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9日 星期三

四季的小孩

又是年未冬日的時候,亦表示2015年即將過去。在這個期待新開始的時間,休息也好,回顧過去也好,展望將來也好,總之最適合就是懶洋洋的挨著。

古羅馬錢幣亦不乏挨著的造型。就像這枚大約在公元207年鑄造的第納爾銀幣AR denarius,背面便有大地女神Terra挨在樹下,左手放在籃上,身旁有四個小孩,幣文則為FECVNDITAS'肥沃'。
土地配上肥沃,自然就是古代人的期盼,至於大地女神身旁的四個小孩子,一般相信是四季,即春,夏,秋,冬的表達。
這幅出土於意大利中部一處叫撒田琳Sentinum地方的馬賽克mosaic畫,描繪了大地女神與身旁四個象徵四季的小孩。從他們的頭飾或衣著也許就能辨別出誰是某個季節。那個拿著黃道十二星座圈或帶的男子,一說是時間之神埃安Aion,另一說為天空之神烏拉諾斯Uranus。
將四時變化視為土地所出,或者以母子關係來聯系大地和四季,着實不得不佩服古人們的想像。把地母神刻在錢幣上,除了向神祇致敬之外,其實還有一層更深的理由:請看錢幣的正面的女性頭像和IVLIA AVGVSTA'朱莉婭.奧古斯塔',即是朱莉婭.多姆娜Julia Domna,為皇帝塞提米烏斯.塞維魯斯Septimius Severus之妻,卡拉卡拉Caracalla與基德Geta之母,亦即皇后是也。在她的錢幣背面刻畫肥沃,既為她生出了兩位未來的皇帝歌功頌德(古人將土地所出與女性的生育能力視為一談),也肉麻地表達了萬物的興旺乃來自朱莉婭.多姆娜的'肥沃'--亦暗示她就如神了。

2015年12月7日 星期一

1994年十元偽幣三號

因為外環色澤較黃而放在眼前細看的一枚1994年十元,原來又是一枚假幣。
圓心內除了正面的洋紫荊外,背面的大'10'字與年份都酷似真幣。
正面'香港'二字有形但無神,'香'字下部的'日'居然有絲狀物伸出,'港'字右上的'共'字少了些筆畫之餘,下面的'巳'亦虛浮,左面的三點水卻異常有力;'KONG'字頂上的接口花紋露出不自然的空隙。

背面的破綻較多。先是紅銅鎳外環才有的銀色竟然'過界'沾上了背面鎳黃銅圓心處的四至六時方位;然後是破破爛爛的'圓'字,腳下還有絲狀物伸展到鎳黃銅圓心的'0';還有外環邊緣處的六時和十時位多現多個不尋常的坑洞。

幣緣處除了槽紋不及真幣般深刻之外,
這圖清楚顯示假十元(上)邊緣處的槽紋軟弱無力。
還因為形狀有異而看上去較真幣為薄。
原因就是假幣造出了真幣所沒有的斜位。真幣的邊緣方正(見圖左的綠線),但假幣卻畫蛇添足在幣邊的橫與直之添了斜位(見圖左的紅線),而這個正背都有的斜位就自然地佔了相當的位置。圖中心的綠色與紅色線就表達了兩者在視覺上的差異。
綜合幣面的絲狀物與坑洞來看,這枚假錢是用澆鑄法(也叫鎔鑄法),,把液態金屬倒進模具使之冷卻成型的工藝製造出來的。雖然如此,小弟卻也從這偽幣身上找到足以亂真的地方,例如正面圓心處的氧化發黑效果與流通已久的同款硬幣可謂無甚分別,再配上那近乎真實的洋紫荊圖案--破綻處只在於六時位突出的花瓣的未端做得深了一點--若不作比較的話便容易當真;除此之外,圓心與外環交接處的接口花紋亦居然可以造成'扭繩'狀,就連真十元也會出現的'擲界'(因花紋剛好刻在圓心與外環交接的地方而變幼或模糊,甚至變成兩條幼線)也可以模仿出來。是故小弟才覺得這枚十元較另外三枚以前發現的假十元還要真實。

參見:
1994年十元偽幣
1994年十元偽幣二號
1995年十元偽幣

2015年11月27日 星期五

1984年澳洲一元精鑄硬幣

先前小弟跟諸君介紹澳洲的精裝二元銀幣的時候,只是匆匆提及一元澳幣的發行背景和時間。那麼現在就跟諸君看看,1984年五月發行的精裝一澳元硬幣。
  
白色外盒。配上熨金的澳洲皇家鑄幣局Royal Australian Mint(RAM) 的標誌和字樣,與人優雅高貴的感覺,卻是非常容易刮花和弄髒,是為其中的美中不足。
 印上金色澳洲國徽的絨毛內盒。小弟看了很久也搞不清楚,究竟內盒灰中帶點藍的色澤是一開始就這樣,還是因為時間久了或者保存不善才變成這樣。不論如何,總帶點陳舊的味道,也不是每個人也接受的吧。
將之打開,可見盒蓋內的白色絲絨印有AUSTRALIAN DOLLAR COIN FIRST PROOF ISSUEROYAL AUSTRALIAN MINT等字樣。置於保護膠殼中的一元硬幣,就由顏色一樣灰中帶點藍的底托托著。
精鑄一元的正面所刻的,自然是香港人也見慣見熟事頭婆英女王伊利莎伯二世的其中一款肖像。這款肖像是自雕刻師Arnold Machin的手筆,而且是唯一一年出現在澳洲一元硬幣的正面:1985年起,所有澳洲硬幣的正面皆刻上出自Raphael David Maklouf的英女王肖像。
背面是一組五個,呈不同姿態的袋鼠圖案,還有1 DOLLAR的字樣。根據簡介,澳幣一元背面的圖案乃來自澳洲的大師級金銀匠Stuart Devlin。事實上,除了1988年起發行的二元,澳洲自1966年二月開始使用的十進制硬幣的背面圖案,都是由Stuart Devlin包辦設計與雕刻的。
簡介的小咭非常簡單,除了正面的澳洲國徽外就沒有圖案,關於圖案設計的資料不多,‘一句起兩句止’,又有合金物料比例,與重量大小等等實用資料。
外:
內:
到過澳洲,或者用過澳幣的人,也許會因為澳幣一元較二元大和重、而銀色的二角和五角硬幣又比金色的一元和二元更大更重而詫異。小弟猜測,可能是七八十年代準備推出一元和二元硬幣的時候,為了顧及造幣成本和方便使用和攜帶等原因,才把後來趕上的一元和二元造得比二角和五角為細小吧。

來一張合照吧:
附錄:
那麼
,澳洲在1966年二月使用十進制式的澳元以前,又是使用什麼貨幣的呢?答案就是澳洲鎊Australian pound一澳洲鎊可換二十先令shilling,而一先令可換十二便士pence(作為貨幣單位的話,單數為penny)。圖中的一便士硬幣就是買來那枚精鑄一元的時候,賣家將之作為贈品一起寄出的。雖然一便士的價值只有1/240澳洲鎊,然而它卻不是最小面值的澳洲硬幣,因為在一便士之下還有半便士的存在。
正面的伊利莎伯二世肖像沒有在港幣上出現過,+ ELIZABETH.II.DEI.GRATIA.REGINA.F:D:等字實為拉丁文,意思是伊利莎伯二世,托上帝之福,女王,信仰的守護者
1966年二月中開始,澳洲聯邦政府開始使用十進制式的澳元,以元和仙(或分)為貨幣單位,以往的一鎊換算為澳幣二元四角,至於一便士,則只值澳幣0.8333仙的小小數目,連一仙也不夠呢。

2015年11月13日 星期五

羅馬金幣一枚:狄奧多西二世(2)

狄奧多西二世Theodosius II的索里特solidus金幣,直徑21mm,重量4.5克。正面是皇帝頭戴盔甲,手拿長矛(托在肩上)和騎士盾牌的肖像;D N THEODOSIVS P F AVG的意思是'我們的主人狄奧多西,敬虔而被祝福的奧古斯督'。背面是康士坦丁堡Constantinopolis的座像,拿著十字金球和權杖,把一邊腿放在船頭上,寶座側放有盾牌;IMP XXXXII.COS XVII.P.P.是指'(狄奧多西二世)在當第四十二年統帥,第十七次執政官,國家之父'。這裡的‘IMP XXXXII’是皇帝在位時間的指標,和以往在第納爾denarius銀幣上的‘IMP…’不一樣:以往在幣文上指的是皇帝當了多少次統帥/取得多少次勝利,可以在一段時間內當/取得幾次。狄奧多西二世生於公元401年,只有九個多月就被其父亞卡狄烏斯Arcadius立為奧古斯督作繼承人。他在位的第四十二年即是443至444年間,就是此金幣的鑄造年份。
金幣的金黃色澤猶如秋冬黃昏時候的天色。事實是鑄造這枚金幣的時候,羅馬國力亦日薄西山,不再是那個如日中天的羅馬帝國了。
羅馬帝國自從公元三世紀末推行君主制以來,羅馬錢幣背面的幣文多是盟誓,戰勝等宣傳囗號,這些皇帝正在出任的官位早已不再刻在錢幣上。現在倒忽然出現這些元首制味道甚重的官銜幣文,實在是耐人尋味。有估計可能是東羅馬帝國為支付給匈奴人阿提拉Attila the Hun的大量求和歲金,而特別鑄造的索里特。手上這種金幣是否當年特鑄的歲幣就不得而知,但這個猜測卻不是全無道理,的確阿拉提在進攻當時的東羅馬帝國,為了求和,庫房記中存有的金幣也有可能成為歲金之一,不是嗎?

幣背的座像旁邊有記號*,和當時的金幣的設計一致,而圖案下方有字 COMOB。COM是鑄造地點,拉丁文全寫是comitatus,大意首都,都城,即康士坦丁堡;OB是語帶雙關的,既是成色標記‘純金’obryzum 的短寫(約95至98%?),又是希臘文72的寫法,即1/72羅馬磅的重量記號。成色記號OB的來源是這樣的,羅馬皇帝華倫丁尼安一世 Valentinian I和華倫斯Valens在公元367年下旨,提高從稅收中收來的金幣的成色,方法是把稅收回來的舊索里特金幣和其他金塊送往指定地點融化,再鑄造新的索里特。就在368至369年,首批刻有OB字樣的金幣出現。東羅馬的金幣曾經有ANTOB(安堤阿,位於今土耳奇)和TESOB(帖撒羅尼迦,位於今天的希臘)等地點成色記號,但較後期卻只有CONOB和COMOB。


索里特的鑄造時間很長,從公元309年開始的六百多年間,成色 (?),大小和重量也均衡保持。流通地點從當時的羅馬帝國,經過中東的阿拉伯,中亞的波斯,印度,來到中國。<隋書.食貨志>記載了河西地區曾經流通羅馬的索里特和薩桑波斯的銀幣,近代也有出土。除了作為商業交易媒介外,這些金幣在中國也被用作飾物,護身符,甚至作陪葬之用。大概羅馬人並沒有相像過他們的金幣在世界的另一面有如此作用吧?

公元960年代,索里特被一種叫喜斯他米農Histamenon的金幣所取代。其實這種喜斯他米農和索力狄斯的大小,成色,重量都一樣,據說是把拉丁文索里特的名字改成希臘文名字罷了,意思好像是‘(索里特)一樣的重量’。我對這個時期的東羅馬錢幣沒有研究,請各有識之士賜教。從1030年代,喜斯他米農的成色下降,後來又被稱為凱柏腓安hyperpyron的杯狀金幣取代,此乃後話。


士兵的英文soldier就是出自solidus,因為羅馬士兵的薪水都是以這種金幣計算和發薪的。一些已廢的貨幣單位,例如英國在 1971年改幣制前沿用的單位先令shilling,s.,也就是從solidus所衍生而。百足之蟲,死而不僵,雖然羅馬早就亡了國,但其影響力仍 在,
起碼我們還可以從錢幣上看到這些餘暉。

參見:
羅馬金幣一枚:華倫丁尼安一世
羅馬金幣的隨想:狄奧多西二世

2015年10月31日 星期六

兩枚帶異樣的五元硬幣

除了失去部份螢光防偽圖案的二十元外,九月中的某晚也連續找到出現異樣的五元'大餅'。

第一枚的年份是1993年。正面自一時方位的'港'字順時針至七時方位的'HONG'字處的幣邊因移位而變得甚粗亦平滑,以二至三時方位突出的小塊與貼著'KONG'的部份最明顯。
另外一枚是2012年。安全邊的凹槽因不夠深入令槽中的凸字也刻上了槽紋之餘,一部份的凸字更中因槽紋的越界而與之連成一體,尤以'FIVE'字最甚,就像被吸去似的,平滑的凹槽就更見狹窄。之前小弟也發現過多枚安全邊有異的五元,這枚可說是第一枚第二枚的混合體。
這一回為各位介紹的兩枚五元應該也無甚價值,但要在茫茫幣海中找到同樣的異相卻不是容易的事。

2015年10月21日 星期三

2015年版中銀五百元出現!

無意中收到一張'新撻撻'的中銀五百元'大牛',細看下才發現是2015年版,也就是最新的了。紙幣上的日期不是元旦而是七月一日,連簽名的總裁也由和廣北改為岳毅(換人其實已經是今年三月初的事了)。

這張新鈔的出現也表示了渣打和匯豐的同類新鈔的流出,諸君應該會在不日就可以找到。
紙鈔上印著的日期距今不過是三個多月,加上不是常見的一月一日,不知背後有什麼玄機?

2015年10月8日 星期四

叛教者朱利安的大牛錢幣

公元361至363年叛教者朱利安二世Julian II the Apostate的AE1銅幣,有皇帝本人蓄長鬚的肖像及D N FL CL IVLIANVS P F AVG,'我們的主人法拉維烏斯.克勞狄烏斯.朱利安烏斯,敬虔而快樂的奧古斯督'。另一面有牛一隻,頭上有星兩顆,與SECVRITAS REIPVB'國家的安全',最底下甚長的有鑄廠記號mint mark,為[圓點]CONSPB[枝葉][圓點],表示此乃康士坦丁堡Constantinopolis鑄廠的造幣。尺寸為直徑29毫米,重8.6克。
背面那隻大牛的實際意義不明,有人猜測是埃及的阿彼斯Apis神牛,也有人估計是希臘神話中天神宙斯Zeus的化身、天上的金牛星座Taurus,亦可能只是一頭用來獻祭的牛隻,並無定論,總之都是異教氣息甚濃的設計。

以寬容基督教而聞名於世的康士坦丁大帝Constantine I The Great雖然開創了康士坦丁王朝Constantinian dynasty,但這個朝代的最後一位羅馬皇帝,朱利安二世卻是一位反對基督教的統治者。原來,當康士坦丁大帝在公元337年逝世之後,他的三個兒子,康士坦丁二世Constantine II,康士坦提烏斯二世Constantius II與康士坦斯Constans經軍隊推舉成為共治皇帝。然後他們三人就聚首一堂,下令把自己的男性親戚都差不多殺光,以防有人造反奪位,當中就只有伽路斯Gallus和朱利安倆兄弟因年紀太小而倖免於難。自此朱利安就對那三位堂兄信奉的基督教信仰敵視起來,在隨後接受的教育中就傾向傳統的希臘古典學說。

錢幣上的皇帝肖像就是朱利安崇信希臘學說的具體表現,蓄長鬚如希臘的學者一樣,異於當時羅馬人的裝扮,此外亦有朱利安穿希臘式長袍的記載留傳下來。
現存的朱利安雕像亦是蓄長鬚的。
與之前羅馬諸帝對基督教的迫害相比,朱利安的政策根本談不上是迫害,充其量只是糾正自康士坦丁朝代以來的泛基督教政策,比如說將基督徒逐出軍隊與學校、沒收教會財產、下令教牧納稅、言論上攻擊基督教等等。早已習慣養尊處優的基督教會自然不服,稱朱利安為'叛教者the Apostate'。至於朱利安如何與基督教針鋒相對呢?小弟記得在基督教的刊物讀過一則故事,大意是說朱利安為了推翻聖經的可信,故意下令要在耶路撒冷重建那早已被摧毀的聖殿Holy Temple(<啟示錄>預言聖殿要在一特定時間才被重建)。但當人們在原址挖掘至一定深度之時候,居然有火球(??)從中飛出,阻礙施工,於是朱利安重建聖殿的計劃只好不了了之。小弟認為此事不無可能,相信與否還請各位看官自行決定。

朱利安的在位時間不長,其宗教政策還未有結果就被繼任者取消,與當時已成氣候的基督教格格不入之餘亦顯得老套,未有取得多少支持。教會史學家康士坦丁堡的蘇格拉底Socrates of Constantinopolis生於公元四世紀晚期至五世紀中期,就在著作<教會史Historia Ecclesiastica>中記載,敘利亞Syria省會安提阿Antioch城的基督徒市民發現本文介紹的大牛銅幣之後,就上街示威:'(他們)喊叫...他(朱利安)的錢幣居然有隻牛,簡直就是反了!'

最後朱利安在出征波斯時戰死,謠傳他臨終前用盡氣力大叫'加利利人(HT按:耶穌基督),你勝利了!',真實性卻備受懷疑。另有一個說法,就是朱利亞所囚的凱撒利亞的巴西里Basil of Caesarea在獄中向上帝禱告,祈求讓朱利亞死去來停止對基督教的'迫害',於是上帝就派出聖麥古維烏斯Saint Mercurius--一個早在公元250年因基督信仰而受害至死的士兵--在戰場上刺死朱利安。究竟朱利安死在波斯還是羅馬軍隊所投的標槍根本無從考究,反正戰場情況混亂;至於聖麥古維烏斯殺死朱利安的話法,聽起來很像一個披上基督教外衣的靈異故事。
聖麥古維烏斯刺殺朱利安的繪畫。在教會眼中,朱利安是一個自高自大,自作自受的傢伙,教會本身當然就是最正確啦。

2015年9月26日 星期六

二十元紙幣帶來的疑惑

九月中的時候接連遇上特別的錢幣。

當中最特別的,就是這張殘舊的2002年版匯豐二十元紙鈔。正常來說,這款紙鈔的正面右方在驗鈔用的紫外光燈下會透出一處螢光銀碼和兩處螢光圖案,但小弟找到的一張卻只有一處螢光銀碼,其餘兩處應有螢光圖案的地方卻是毫無反應,如圖所示:
用手機拍下的相片,只見紙幣正面靠中間的一組螢光銀碼,而兩個紅圈內的地方倒沒有透出任何螢光圖案。
後來改用相機拍下,與另一張同是2002年版的匯豐二十元的對照,清楚可見正常者之相關部份在紫外光燈下會透出螢光色,然而小弟找到的一張居然全無變化。
就連大班簽名與日期右面的圖案亦然。
奇怪的是,這張二十元在其他位置的螢光防偽標記卻又十分齊全:
既然是殘鈔,那麼正面那三組螢光銀碼自然就不會那麼明顯。用相機拍下這張二十元的螢光標記的效果居然不如手機般明顯,所以從下圖開始小弟再用回手機的照片。
背面螢光部份與用作對比的同年同款二十元可說是相差無幾。
這張二十元的手感與其他在市面流通已久的紙鈔的質感一樣,就連金屬線與水印亦不見問題。雖然網絡上尚有2000及2002年版偽鈔的舊聞--但都只是一千元'金牛'和一百元'紅衫魚'而矣,並未提及二十元等小額紙幣,而且偽造者也以一千或五百等高值紙幣主要對象吧?當然,在這個什麼都有可能發生的年代,這些推論也未能完全證明些什麼,究竟這是一張製作認真的偽鈔,還是一張帶著瑕疵而一直不為人知的真品呢?

早於今年四月初的時候,小弟也見過一張出現相同情況的匯豐二十元紙幣,不過年份為2001。那時候小弟閒來無事,便將備用的二十元放在紫外光燈下照照看,不料一照...
'咦?點解嗰兩處無螢光色嘅?'
'之但係背面嘅螢光標記又好正常呀?'
當時小弟卻認為,這張殘鈔可能是種種原因,例如給太陽暴晒(??)才會令正面右方的螢光圖案消失,票上某些地方退色可不是證據嗎?後來想著想著,退色也可以是流通已久而出現的自然情況啊,不一定只有給為暴晒才會退色啊;再者,即使真的是暴晒,那為什麼消失的只有正面右方的兩處螢光圖案而不包括中間的螢光銀碼,以至整張紙幣的螢光記號呢?不少更為殘舊的紙幣還保留有螢光圖案呀?
那張2001年版匯豐二十元的正面全相,多有退色之處,對一張流通已有十多年的紙鈔來說實屬正常。不知它是否尚在人世?
後來這張奇怪的二十元給用掉了,不在備用零錢之中,失之交臂的小弟大有'揼心口'的感覺,於是就誓言要再找到一樣的紙幣出來:凡是遇見的1993年系列的匯豐紙幣都要放在紫外光燈下照一照。經過五個月的等待和搜尋,居然真的讓小弟找到一張狀況一樣的二十元,總算還了一個心願(雖然尚不清楚那是瑕疵品還是偽鈔)。

題外話:
適逢中秋佳節,還真令人想起孩童時玩過的螢光棒,那麼就在這裡跟大家分享一下相關紙鈔的螢光圖案的疑問,當是歡度佳節好了。

2015年9月19日 星期六

兩枚蒲羅布斯的奧勒良銅幣

蒲羅布斯Probus在位初期,約公元276年鑄造的奧勒良aurelianianus銅幣,有蒲羅布斯的肖像和刻字IMP C M AVR PROBVS AVG,'統帥凱撒.馬庫斯.奧勒里斯.蒲羅布斯.奧古斯督'之意。第二面是CLEMENTIA TEMP '憐憫的時候',手持鷹飾權杖的蒲羅布斯皇帝,從赤裸且拿著長權杖的朱彼得Jupiter神手上接過象徵權力的球體globe,表示得到天神的承認與祝福;中間有星,最底下為KA刻字。一般相信這枚銅幣乃出於敘利亞Syria行省的'三城'Tripolis,今天稱為的黎波里的地方。
既然正面皇帝肖像所戴的太陽冠radiate表明這是一枚安東尼antoninianus幣,又為什麼稱之為奧勒良呢?答案就是公元274年的安東尼幣制改革。自從成功收復帕爾米拉王國和高盧帝國之後,稅收大增,財政困境得以舒緩,奧勒良Aurelian皇帝便改良安東尼幣的成色為一律5%即1/20,並在錢幣背面的六時方位刻上拉丁數字XXI或希臘數字KA等成色記號alloy mark。由於此一做法亦為以後的羅馬諸帝所跟隨而成為習慣,也為了與改革前的舊安東尼幣作區別,錢幣界就將這些始於274年、成色為1/20或5%的新幣稱為奧勒良aurelianianus-當然這個不是羅馬人們稱呼這種錢幣的原來名稱,而是參考了安東尼的命名而創造的代替名字。

也有人認為,奧勒良幣上的XXI或KA字樣既是成色記號,也是與一種換算記號value mark,表示這種錢幣可以換二十枚塞斯特斯提烏斯sestertius。若然如此,就意味著奧勒良與安東尼及第納爾denarius的幣值有所不同:由以往一安東尼=二第納爾=八塞斯特斯提烏斯,變成一奧勒良=五第納爾=二十塞斯特斯提烏斯。舊的安東尼幣則停止流通且被收回,估計與奧勒良的換算不是1:1而是2:1,即二枚安東尼換一枚奧勒良,是真的話則當時的物價便又暴漲了!

但坦白說,不同的人對奧勒良幣上XXI或KA字樣有不同的解讀,所以各種理論之間的差距亦可以甚大,剛才所說的都只是較常見,或者說,比較多人提及的理論。之所以出現這種'靠估'的情況,乃在於當時歷史記錄的失載或失傳,信不信住先還請看官們自行決定了。

各位看官可有留意,本文開首的那枚奧勒良,幣身尚且帶著甚多的銀色光澤呢?當安東尼與奧勒良的成色太低,以至幣面不能維持自然的灰銀色澤的時候,羅馬的鑄幣廠便在這些銅幣上添上一屬銀色的外層,是為silver-washing,中文可翻譯成洗銀、鎏銀或鍍銀等詞。遺憾的是,古代的鑄幣工匠在銅幣上洗銀的方法沒有留傳下來,現代人也未能還原當時的工序,唯有估計此一步驟應用了酸與水銀。

隨著流通時的碰撞與磨蝕,安東尼與奧勒良幣身上那層薄薄的鍍銀也會逐漸消失,露出原來褐啡的色澤,不少存世品更完全失去那鍍上的色澤,所以本文開首那枚留下甚多鎏銀的奧勒良已屬幸運。下面的一枚奧勒良則是公元281年蒲羅布斯在位末期的鑄幣,殘餘的洗銀主要集中在正面皇帝肖像處,刻字IMP C M AVR PROBVS P F AVG的意思為'統帥凱撒.馬庫斯.奧勒里斯.蒲羅布斯,敬虔而快樂的奧古斯督'。背為皇帝騎馬像,下有一T字,而馬前有一個戰俘坐在地上,VIRTVS PROBI AVG即'蒲羅布斯.奧古斯督的勇氣',最底為成色和鑄廠記號XXIMC,表明此幣出自亞細亞Asia行省省會色齊庫斯Cyzicus(今土耳奇西面一處叫卡布.達Kapu Dagh的地方)的鑄廠。
作結尾的一枚帶XX!記號斯的奧勒良幣。蒲羅布斯在位只有六年,但錢幣正面的肖像款式卻變化多端,這種頭戴軍盔(附太陽冠),手持盾牌和長矛(扛在肩上)不過是其中一款。

2015年9月7日 星期一

奧塔斯莉婭.塞維菈的安東尼銀幣,公元244至249年

先前在卡拉卡拉的安東尼錢幣的介紹中,小弟就說過'唯獨在這種於215年出現的銀幣上,頭像清一色都是戴著一種叫"太陽冠"radiate的飾物',指出在安東尼幣上的男性肖像都頭戴太陽冠冕。那麼女性呢?不戴任何冠冕的女性肖像又有何幣值的指標呢?
答案就是肖像左右肩膊那兩塊半月瓣了。此乃奧塔斯莉婭.塞維菈Otacilia Severa的安東尼幣的正面,有OTACIL SEVERA AVG等刻字,即'奧塔斯莉婭.塞維菈.奧古斯塔'。奧古斯塔Augusta為奧古斯督Augustus的陰性字形,可理解為皇(太)后以至女皇之意。

這一種以冠冕或飾物來說明幣值的做法可以是羅馬安東尼錢幣的特殊例子,但也似乎說明了古人們的男女(佩戴代表權力的冠冕者皆為男性)和陰陽(男的戴太陽冠而女的飾以月瓣)等觀念。
諸君請看這石雕與錢幣上的奧斯塔莉婭相似與否?
奧塔斯莉婭.塞維菈又是何許人也?她就是'阿拉伯人'菲利浦一世Philip I the Arab(公元244至249年在位)之妻,其子為菲利浦二世Philip II。據聞菲利浦與奧塔斯莉婭為羅馬史上首對信奉甚督教的元首夫婦,比康士坦丁家族Constantinian family還早,但現代的史學家們普遍對此存疑,除此之外便對奧塔斯莉婭所知甚少。當菲利浦一世與二世死後,奧塔斯莉婭則依然活著,惟下場不明。

這枚為各位展示的安東尼幣的背面乃象徵和平或團結的Concordia的坐像,兩手拿著豐饒羊角cornucopiae和獻祭用的小碟patera。因為Concordia也受到羅馬人的祭祀,故有人稱為和諧女神。至於幣文CONCORDIA AVGG,應可理解為'奧古斯督與奧古斯塔的和諧'。
雖然此幣的確實鑄造時間眾說紛云,但其出自羅馬城鑄廠則可以確定。

2015年8月27日 星期四

第納爾銀幣與銅幣各一枚

自卡拉卡拉Caracalla在公元215年發行安東尼antoninianus幣以來,羅馬帝國似乎沒有立刻傾盡全力鑄造這款利潤更大,欺騙性更高的錢幣,因為從存世數量來看,當時的主要鑄幣還是第納爾denarius,甚至在塞維魯斯.亞力山大Severus Alexander(公元222至235年在位)初年完全停止鑄造安東尼幣。直至公元238年,元老皇帝巴比勞斯Balbinus和普比勞斯Pupienus起來對抗暴君馬西米勞斯Maximinus之時,才再次鑄造安東尼幣。

禁衛軍殺死那兩個元老皇帝之後就推舉戈狄安三世Gordian III 為帝。就在戈狄安三世年間,安東尼終於取代第納爾成為帝國政府的主要鑄幣。這種集中力量鑄造高值錢幣的現像當然就是經濟危機的信號,不過羅馬政府也沒有任何方法改變現狀,只能繼續降低安東尼幣的成色來鑄造更多新幣,支撐這個搖搖欲墜的帝國。

一枚戈狄安三世的第納爾錢幣,有皇帝的肖像和IMP GORDIANVS PIVS FEL AVG等字,即'統帥戈狄安,敬虔而快樂的奧古斯督',另一面是皇帝騎在馬上的英姿,和P M TR P III COS P P,'(皇帝在出任)大祭司,三次取得護民官之權,執政官(一次),國家之父''。
常常都覺得背面那騎馬的皇帝代表了第納爾時代的過去,但比這枚還要遲出現的戈狄安第納爾也為數不少。
雖然成色一樣,不過安東尼的重量與第納爾卻非常接近,兩枚第納爾的重量居然近於二枚安東尼幣,於是人們就立刻收起第納爾而只用安東尼。也許帝國政府有見及此,加上財政危機日深,索性集中全力安東尼。然後呢?

準確來說,戈狄安三世以後的羅馬皇帝其實也有鑄造第納爾,但數量極少,似乎不是通貨而是特別之用。直至奧勒良Aurelian在位年間(公元270至275年),羅馬帝國才再次大量發行第納爾,但隨著安東尼的含銀量跌無可跌,幣值更低的第納爾自然只能以銅幣的面目出現。下面就是奧勒良年代的第納爾款式:有奧勒良本人的肖像和IMP AVRELIANVS AVG等字,背後是VICTORIA AVG '奧古斯督的勝利',勝利女神Victory拿著枝條與花環走過,旁邊是一坐在地上的戰俘,底下的B字表明此幣出自羅馬城鑄廠的第二生產線。
已然是銅幣的第納爾,與安東尼及塞斯特斯提烏斯sestertius等幣的換算價值已不同於以前了。
這些奧勒良所造的第納爾正正就是羅馬帝國最後一批大量發行的第納爾幣。當然奧勒良以後的羅馬諸帝也有鑄造第納爾,但數量甚少,直到公元294年戴克里先Diocletian皇帝在他的貨幣改革推出一系列新幣為止。

2015年8月3日 星期一

卡拉卡拉的安東尼銀幣,公元215年

卡拉卡拉Caracalla在公元215年鑄造的安東尼銀幣AR antoninianus,正面是他本人的肖像和銜頭ANTONINVS PIVS AVG GERM,'安東尼奴斯.彼爾烏斯.奧古斯督.日耳曼尼庫斯'。
後面是縷著披肩的蘇神Sol,左手拿著象徵權力的球體globe,右手舉起,P M TR P XVIII COS IIII P P意思是'(皇帝/元首是)大祭司,十八次取得護民官的權力,四次出任執政官,國家之父'。
銀幣的直徑為23毫米,重3.126克。

長久以來,羅馬帝國鑄造和流通的銀幣,主要都是第納爾denarius。但在公元215年左右,一款新的銀幣橫空出世。與同期的第納爾比較,這些新幣的成色同樣都是50%,但重量則為第納爾的一點五倍,幣身尺寸也比較大。可惜的是,由於歷史典籍的失載甚至失傳,現代人一直無從得知這些在215年出現的銀幣的確實名稱與幣值。

唯一的線索,就是錢幣正面的頭像所戴著的冠冕。在第納爾幣上的肖像,主要都是戴著桂冠的,也有小部份是無戴上往何頭飾 ,唯獨在這種於215年出現的銀幣上,頭像清一色都是戴著一種叫'太陽冠'radiate的飾物。於是,錢幣學者們就以尼祿Nero年間的杜龐狄烏斯dupondius都是以正面肖像上的太陽冠來表示自己是雙阿斯double as為例,推斷這些自215年出現的銀幣就是雙第納爾。是故現在的錢幣商人與收藏家都以此為習慣。

諸君或問:既然不知道此款銀幣的名字,又何故在開首稱之為安東尼antoninianus呢?其實這是無辦法中的辦法,事物總需有一個名稱以作呼喚,錢幣界就以發明這種錢幣的皇帝的名字來命名之。當年卡拉卡拉的老父,塞提米烏斯.塞維魯斯Septimius Severus為了提攜自己的兒子,就將一代賢君安東尼奴斯.彼爾烏斯Antoninus Pius的名字都加進了他兒子的名字之中,表明他出於名門,那麼當接班人的聲望自然就更高了。錢幣界剛好以卡拉卡拉名字中的'安東尼奴斯'為錢幣命名,創造出antoninianus一名,意為'安東尼(奴斯)的(錢幣)'是也。
存世的卡拉卡拉石像,與錢幣上的肖像毫無二致。
順帶一提,卡拉卡拉本來是一款來自高盧Gaul(今日法國、比利時)地區的斗篷,因為這位皇帝常常都穿著這款斗篷,於是他也被謔稱為卡拉卡拉了。

然而安東尼幣的出現不是一個好兆頭,皆因這種'以一換二'的錢幣不過是羅馬政府為了擺脫財政問題而製造出來的產物。羅馬帝國自停止擴張以後就不能以戰爭或掠奪的增加收入,就連對內貿易也日漸枯竭,同時軍費等大筆開支卻有增無減,加上公元167年爆發的天花或麻疹瘟疫大大削弱整個帝國的人力供應與稅收,真可謂'越窮越見鬼'了。為應付這些局面,帝國政府都只能以減去第納爾的成色與重量為方法,騰出更多資源鑄幣,而非開源節流,是故問題只能越拖越大。

就在安東尼銀幣面世之前的公元212年,卡拉卡拉就推出過安東尼法令Constitutio Antoniniana,把完整的羅馬民藉與公民權力賦與整個帝國之內的男女自由民。假若各位看官都有讀過聖經的<使徒行傳>的話,便知道羅馬公民有什麼好處,而且非常值錢(軍官都得花大錢來買呢!),那麼,卡拉卡拉又何故那麼好心來個大贈送呢?答案就是'權力來自責任'--既然享受了羅馬公民的權力,自然就要繳稅--稅金,即是錢才是卡拉卡拉的真正目的,由此不難估計羅馬帝國政府的財政壓力。還是廣東話說的好,'邊有咁大隻蛤乸隨街跳'?

安東尼與第納爾的成色往後繼續下跌,這是後話。而這枚銀幣與另一枚介紹過的安東尼銅幣的背面都是蘇神,真可謂無獨有偶了。

2015年7月22日 星期三

鑄功奇差的2013年五元硬幣

經常都說,年份為2012及13的新錢幣(相對以往的1998年硬幣而言,算新的了)鑄功不佳。那麼,這批硬幣又差在甚麼地方呢?
2013年五元硬幣早就出現過,但為了方便比較,小弟還是重新做圖。
直接看圖好了。主要就是散發原光的幣身同時佈滿傷痕,猶如起了一層霜或霧一樣,這種未老先衰予人一種奇奇怪怪的感覺,不然就是刻字深淺不平(特別是年份)。
從另一角度拍攝的同一枚五元,看上去好像只是年份迷糊而矣,FIVE DOLLARS等字的'頭輕腳重'好像又消失了。
看倌們可能對這些鑄功不佳的新硬幣見怪不怪。假若剛才那一枚五元已經是標準的話,現在介紹的一枚五元就比所謂的標準更差。首先是年份,僅僅可見2和0兩個數字,之後的13居然只能靠肉眼見而相機未能拍出。然後是FIVE DOLLARS等字,上部猶如湮沒在濃霧而只露出下部,就連香港、HONG KONG和伍圓等字也不及上一枚般清楚,不信的話可自行比較一下。
圓字只看見上首,下身不明。
即使換了角度,這枚五元背面的FIVE DOLLARS字樣也只是清楚一些,伍字依然迷糊而圓字依舊下身不明。
現在背面大5字下的年份的2和0字又清楚些,但1和3照舊消失了--放近眼前才能看見少許痕跡。
這枚五元的確鑄功甚差,但卻反映了一些2013年五元的一個共通點,就是正背兩面鋪滿霧或霜般的傷痕,只有邊緣位置才露出光滑的部份。光說的話大家不易明白,所以還請諸君看看下圖:紅圈之內都是傷痕的集中範圍,而圈外至幣邊的小小位置才有光滑的表面。
有些2013年的香港五元硬幣都有上述所說的現像。
正當小弟以為上述的五元已經有夠差劣的時候,原來低處未算低,一枚堪稱是惡錢的'大餅'落在小弟手中。如圖所示,這枚劣品除了背面那個大5字尚算完整之外,基本上沒有一個字是完好無缺的,不是無頭就是無腳,正面那洋紫荊就如霧里賞花一樣。
當初小弟還以為這硬幣遭人塗上腐蝕性液體去掉圖案和文字,現在看來是另一回事了。
與其說正背兩面都有圍成一圈的傷痕(邊緣處卻非常光滑呢!),不如說那是磨砂還貼切,當中尤以正面明顯。年份就只有開首的2還有一點痕跡之外,其餘的字完全消失。以小弟有限的造幣知識推斷,這應該是模具過度損耗的現像,而不像幣身flan/planchet的問題,假若是幣身的問題的話,又如何解釋正背外緣的光滑部份呢。在此先戴上頭盔聲明,小弟不是專家,各路高手大俠若懂箇中理由的話,煩請不吝賜教小弟,多謝多謝!
改變拍攝角度也未能改善多少,無話可說。
除此之外,小弟還有一點不明白的,就是這枚劣品是怎樣流通出來?雖然說,縱使是英國皇家鑄幣局的出品亦難免錯誤,但他們應該有品質檢查這一回事吧?好了,就當是漏網之魚吧,那麼又該如何解釋,2012與2013年新鑄硬幣的工藝,居然低過1998年老幣的水平呢?是英國人不再'畀面'香港人呢?還是金融管理局'是是但但'就收貨呢?最後根據小弟觀察,在云云2012及2013年的一元,二元和五元新幣之中,2013年五元應是鑄功最劣的一批,不知看倌們認不認同?

坦白說,除了2012與2013年這兩個年份之外,香港偶爾也有一些鑄功差劣的殘幣出現,就像下面的一枚五元。雖然背面的年份完全不見,但從硬幣的表面色澤來推斷,這五元應是1998年或之前的產物。正確與否,我們依然可以斷言,1998年或之前的香港硬幣的鑄功比2012與2013年香港硬幣還要好,並未有因為這枚殘幣而推翻這個結論。總之我就信了。
因為表明沒有特別的傷痕,所以小弟不太覺得這是惡作劇的結果。

2015年7月17日 星期五

1994年十元偽幣二號

又是假的1994年十元'金銀膶',長話短說:

銀色外環:粗糙,色澤如磨砂一樣。

字體(銀色外環處):粗大,但虛浮,不如真品十元上的字體般纖細而有力。

與黃色圓心交接之花紋:呈鋸齒狀,正面造得較仔細,背面卻露出破綻。

邊緣:只有一些輕浮的槽紋,不如稱為平滑邊緣,可說是整枚偽幣最假的地方。
上面的是一枚1996年十元,以作比較。
厚度:稍薄,卻非常接近真幣。
從另一個角度看看邊緣。
黃色圓心:凹凸不平,與銀色外環之間存在較大空隙。
真幣與劣幣的高下立見。
洋紫荊圖案:甚突,但仔細度不足,名符其實的'粗枝大葉'。

字體(黃色圓心背面):粗大,尤其是年份'1994'等字粗得有點唐突。
黃色圓心的凹凸不平在這張圖中表露無遺。
下場:將被送官處置。

請看另外兩枚19941995年的十元假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