了第三代匯豐總部大樓的側面,諸君還可見最高法院(今終審法院)的柱廊和舊太子行。
香港正因為鴉片貿易才割讓給英國,而以香港為基地的匯豐銀行早年也參與鴉片貿易,又成為香港的準中央銀行,為港英當局出納之餘,其發鈔還在香港以外的華南地區流通,甚至貸款給滿清政府,承包建築鐵路,工廠,軍需以及賠款等等的財務工作,足足見其實力雄厚。

一元:中國飛剪帆船和水上飛機China clipper & seaplane
從1920年代開始,港英政府將啟德用地發展為機場,水上飛機亦能在鄰近的九龍灣海域降落,是為香港航空業的發展基石。
如上所述,香港是英國在遠東營商的重要港口,然而只有港口是不夠的,要將鴉片,茶葉,絲綢和其他工業製成品貨如輪轉,英國人靠的先是這種飛剪快速帆船,後來是蒸汽船。不過海運的時間甚長,加上飛機面世後人類的航空技術日漸改進,於是空運就成為新的運輸方式。
郵票上的香港風景固然美麗,但諸君可有留意到四分郵票上的喬治六世的眼神,是望向比較中間的位置,像與我們四目交投,而不像其餘五款郵票般望向側面呢?另外喬治六世左面(我們的右方)下唇近嘴角位置也略有不同:二分,五分和二角五分的較薄而四分,一角五分及一元的較厚。這些光暗線條的變化依然無礙喬治六世俊肖(?)的臉。
2003年渣打一百元背面的風景圖,就是開埠九十年的香港。
當香港在一個世紀的時間,由一個小小漁港發展成為亞洲其中一個重要港口城市的時候,管治香港的日不落國–英國,不知不覺就在這一個世紀漸漸暮色蒼茫起來:其影響力自維多利亞年代已慢慢消退。一戰的結束雖然為英國帶來更多的領地,同時也大大削弱英國的力量,暴露出種種因為英國管治而產生的弊病和不和。隨後的大蕭條更是雪上加霜,最終由二戰為英國的世界霸主地位劃上句號。回顧歷史,即可發現納粹德軍在1940至1941年猛烈進攻英國,英軍既忙於對付空襲和海上包圍,又要抽出力量在北非戰場中抵抗進犯的意大利軍,不久後參戰的納粹非洲軍團就會把英軍帶到更為狼狽的境地。之前說過開埠百年郵票的延遲抵港,正是當時的戰事帶來的。

同時在遠東的局勢也每況越下,侵華日軍已經佔據廣州與深圳等地,隔著深圳河與駐港英軍相對望。與當時香港民眾的樂觀想法不同,港英政府知道日軍襲港只是時間問題,便加緊備戰和疏散僑民,致使在1941年初香港開埠一百週年的時候也沒有舉辦任何慶祝:可用的資金不是用來打仗,就是用來備戰或者儲蓄起來,即使有心,也根本無力大搞事關生死存亡以外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