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21日 星期三

帕爾米拉帝國的雙頭像銅幣

公元260年代應該是羅馬帝國在所謂'公元三世紀危機'中糟糕的時間。西方出現了高盧(-羅馬)帝國,佔據了高盧Gaul(今法國,比利時地方),不列顛尼亞Britannia(今英國)和伊比利亞Hispania地區(今西班牙半島);連東方也出現了一個帕爾米拉帝國Palmyrene Empire,把敘利亞,巴勒斯坦,阿拉伯和埃及等行省分割出去。
奧登納圖斯與芝諾比亞。
奧登納圖斯Odenathus生於敘利亞沙漠地區,一個叫帕爾米拉Palmyra的綠洲城市中的權貴家庭。與他的祖宗們一樣,他成為敘利亞省的長官和帕爾米拉地方的族長。自從華列維安一世Valerian I被波斯人擄走以後,敘利亞等地的控制權便落入奧登納圖斯的手中:他曾經掃蕩波斯人在敘利亞的勢力,把他們趕出羅馬領土,甚至深入波斯追擊直到西都泰西封Ctesiphon;又圍攻叛將馬維安烏斯Marcianus的兒子奎爾圖斯Quietus並處決之。戰勝波斯人後,奧登納圖斯自封為'王中之王'King of Kings,似乎在以臣服羅馬為前題下來個半獨立,自顧不暇的皇帝伽里勒斯Gallienus因其戰功而容許之。

後來奧登納圖斯和自己的長子在大約267年被自己的姪子或者堂兄弟,麥奧尼烏斯Maeonius暗殺而死,原因眾說紛紜,有說是羅馬皇帝伽里勒斯指使的,有說是奧登納圖斯跟麥奧尼烏斯有恩怨,也有說是奧登納圖斯的妻子希芝諾比亞Zeonbia為了自己的兒子華伯拉圖斯Vabalathus可以繼位而暗殺夫君和長子(奧的長子非由芝諾比亞所出)。總之華伯拉圖斯繼承了其父親的地位。當時華伯拉圖斯還只是一個小孩,所以實際上是由他母親掌權。
芝諾比亞聲稱自己是'埃及妖后'-克里奧佩特拉七世Cleopatra VII的後代。而且她的野心可不小,大約在兒子繼位的兩年後,應該公元269年左右,悍然出兵攻佔埃及,自稱是埃及女王,然後再佔領巴勒斯坦,和敘利亞,直迫小亞細亞,就此羅馬帝國的東壁江山落入芝諾比亞的手中。從地理位置來看,這些地區是當時帝國的貿易路線,那麼芝諾比亞佔領這些地區其實就是保障收入來源。

佔領一系列地方之後(或同時?),帕爾米拉帝國的錢幣也出籠了。這是華伯拉圖斯的安東尼antoninianus銅幣,應該在271至272年間,於敘利亞的安堤阿城Antioch造出。一面有刻華伯拉圖斯的肖像,跟實際只有十歲的小男孩其實不似。VABALATHVS V C R IM D R是華伯拉圖斯的名字和銜號,不過怎樣翻譯成為中文還真有一定難度:
V C: Vir Clarissimus,'最傑出的',元老的一種階級與銜頭;
R: Rex,'國王';
IM: Imperator,'統帥';
D R: Dux Romanorum,'羅馬人的都督/節度使'。根據維基百科的解釋,dux雖然不是一個正規的稱銜,不過也可以指執政官或統帥,更常指行省總督-既可以指行省中的最高文官,或者行省駐軍的指揮官。如果是駐軍指揮官的話,那就很像中國的地方武官'節度使'或'都督'等職銜了。當然,要是各位覺得上面的翻譯得有點誇張的話,還是翻譯為'羅馬人的總督'好了。
這枚安東尼從華伯拉圖斯的一面沒有'奧古斯督'的銜號,而背面出現正統皇帝奧勒良的肖像,加上從奧勒良的稱號高於華伯拉圖斯('凱撒'和'奧古斯督'是羅馬皇帝專有的名號)來看,造出這枚錢幣的時候,帕爾米拉帝國正(嘗試)向奧勒良示好,希望得到承認。
另一面有奧勒良Auralian皇帝的肖像和IMP C AVRELIANVS AVG,'統帥凱撒.奧勒良烏斯.奧古斯督'。底下有一小小的E字為鑄廠記號mint mark,實為希臘文的第五個字母epsilon,表示此幣來自安堤阿鑄廠的第五生產線/作坊。

錢幣自然有正面和背面之分,通常刻上頭像的一面為錢幣正面。但這枚兩面都是頭像的錢幣難道都是正面嗎?須知道當時羅馬人的造幣習慣,是把鑄廠記號刻在背面的六時方位,也就是說,刻有小E字的奧勒良肖像的一面方為幣背。不少華伯拉圖斯錢幣出土時,幣身上的一層洗銀silver-wash(ing)(現代人所不明的羅馬式鍍銀法)已經完全消失,像這枚依然帶有明顯洗銀的安東尼就很少見。看看黃黃的'沙銹',或者沙土,在不少在中東與近東出土的錢幣上都有出現。

另一種自埃及亞力山大港Alexandra鑄造的四德拉克馬AE tetradrachm, 可見有希臘文AVT K AVPHΛIANOC CEB和奧勒良的肖像,L A即(奧勒良在位的)第一年,後有華伯拉圖斯的肖像及IAC OVABAΛΛAΘOC AΘHNO V AVT CPw等字,L Δ指(華伯拉圖斯的)第四年。
(圖片來源:Bargain Bin Ancients)
就在272年春天,華伯拉圖斯在母后芝諾比亞的控制下,自稱奧古斯督為帝,不再需要奧勒良的承認。而帶有奧古斯督稱號的華伯拉圖斯幣,與奧古斯得Augusta(奧古斯督的陰性寫法)的芝諾比亞幣數量甚稀,都是天價的錢幣,非凡人所能接觸也...
極罕的芝諾比亞銅幣,有她的肖像和S ZEONBIA AVG,背面為天后朱諾Juno和IVNO REGINA等字。(圖片來源:CNG coins)

然而奧勒良的軍事領導還是不容小覷的。結束了對日耳曼人的戰爭後,奧勒良便東進反攻帕爾米拉,兵分兩路進攻埃及和敘利亞。芝諾比亞的守軍在敘利亞的安堤阿城外被奧勒良的主力擊破後退守伊美莎Emesa,依然不能擺脫奧勒良的追擊,最後又徹退到帕爾米拉城。抵受不了奧勒良軍隊的圍城,華伯拉圖斯與芝諾比亞在逃往波斯時在幼發拉底河附近被擒。
戰敗被俘的芝諾比亞被鎖上金鎖鏈,帶到羅馬遊行示眾之前,最後一次眺望帕爾米拉城。
可憐的華伯拉圖斯在押往羅馬途中病逝。奧勒良對美貌與智慧並重的芝諾比亞實行寬大政策,送她一套美麗寬敞的別墅,讓她繼續舒適地生活,還有猜測她以後再婚嫁給其他人呢。另一邊箱的奧勒良就準備跟高盧-羅馬帝國的戰鬥。

看來芝諾比亞與後來的泰特里庫斯父子,都真是篡位者傳說中的傳說,試問有多少篡位失敗者的下場不是暴死而是安享晚年呢?

2016年12月7日 星期三

大希律的八普他銅幣

大希律王Herod the Great普他銅幣AE 8 prutot(prutah的眾數寫法)。幣正面有一個三腳架,架上有一個碗狀的東西,lebes,大概是用來向上帝燒香或獻祭的器具,被希臘文HPΩ∆OY BAΣIΛEΩΣ‘希律王(的)環繞著。背無文,只有象徵勝利的兩支棕櫚枝條和象徵統治權力的護盔一個。頭盔頂部有星形裝飾物,下部保護臉頰的部份卻沒有刻在幣上。這銅幣半徑約23毫米,厚度接近2毫米
古猶太人的鑄幣功夫遠遠不及羅馬與希獵,不過這枚8普他幣卻一直是小弟的最愛之一。
希律王在錢幣上刻畫猶太宗教的器物,志在宣傳他親近猶太人,尊重他們的習俗和信仰,卻也卻散發著濃厚的歷史與宗教氣味。這銅幣在什麽時候鑄造呢?請看幣正面的三腳架,左面是LΓ(其實是希臘文的第三個字母,gamma,很像T),右面是TP的混合字體圖案monogram,合起來的意思是:此幣鑄於希律當分封王tetrarchy的第三年,即公元前40年。
大希律的面貌的想像圖。在宗教及歷史記載中希律的形像甚為殘暴。

鑄造錢幣的時候,希律王遠在羅馬,但他的錢幣卻在撒瑪利亞Samaria地區鑄造,所以在這枚銅幣上同時出現希律的王號和他的分封王年份。錢幣背後的歷史是這樣的:當年羅馬在中亞的敵人-中國稱為安息的帕提亞人Parthian侵略敘利亞和猶太地,馬卡比家族的安提哥洛斯Antigonus收買帕提亞人,乘機取代希律而當上猶太地的王。向埃及的托勒密王朝和阿拉伯的納巴坦人求援不果後,希律只得逃往羅馬。羅馬元老院晉封希律為王king,並軍事支援他重奪江山,終於在公元前37年佔領耶路撒冷;安提哥洛斯隨後被羅馬人處決。

希律王在位年間所鑄的最高面值錢幣,正正是這款普他銅幣。從他開始的希律王朝都一直只有鑄造銅幣而沒有銀幣。

2016年11月27日 星期日

鑄幣工匠造反

除了重建帝國與改革錢幣,奧勒良Aurelian皇帝被載於史冊的事蹟還有一件,就是鎮壓鑄幣工匠們的亂事。話說當時羅馬城內有一位名為斐理薛斯姆仕Felicissimus的財務官員涉嫌瀆職,擅自把羅馬鑄廠Rome mint的造幣的成色調得更低,又將錢幣的重量減輕以中飽私囊。後來東窗事發,奧勒良下令問罪,絕望的斐理薛斯姆仕便唆使一同參與此事的造幣工匠起來反抗,佔據鑄廠所在的斯里安山丘Caelian Hill(羅馬七丘之一),奧勒良下令鎮壓。據說這一場亂事為奧勒良的部隊帶來七千人陣亡的代價,不過現代的史學家一直懷疑這個數字是否屬實,而斐理薛斯姆仕則應在平定的過程中被殺,或者在亂事之後被處決。

這件亂事的確實時間應該在奧勒良登位才幾個月,即公元271年年初發生。接下來我們就看看一枚在亂事之前產自羅馬鑄廠的安東尼銅幣AE antoninianus,正面有奧勒良頭戴太陽冠radiate crown的肖像與IMP C L DOM AVRELIANVS AVG等字,'統帥凱撒.魯西烏斯.多米提烏斯.奧勒良烏斯.奧古斯督',背後乃SECVRIT AVG'奧古斯督的安全',象徵安全的擬人女像Securitas以交叉腳的姿態倚在矮柱旁,手上拿著短權杖,肩後的XI是鑄廠的內部記號。
此幣大小只有18毫米,重量不足3克,連部份幣文亦不能完整刻上。同一時間鑄於其他鑄廠的同類錢幣不見得好過這枚錢幣多少。
正面的肖像雕刻得很像前任皇帝克勞狄烏斯.哥特庫斯Claudius Gothicus,而且尺寸亦與之前已經縮水得很的安東尼幣相若,加之正面刻著皇帝的全名,就是錢幣學家推論出它鑄於奧勒良在位初期的線索。

奧勒良因為這場工匠們的亂事關閉了羅馬鑄幣廠一段時間,又將鑄幣的任務分攤給其他行省的鑄廠,使羅馬城鑄廠的重要性大不如前。同時(或稍後??)奧勒良也改良了安東尼銅幣的大小至公元250年的水平,至於帶有XXI或KA成色記號的'奧勒良aurelianianus'幣,則在274年年底推出。

參見:
奧勒良的第納爾銅幣
奧勒良的蘇神安東尼幣

2016年11月11日 星期五

兩枚拜佔庭的福力斯

兩枚已經是拜佔庭帝國的產物,但仍然留存羅馬氣息的福力斯follis銅幣,正面都是莫里斯.台比留Maurice Tiberius的正面肖像,身穿執政官服飾,手上拿著馬帕mappa和鷹飾權杖,配上已經變體或變形corrupted的幣文,大意是'我們的主人莫里斯.台比留,長壽的奧古斯督'。就這樣看上去,身穿執政官consul服飾,手執本身是執政官權力的象徵物的皇帝很像很正常,是不是?但事實上當時的拜佔庭早已不再任命他人成為執政官,而是在皇帝在繼位時被才被任命為此一官職,純粹只是象徵而已,後來更直接省略此一儀式,直接加冕成為皇帝好了。
同樣都是莫里斯.台比留的肖像,但髮型與頭飾卻大不相同。左方那枚皇帝手上拿著很像啞鈴的物體就是馬帕。
除了沿用傳統朝左與四分三面孔之外,拜佔庭又在鑄幣上刻上新式的皇帝肖像,先有身穿戎裝但拿著十字金球和騎士盾牌,然後就是本文所見的身穿執政官服但手持馬帕和鷹飾權杖的款式。雖然是創新,但面孔呆滯(其實是莊嚴)與手工粗糙等情況倒是那個年代(公元六世紀末)的錢幣的特徵,不論大小皆有精美面孔與手工早就已經在幾百年前一去不返了。至於皇帝手上的馬帕,本身是執政官在競技場中主持馬車比賽時下令起步的道具,從最初掉到地上的一塊手帕變成之後握在手中舉起的一糰布塊,亦成為權力的象徵。
圖右那枚的M字下有一小E字,即希臘數字的'5',表明此幣來自鑄廠的第五生產線。
這時期的拜佔庭福力斯的背面都刻上碩大的面值,用的是希臘數字,即是中間那個M字,指的是40,表示此一福力斯可換四十祿姆斯nummus。M字左方的ANNO卻是拉丁文的'年',配以右方的羅馬數字即可知道錢幣鑄皇帝在位的第幾年:III即三,公元585年,XIII則是十三,595年。在同一枚錢幣上出希臘文和拉丁文看來許有些古怪,但也許是當時的轉變或者混合的反映:因為有人批評過拜佔庭人雖然自稱羅馬人,但自己卻不曾到過羅馬,而羅馬也不在拜佔庭的控制之下,可說是與羅馬無關,就連維基百科亦有以下評價:
'查士丁尼安一世開始當政的時候...還是羅馬式的,但當...逝世時它已經非常希臘化了。'

話說回來,可能是鑄廠的官員與工匠也不清楚拉丁文的正確寫法,於是正面圍繞皇帝肖像的刻字才會出現變體或變形的情況吧?儘管如此,以羅馬數字XXXX而非希臘數字M來表示幣值的福力斯在稍後時間出現,但數量不多。

M字下面即錢幣的六時方位是鑄廠記號mint mark,THEUP為狄奧堡Theopolis。這個狄奧堡即是本來在敘利亞的安提阿Antioch城,不過在公元526年五月的一場大地震中被毀,時任皇帝的查士丁尼安一世Justinian I將之重建並命名為狄奧堡,即'神之城',只可惜其規模與繁榮已大不如前。

說了那麼多,總該看看這枚大銅幣的尺寸吧。
綜觀兩枚銅幣的皇帝刻像、特大的幣值標示與紀年等等,清一色都是拜佔庭錢幣的特徵,遺存自羅馬的只有背面底部的鑄廠記號--卻連安提阿都易名了。對喜歡羅馬錢幣的小弟來說,這兩枚拜佔庭錢幣雖然陌生,但殘存的羅馬味道卻別有一番風味:羅馬的逝去畢竟已是事實,殊為可惜,但繼承羅馬的拜佔庭亦能闖出自己的道路。既繼承也創新的變幻感在這兩枚福力斯幣上清晰地記錄下來,正是小弟買來的原因吧,儘管都不是什麼稀有或者貴重的種類。

另一枚拜佔庭的銅幣,請按

2016年10月27日 星期四

1996年十元劣幣一枚

自兩年前的十月流入市面開始,1996年十元硬幣就與諸君朝夕見面,由當初的閃閃原光到今天成為眾多普通硬幣之一,相信各位早已對此失去新鮮感了。就在這兩年之間,大家又有沒有遇過品相奇怪的1996年'金銀膶'呢?

早前小弟就找到面目迷糊的一枚,銀色的外環猶如敷上了精製硬幣獨有的霜面一樣,正背頂部的'香港'和'拾圓'四字半埋在薄雪之中,連那洋紫荊也因此像素甚低,仔細度不如其他1996年十元般高,底下的'KONG'的ONG三個字母還出現鬼影。只有背面相對清楚,不過左面的'TEN'卻不如中右'DOLLARS'的字體那麼粗,而且上左邊緣還一分為三。
劣幣全相,請自行比較。
甚至幣邊的槽紋也不夠同類錢幣般深與多。
圖下是一枚正常的1996年十元,其槽紋較圖上的劣幣還要多而深。
綜觀這些特徵,這'金銀膶'十元理應是假幣一枚。但是小弟依然認定這是一枚制作差劣的真幣,皆因紅銅鎳銀色外環和黃銅圓心緊密接合,而那條扭繩狀花紋亦甚工整,這兩點就已是偽幣所不及的地方了。當然,小弟不是什麼專業人仕,諸君信與不信這是劣幣偽幣則請自行決定了。

參見:
1994年十元偽幣
1994年十元偽幣二號
1994年十元偽幣三幣
1995年十元偽幣
1996年版香港十元硬幣
1996年版香港十元硬幣的流通量
鑄功奇差的2013年五元硬幣

2016年10月15日 星期六

刺殺與自由

先讀一則舊聞:
2千年歷史羅馬帝國銀幣9月拍賣
一枚超過2,000年歷史的羅馬帝國時期銀幣,9月將於美國加州拍賣,料可以超過390萬港元成交有望成為歷來最貴的羅馬帝國銀幣。銀幣是紀念布魯圖斯在公元前42年3月15日行刺凱撒大帝正面鑄上布魯圖斯側面背面則是自由帽兩柄利刃及行刺日期。由於布魯圖斯被打敗後銀幣被收回及銷毀故這枚僅存的銀幣極為珍貴。

(消息來源:東方日報即時新聞,19-7-2011)
這種錢幣一直數量極稀, 據說存世量不足50枚,故此一直是羅馬錢幣中的大珍之一,普通的我們只能收藏圖片或複製品了。
(圖片來源:goldbergcoins)
這則消息所說的銀幣,其實是一枚造於公元前42年的第納爾denarius,跟上圖的款式一樣:正面有布魯圖斯Brutus的頭像和BRVT IMP L PLAET CEST等字,背面有自由帽pileus和兩把刀,下方有字EID MAR。大概是記者們對歷史不認識,或者資料有誤,結果把公元前44年的行刺年份寫成前42年,而且那一年只算是共和晚期,還不是帝國年代。
安東尼Mark Antony在凱撒的喪禮致辭,人們的情緒亦因此洶湧起來。
凱撒的死並不如布魯圖斯等人想像般,可以恢復他們貴人派的勢力和傳統的共和政制,而是馬上進入一連串的內戰之中:安東尼,雷比達Lepidus和屋大維Octavian等人組成同盟向以布魯圖斯為首的兇手們宣戰。當然布魯圖斯等人也不會坐以待斃,集結大軍在馬其頓一處叫腓力比Philippi的地方決一高下。而鑄造這種銀幣的時間,應該是公元前42年夏天至秋天,由布魯圖斯陣營的隨軍鑄廠造出。當時布魯圖斯正在腓力比當地準備與安東尼和屋大維的軍隊作戰,最後在第二次腓力比之戰Second battle of Philippi中兵敗自殺。

錢幣正面的BRVT IMP的意思為‘布魯圖斯統帥’,L PLAET CEST部份則是當時負責鑄幣者的名字。布魯圖斯把自己的樣子放在錢幣上,說來也真是諷刺:早在公元前44年,凱撒大帝早就把自己的肖像,破天荒地刻在錢幣上,而當時的習慣絕不容許把活人的臉孔刻在錢幣上。凱撒此舉被認為跟其他的東方專制君主(例如埃及的托勒密王朝)一樣搞個人獨裁,是為其中一個被謀殺的原因。但自此以後,安東尼和屋大維等人也跟着衝破所謂的禁忌,把自己的肖像刻在錢幣上,甚至連主張共和的布魯圖斯也模仿此舉,不就是跟着人家一起違反共和國的規矩嗎?


背面的EID MAR的意思是‘三月月滿之日’,也就是三月十五日;而兩把匕首是最直接的描述–刺殺的行動,自由帽子則是他們的目標(或者意圖):為了擺脫凱撒對傳統共和制度和其他政治精英的控制。

本來羅馬歷史對錢幣的有關記載已經是鳳毛麟角,但對這款布魯圖斯的幣剛巧有紀錄,古代的史學家戴奧.卡西烏斯Dio Cassius對此寫道:
布魯圖斯在所造錢幣上刻上自己的容貌,帽子和兩把匕首,以此表明他和卡西烏斯解放了祖國。

引文中的卡西烏斯 Cassius其實是布魯圖斯的妹夫,兩人政見相同,在刺殺凱撒一事和對三頭同盟的戰鬥上亦合作無間,在第一次腓力比之役後自殺身亡,布魯圖斯就在第二次 腓力比之役中兵敗自殺。至此共和派徹底失敗,為凱撒復仇的戰爭則以三頭同盟的勝利告終,當然這只是安東尼等人的內鬥的開始。 
相傳布魯圖斯在自殺之前見到凱撒的靈魂。

2016年10月7日 星期五

二十元紙幣帶來的疑惑(二)

自從發現了兩張局部沒有螢光圖案的紙幣之後,小弟一直以為這種奇怪的現像只會出現在個別的匯豐2001及2002年版二十元上面。但出乎意料的是,一張同是匯豐發行的1993年版二十元居然在相同的地方沒有螢光圖案。
紫外光下的1993年匯豐二十元的正右面,只見那一組螢光銀碼,右面的花朵圖案卻沒有透出螢光色澤,垂直號碼底下的繡球圖案似乎帶有一些漸變的綠色,但不是螢光色澤。
與另一張1994年二十元的局部合照,原應透出螢光的部份只有平時所見的金色色澤。
用作比較的1994年版二十元的花朵與繡球圖案皆透出綠綠的螢光顏色(見綠線),但放在上面的那一張照樣全無反應,只有平時所見的金黃和灰銀色澤(見紅線)。
無獨有偶,這張1993年二十元與之前跟諸君討論過的2002年二十元的紙身在紫外光燈下,都呈現出偏藍的現像。小弟曾思疑這兩張紗票會否因接觸過某些化學液體才會失去螢光圖案,但因其餘部位的螢光銀碼與圖案依然存在,故可放棄此一假設。又從其餘的防偽特徵來看,這兩張紙鈔又與其他相同版別的二十元毫無分別,不過是殘舊而矣,亦可放棄了偽鈔的疑點。那麼,問題又來了,究竟是什麼原因使這兩張二十元正面右方的花朵和繡球圖案沒有螢光色澤?為什麼紙身在紫外光燈下變得偏藍,而其他紙幣卻無此一現像呢?還等各路英雄來解答了。

2016年9月30日 星期五

跪下求和的阿維泰斯國王,公元前58年

羅馬人與猶太人遇上的時間,約在公元前一世紀的六十年代。

那時候,前'三鉅頭'之一的龐培Pompey橫掃地中海東岸,先後將本都Pontus和敘利亞Syria併入羅馬版圖,再控制亞美尼亞Armenia,然後以平定兄弟相爭的理由出兵猶太地Judaea。當時統治該地的是馬卡比家族的哈斯蒙祭司王朝Hasmonean Kingdom。隨著王后的逝世,她的大兒子凱卡奴斯二世Hycanus II和小兒子亞維斯圖布魯斯二世Aristobulus II就為了權力而同室操戈起來。凱卡奴斯一度失利,在耶利哥城Jericho一役中因為傭兵投降而戰敗,只好向約旦河東岸的納巴坦Nabataea王阿維泰斯三世Aretas III求助,阿維泰斯立刻率兵五萬圍攻耶路撒冷聖殿The Holy Temple,亞維斯圖布魯斯正躲藏其中。

亞維斯圖布魯斯找來更有份量的外援--羅馬人來幫忙,以鉅款分別收買了龐培及其部下馬庫斯.埃米利烏斯.沙卡奴斯Marcus Aemilius Scaurus。沙卡奴斯以龐培的名義調停了阿維泰斯的進攻,可以說是猶太人的不團結為龐培的順利佔領開路。後來龐培扶植凱卡奴斯,失勢的反而是亞維斯圖布魯斯,抵抗失敗之後被俘擄到羅馬去。他的部下在耶路撒冷負隅頑抗,結果被羅馬軍攻陷,一眾包括龐培在內的羅馬人趁機闖入聖殿的至聖所看個究竟。
有說龐培因聖殿的金璧輝煌而驚呆。
龐培在公元前62年動身返回羅馬,沙卡奴斯則領兵進攻納巴坦。因地形和補給問題,沙卡奴斯便要求凱卡奴斯跟阿維泰斯談判。阿維泰斯不單承認納巴坦為羅馬的屬國,還支付了三百他連得talent白銀的鉅款與沙卡奴斯本人。立功之餘還發了大財,錦上添花的沙卡奴斯就班師回朝了。

四年後的前58年,沙卡奴斯已經貴為羅馬城的市政官了。為了得到更多支持,同時也是職責所在,他大事鋪張地搞了一場競技會,用的自然是公費,由元老院特別為此撥款造幣,幣上的圖案分別由當時的兩位市政官設計。正面的屬於沙卡奴斯,有人單膝跪在駱駝旁邊,雙手拿著橄欖枝作獻上狀,上有M SCAVR AED CVR,下跪者之下有字REX ARETAS等字,而EX和SC'元老院下令'分別在圖案的最左和最右面。AED CVR的全寫為'貴族市政官'aediles curile,M SCAVR乃沙卡奴斯的本名,REX ARETAS即'阿維泰斯王',將這些刻字與圖案合成起來就帶出沙卡奴斯幾年前的事蹟--接受堂堂納巴坦國王阿維泰斯三世的求和。就此看來這個設計與其他共和時代的第納爾銀幣一樣,都是歌功頌德,但與別不同的是沙卡奴斯成為第一個在羅馬錢幣上宣傳自己功蹟的人!以往的鑄幣廠長moneyer/mint master都只能在銀幣上刻上祖宗們的往事,這一年居然由沙卡奴斯衝破慣例,很厲害吧。
因為刻字太多且緊湊,很多同類銀幣都沒有足夠的空間刻上完整的幣文甚至圖案。
背面的圖案由朴比利烏斯.帕拉蒂烏斯.凱柏西烏斯Publius Plautius Hypsaeus設計,騎在四馬戰車quadriga的朱彼得Jupiter神手舉閃電,準備攻擊車前的一隻蝎子,P HYPSAEVS AED CVR CAPTV C HYPSAE COS PREIVER等字緊湊地刻在圖案的四周,旨在宣傳帕拉蒂烏斯的一個祖先曾經在出任執政官期間攻佔意大利一處叫派華琳Privernum的地方的往事。

整枚銀幣的尺寸為18毫米,重3.72克。

沙卡奴斯在接著的幾年在沙丁島Sardinia上出任裁判官praetor一職。任期結束後回羅馬競選執政官,卻因在島上的貪污醜聞而被控。雖競選失敗,但沙卡奴斯因得到著名演說政治家西塞羅Cicero的辯護而脫罪。最終在公元前53至52年間,沙卡奴斯再因貪污罪名被流放外地,從此退出政治舞台,另一邊箱的帕拉蒂烏斯亦在同年被控貪污,真是無獨有偶。

2015年香港二元硬幣

新幣在此!
2015年香港一元五毫在一月底流出市面之後,全新的二元亦在九月底出現,但驚喜欠奉,因為一元和五毫新幣經已率先將變化呈現出來,所以新舊二元有什麼不同亦在預料之中:就是正面洋紫荊的花瓣的線條來得明顯,背面下部的年份的出現變化,和'DOLLARS'中的'L'亦有少許分別;而'S'的變動則所料不及。
年份的數字有什麼不同,在這張圖片亦可清楚看見。
二元局部圖,上為2015而下為2013年。兩個年份的L字的分別,只在於底部那一橫的形狀。早在今年初流出的2015年一元已有這種變化。
就連S字也是2015年的(見圖上)圓潤過2013年的。
2015二元(圖左)正面的洋紫荊經過改良,花瓣上的線條或光暗更加突出分明。
至於鑄功,就小弟找到的兩枚新二元硬幣而言,圖文清晰而傷痕甚少,連霧化也似乎沒有(??),不過小弟對此不寄厚望,反正更差的品相慢慢就會出現,也有可能是香港壓力太大,前景無望,沒有什麼值得高興或欣賞的事物吧。

2016年9月19日 星期一

狄奧多西二世的翠米西斯金幣,公元402至450年

羅馬帝國後期曾經出現過一款名叫翠米西斯tremissis的小金幣,價值為1/3索里特solidus。諸君眼前所見的就是其中之一,正面有皇帝狄奧多西二世Theodosius II的側面肖像,及D N THEODOSIVS P F AVG等刻字,'我們的主人狄奧多西,敬虔而被祝福的奧古斯督'。背面為向右走的勝利女神Victory,手拿花環和十字金球globus cruciger,又有'奧古斯督的勝利'VICTORIA AVGVSTORVM等字,而勝利女神腳下的CONOB既是鑄廠記號mint mark,表示此乃康士坦丁堡Constantinopolis(今土耳奇伊斯坦堡Istanbul)之鑄幣,又是成色記號alloy mark,表明此幣之含金量達到標準。
在索里特金幣上的OB字更是重量指標,即1/72羅馬磅,因翠米西斯重量不如索里特,故可略去此一含意。
幣身上有幾處值得留意的地方,第一就是多出來的幣文,在正面的九至十二時分位與背面的一時方位,為覆打double strike所形成,即工匠再次在幣身上打上圖案,但卻不能完全覆蓋原已刻在幣上的圖案而殘存的'鬼影'。另外就是皇帝肖像額上和勝利女神頭上的疙瘩,看來是古人們以之為飾物的焊接痕跡。

這些在幣身上的疙瘩與疤痕卻未有怎樣破壞這枚小金幣的觀賞價值,起碼狄奧多西二世依然五官端正,勝利女神的輪廓清晰,兩面的幣文未因失去四個字母而難以解讀。最重要的是,小弟是以低價買來這枚金幣,以'執到寶'三字形容亦符合事實。
小小金幣的實際尺寸。
除了索里特和翠米西斯,那個年代的羅馬帝國尚有一款名為斯米西斯semissis的金幣,即半索里特,但不如另外兩款金幣般普及。

參見:
羅馬金幣的隨想:狄奧多西二世
羅馬金幣一枚:狄奧多西二世(2)

2016年9月1日 星期四

再看凱撒的第納爾銀幣

七月底的時候小弟成功追回欠款之餘亦一雪前恥,遂在此一值得慶祝之時'攻頂',買下這枚凱撒'大帝' Julius Caesar的第納爾銀幣AR denarius以一償夙願。事實上,較這枚銀幣還要貴重的種類一直不少,只是小弟的財力有限,暫能以此作為收藏的界限,故稱為攻頂--進攻自己能力之顛的目標是也。
可清楚看見銀幣上的包漿。
正面雖然有些移位off flan,不過凱撒的真人肖像、八芒星和CAESAR IMP'凱撒統帥'等等該有的都能看見。凱撒在錢幣上的肖像常常都被認為是超寫實hyperrealist的,與真人極為相似,至於與存世雕像的不同,應該只在前額的部份:留存下來的雕像都沒有任何頭飾,故而露出光禿的前額;但錢幣上的肖像卻戴著花環,遮蓋了年歲的痕跡,所以看起來就稍有不同了。據羅馬史學家蘇東尼烏斯Suetonius的記載,凱撒其實很在意自己高高的髮線,故而樂於接受元老院讓他常常戴上花環等頭飾的榮耀了。難怪錢幣上的凱撒雕像都是戴著花環。
這個頭像相信是在凱撒生前所雕刻的,諸君可與錢幣上的肖像作比較。
等一下,凱撒戴著的不就是桂冠嗎?為什麼說是花環呢?只要我們對比一下其他共和年代和以後帝國年代的錢幣的肖像,就很容易發現凱撒頭上所戴的冠冕完全異於常見的桂冠。羅馬人在錢幣上的桂冠造型,都只是簡單地以長長如水滴狀的桂葉組成,而凱撒頭上的花環則更為粗闊,線條細密,明顯不是桂冠了。雖然桂冠與花環在西方古代都是榮耀的象徵物,但凱撒的花環尚有一重歷史的意味,就是他本是統帥imperator,而且還被元老院賜與勝利巡遊triumph(又叫凱旋式),並授與凱旋花環一個--就是他頭上所戴著的。於是凱撒便將此一殊榮,連同自己的肖像刻在銀幣上面,告訴羅馬人們自己地位有多特殊。
勝利女神Victory常常只以單手拿著花圈,這次在第納爾幣上卻是雙手拿著花圈的底部,猶如現代人學習駕駛時的'推拉軚'姿勢。
背面有造幣廠長moneyer/mint master的名字P.SEPVLLIVS MACER,普比里烏斯.塞浦利烏斯.美爾莎,是為當年的四位鑄幣官員之一,不過對他的認知卻無幾。除了正面的凱撒肖像與名銜之外,背面亦有不少的版別變化,例如名字'美爾莎'部份的雕刻方向、維納斯Venus女神手持的長杖的底部是星,是盾牌,還是甚麼也沒有,等等。小弟的一枚就是'美爾莎'自下而上,杖下有星的一種,時間為公元前44年的一至二月份。美爾莎的銀幣的存世量甚多,但亦有不少是鑄工不佳者,錢幣學者便估計當時的羅馬鑄廠忙於大量鑄幣來應付凱撒的帕堤亞戰爭。直到公元前36年,原屬凱撒的馬克.安東尼Mark Antony才展開這場拖延了八年的戰事,且一直未能取得勝利,最終作罷。
從凱撒之死開始,羅馬就開始了十四年的混亂期,結束之後羅馬便由共和國變成帝國。
凱撒被行刺居然與他在錢幣上的肖像有關,詳情請看<銀幣上的凱撒肖像>。而美爾莎也應該在公元前44年的四至五月鑄造了首款帶有馬克.安東尼頭像的銀幣:安東尼本人頭罩白布且蓄有鬍鬚,看來是在哀悼凱撒之死。故此亦有人推論,所有正面為罩上白布的凱撒像的第納爾都有可能是在凱撒死後才鑄造的。據估計,多位鑄幣官員都在該年五月起停止造幣,原因不外乎是凱撒死後的政治紛亂狀態,也可能是當年年初的鑄幣太多,但戰事的取消又使錢幣的供應立刻充裕起,無需再造錢了。
正面安東尼像附近的的瓶子與杖都是神官之物,表示安東尼當時亦有出任國家神官的職務。
(圖片來源:coinarchives.com/Gorny & Mosch)
後記:
人生中第一枚評級入盒的錢幣就是這枚凱撒的第納爾銀幣,由NGC公司鑑定。得到它,是為一個夢想的達成。 
用作網上查詢的條碼與號碼被刪去。

2016年8月24日 星期三

皇帝乘船出遊,公元383至388年

每月的八月底,都是感懷夏天快要完結的時候。

今年因此而與各位見面的錢幣,是一種後期羅馬帝國的AE2,背面有幣文GLORIA ROMANORVM'羅馬人的光榮',圖案乃全副戎裝的羅馬皇帝站在船上,意氣風發地舉起右手,身旁還有花環和十字架圖案,勝利女神Victory坐在船尾為之掌舵,底下有鑄廠記號mint mark等字。
背面皇帝兩則的花環與十字架看來就像他的東西,前者是屬世的榮耀,後者是屬靈或來世的保祐,只不過皇帝與帝國未能扭轉頹勢。
感懷夏天的漸去又與這種銅幣何干呢?唔,小弟總是先入為主地認為,在九月一日開學日來到之前,是應該盡情地玩耍,而乘船出遊正是其中一樣活動之一,消暑之餘又可飽覽風景,為暑期留下美好的回憶。諸君請看,皇帝不就在船上玩得多快樂嗎?嘻哈大笑之餘又向岸上的同伴舉手示意哩,就像現代人舉手招呼自己的朋友過來,不亦樂乎。

至於是否只能在夏天出海等等的問題就不用問小弟了,因為這些不過是隨著感懷而來的幻想,既有以前害怕開學但殘餘至今的感覺,又有現實生活中工作勞累而渴望休息的想法,人總是貪玩的嘛。

其實小弟最喜歡的羅馬錢幣設計,其中一款正是這款皇帝乘船出遊的款式。有人猜測船隻本身就象徵了整個帝國,由皇帝領航再加上勝利(女神)的掌舵自然就萬事大吉了,多好的宣傳。但,同樣以皇帝站在勝利女神所掌舵的船上的圖案,不就在公元四世紀的中至晚期的羅馬錢幣上出現過嗎?為什麼只愛本文開首就出現的那一款呢?答案且看下圖:
圖左的一枚在公元348至355年間出現,幣文為FEL TEMP REPARATIO'恢復昔日的快樂';圖右的則是383至388年,皇帝腳邊多了個戰俘,VIRTVS AVGGG即'三位奧古斯督的勇氣'。正因為這兩款圖案的皇帝不夠豪邁,加上錢幣的存世品相等因素,小弟還是更喜歡本文開首所介紹的一款。
小弟擁有兩枚相同的銅幣,無獨有偶都是來自敘利亞Syria的安堤阿Antioch城。正面屬於狄奧多西一世Theodosius I的一枚帶著黃黃的沙銹sand patina,使皇帝本人看來就是在黃昏的時候出遊;屬於華倫丁尼安二世Valentinian II的一枚就呈現啡色的古銅色澤,細節亦明顯,就像是晴朗的下午出航似的。下午和黃昏看來就是乘船遊玩的合適時間。
自十年前小弟得到這枚AE2開始就愛上了這種設計,黑色的幣身配上黃色的沙銹真有異域的情懷。
夕陽無限好,但以此來比喻國勢就不好了,偏偏這時的羅馬帝國處於這樣的狀態。當時的羅馬人已經無力停止蠻族的進犯,只能時戰時和,卻又要浪費氣力應付此起彼落的叛變事件。公元383年八月底,原來的羅馬皇帝嘉堤安Gratian被篡位的馬西姆仕Maximus捉到並殺害,因華倫丁尼安二世太年幼,獨力支撐局面的狄奧多西一世也只能讓馬西姆仕佔領不列顛Brittannia,伊比利亞Hispania至高盧Gaul等西部地區,即今日的英,法,比利時與西班牙等地。388年,貪心不足的馬西姆仕出兵進攻意大利,狄奧多西忍無可忍便來個西部的解放,揮軍擊敗馬西姆仕再處決之。然而此舉卻不能阻止篡位的企圖,因為大將阿博加仕Arbogast在392年初夏謀害華倫丁尼安二世,再將傀儡尤捷尼烏斯Eugenius推上帝位,但兩人的野心都被狄奧多西在394年九月所粉碎。此時的狄奧多西也支撐不了多久,就在395年一月去世,他的兩個兒子,亞卡狄烏斯Arcadius與何諾維烏斯Honorius(又譯霍諾留)成為東部與西部的皇帝,帝國自此分裂,兩人的無能為力讓羅馬在公元五世紀陷入更嚴重的衰落之中。
既然之後的日子也不會好過,那麼皇帝乘船出行的造型就像忙裡偷閒,或者及時行樂,結果小弟就主觀地視之為暑假盡情玩樂的意味,都不過是古人們的宣傳嘛。與其餘同期的銅幣稍有不同的,是正面的皇帝像都戴著纏上珍珠頭飾didam的護盔,而手上都拿著長矛(或箭簇)和盾牌,英姿凛凛的模樣。以事蹟來看,狄奧多西用上如此威武的肖像也許是時實,年紀不大故無建樹的華倫丁尼安二世則純粹是宣傳。

正面的刻文與頭像的大小反映了皇帝們的不同地位。當刻字分成二截刻上的話,便有更多的空間刻上較大的皇帝肖像,就如下圖左面的狄奧多西一世般。假如刻字一氣呵成沒有間斷,皇帝的肖像便因空位不多而雕得小些,如圖右的華倫丁尼安二世。狄奧多西一世的鑄幣清一色都是正面幣文分開二截而肖像較大,華倫丁尼安二世者則有更多是一截過的刻字而肖像較小。
D N THEODOSIVS P F AVG可譯作'我們的主人狄奧多西,敬虔而快樂的奧古斯督'。圖右的完整刻字為D N VALENTINIANVS P F AVG。
兩年前的一篇文章,同樣是感嘆夏天的將要完結,請看<羅馬金幣的隨想:狄奧多西二世>。

2016年8月9日 星期二

債券,金錢與戰爭

在日皇裕仁,即昭和天皇面前步操而過的日軍士兵。
一提到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作為,相信各位的印像也是負面非常。其實回顧歷史,日本自從明治維新開始就走上文明開化的富國強兵之途,更甚先後以軍力擊敗清國與俄國,成為列強之一。但同時這些勝利也為日本的對外擴張政策埋下伏筆,使之日益染指中華以至亞洲地區的事務與利益,亦因此與傳統的英,美勢力結怨,最終落得戰爭與戰敗的下場。

既然選擇了戰爭的一途,日本政府就需要動員大量的人力物力,在在需要錢來解決,亦即是說,戰爭除了犧牲人命和消耗彈藥資源外,還有燒銀紙,即耗費大量錢財的意思了。面對越來越長和越來越廣的多面戰線,日本政府和軍部卻也沒有放棄的念頭,執意繼續戰爭,於是財政部門大藏省只得大賣財技來提供資金。在日本本土,日本銀行就大量發鈔,增加貨幣供應來購買物資;在戰場前線,日軍就使用軍票來搜刮敵國國民的財富,甚至公然掠奪當地的資源,冀能減輕日本國內的經濟負擔。

為籌集戰爭經費,也為了避免因為大量發鈔而造成的通貨膨脹,日本政府就以種種理由鼓勵國民購買戰爭債券,讓增發的貨幣回籠到銀行體系後,將之再次投放在戰爭或其他方面之用,舒緩因此帶來的財務壓力,真可謂一舉兩得,不得不佩服戰時日本政府的理財能力。但說到底,日本政府不還就是以國債為名,打了自己國民的銀包的主意嗎?

這些存世甚多的日本戰爭債券正是本文研究的主角。各位也許對戰爭債券感到陌生,但這些卻是當時戰時經濟的遺物之一,可以告訴我們一些知之甚少的歷史故事,而這些往事的獨特性,一點也不比港人所屬知的日本軍票為低。

昭和十七年即1942年,正值日本展開其大平洋戰爭(又稱大東亞戰爭)初期連戰皆勝的時候。
大藏省曾經委托日本勸業銀行(第一勸業銀行的前身)發行過多種債券,大家眼前所見的‘戰時報國債券’就是其中一款。以花朵和枝葉的外框之內就清楚印上發行機構,即日本勸業銀行的標誌,名稱與總裁印鑑;此外還有獨立編號,所屬回目,組別數目,以及發行日期等資料。
原來報國就是多買債券,讓政府融資多買武器和炸彈來發動‘聖戰’,趕走英美荷等勢力來解放亞洲,實則是用金錢支持國家用武力侵略人家的地盤,再掠奪當地資源。
所以日本皇軍所到之處基本上只有搶掠,謀殺,咒罵和哀嚎,不過下面的一幅日本漫畫卻把日本軍隊包裝為只會帶來勝利,昇平和歡樂的好人。多麼的偉大啊!
‘要不是我們大日本帝國照顧,他們亞洲人早就完了!’應該就是這篇漫畫向日本國民所帶出的主要信息。
這種報國債券其實是其中一種有獎債券lottery bond,欲知詳情請看債券背面的說明條款。首三點是相對重要但較易明白:
至於債券底部的附票,應為抽獎或領取獎金之用。
1.債券的面值與籌集金額(十元債券的發行額為二千萬日元,分二十組;五元債券的總發行額為一千萬日元,分二十組;總共為三千萬日元,共四十組);
2.報國債券沒有利息(‘利子’),取回本金(‘元金’)的日期(昭和二十七年二月,即1952年二月);
3.債券的抽獎日期(昭和十七年起的每年六月抽獎),獎金(‘割增金’!?)數目(十元債券的獎金分為一萬,一百和十日元共三等;五元債券的獎金分為五千,五十與五日元三等)和得獎名額(見表,看來‘箇’字即‘名次’?)

此外,據網友Jun的補充:
-抽簽抽中時所付的獎金(割增金)的全部或者一部分可能會以國債證券支付。
-債券所有者如果在昭和19年1月31日之前向郵局或者日本勸業銀行托管債券直到到期,可以獲得券面金額72%的額外獎金。
-本金及獎金的支付義務限於支付開始月份後滿15年內。 另外,附票為支付獎金時記錄用(也可以看出支付金額分爲'國債證券拂'和'現金拂'),由付款方記錄並剪下歸檔用。  

在此特別多謝Jun的指教,亦希望更多有識之仕能一起解讀相關之條款。

債券的防偽水印在強光之下才清楚透出,為日本勸業銀行之標誌。

除了以花朵和植物枝葉,日本還會以國家軍備作為裝飾圖案印在戰爭債券之上。比如這張昭和十八年(1943年)二月發行的‘戰時貯蓄債券’就印上了國旗,軍旗,坦克,戰鬥機和戰艦等等與戰爭有密切關係的事物。
看看這些刻畫在債券上的戰爭機器,不難發現當時的太平洋戰場兵兇戰危。
對著這些殺人機器,先賢的訓誨就在腦中出現。老子就說過: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兵者不祥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勝而不美,而美之者,是樂殺人。夫樂殺人者,則不可得志於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言以喪禮處之。殺人之眾,以悲哀泣之,戰勝以喪禮處之。’(<老子三十一章>)
 

但是,這個世界不會因為念頌幾句先賢的名句就變得天下太平,超凡入聖的。向來熟悉中華經典的日本卻沒有把老子的金玉良言看在眼內。把坦克,戰鬥機和戰艦等不祥之物印在債券上再大肆開賣,這樣就顯然已非‘有道者’應有的行為了;當時的日本就常稱自己的土地和資源稀少且正大光明地將之作為擴張的原因,亦與先賢的‘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完全相反;然後又以這些不義戰爭中的勝利‘為美之’再大肆宣揚,根本就是‘樂殺人’–樂於殺人,以恫嚇敵人來減少抵抗和建立威信。最終樂殺人者就如老子所說‘不可得志於天下’:被征服地區的居民對日本的統治採取消極的態建,有的還自行採取武力抵抗,連英美等國亦不如日本的盤算般作出妥協,而是與日本抗爭到底。
 

日本先後攻佔香港,菲律賓,馬來亞,印尼和緬甸等地方,再向東出擊佔領各個太平洋島嶼,但東京此時又被美國空襲,於是日本海軍便進攻中途島,希望可以一舉殲滅美國的太平洋艦隊。不料日本海軍在這場戰役中未能達到目的之餘亦損失過多,四艘航空母艦遭擊沉,經驗豐富的飛行員也傷亡慘重,短期之內也無力發起大型攻擊。
有曰‘船堅炮利’。日本海軍曾經是亞洲第一,也曾晉身世界最強之一。不知道各位可否想像,這些債券上所印、由日本政府及國民出錢出力建造的飛機和軍艦在戰時的激烈戰況,造成的生靈塗炭,以及被擊落擊沉之後的死傷枕藉呢?
在中途島戰役之後美軍隨即進攻瓜達康納爾島,以保護美國與澳洲之間的海上航線,戰事即由海上和空中擴展到陸上陣地。自1942年八月登陸以來,美軍每天都與日軍的各個部隊交戰,而日軍亦先後多次派出增援部隊來抵抗美軍的攻擊,於是雙方就在島上叢林展開長達半年的拉鋸戰和消耗戰。最終日軍在多番失利之後在1943年二月撤退,太平洋戰場的形勢也明朗起來:就是美軍的形勢越發有利。

從外型輪廓來看,債券左下的應該是九七式中型坦克。日軍投放大量九七式坦克在中國戰場,是為國軍的可怕對手,不少國軍士兵就命喪於這種戰車的鎗炮和履帶之下。不過到了太平洋戰場,九七式坦克的弱點就表露無遺:裝甲太薄,火炮射程太短,反過來成為美軍的攻擊目標,更枉論要對付在1945年八月進攻中國東北的蘇聯T34型坦克了。
據說只有兩輛在太平洋作戰的九七式戰車可以被安然運返日本。
現在就是看看戰時貯蓄債券本身的時候了。正面中間的日文字句‘金拾五圓 割引賣出價格金拾圓’乃指這張貯蓄債券原售十五日元,但在減價/折扣(‘割引’)之下只售十日元。

這張貯蓄債券和方才那張報國債券一樣都是有獎債券,主要以豐富的獎金作為招徠。不過兩者不同的地方在於,貯蓄債券是以每年兩次抽籤的形式來決定償還券面價值的先後次序,而報國債券則只能在一定的日子才能取回本金。正因如此,貯蓄債券背後的條款就較報國債券詳盡。
各位若懂日文的話不妨細看。
燈光下的防偽水印。

名字雖然很長,不過用途不難理解,就是用以獎賞參與過侵華戰爭的士兵及隨員之用的國庫債券。

在委托日本勸業銀行發債籌集戰爭經費的同時,日本政府也以自己的名義發行債券,包括這張‘支那事變行賞賜金國庫債券’。整張國庫債券的金額比之前介紹過的報國及貯蓄債券為高,達二百日元之多,而且尺寸亦甚大,分為上半部的債券本部和下半部的本金及利息領取票證。現在先跟各位看看上半部份。
在債券部份的正面分別印有建築圖案及古代人物肖像。中間的是發行條款,可知這張賜金國庫債券乃是獎賞給一位名叫武藤孝一的日本人,二百日元的本金在昭和三十五年(1960年)四月始可取回;利息方面,年利率為三分六厘五毛(即3.65%),可於昭和十六年(1941年)起的每年四月一日在日本銀行或其代理,又或者郵政局中憑票收取。領取本金的做法與地點與領取利息完全一樣。 
背面倒是非常簡單,只有200 YEN的字樣及幾何條紋。
本金及利息領取票證部份的正面近照。中間上方乃二百日元本金的領收證,其餘比較細小的才是‘利札’,利息領取票證是也。每張小票都印上債券的總號碼、七元三十錢的年息金額和各自的使用日期。
注意右面的紅框內的紅色阿拉伯數字乃是昭和天皇(日皇裕仁)的在位時間,即是小票的使用年份。就如這張指定在昭和二十九年使用的利息小票就右面的紅色小框中印上29,如此類推。 
小票的順序號碼(不是債券的總號碼),就印在背面。由這些順序號碼來看,編號1至5,即是昭和十六至二十年(1941至1945年)的利息小票並不連著,該是這份債券的原來持有人,武藤孝一按年剪下換取息金了。
至於武藤本人為什麼不把餘下的利息跟本金取回,則先行賣過關子,容後解釋。
背面的全相是這樣的。
賞賜金國庫債券的防偽水印乃波浪紋及‘大藏省’等字樣,與之前的兩張債券不同。
生於日本殖民時代的老先生莊春慶乃台灣人,年青的時候曾應日本政府的徵召,以隨員的身份到廣東地區擔任翻譯與農業指導員等職務,在1942年返回台灣後獲日本當局頒發一枚獎章和一張藍色的賜金國庫債券,算是這種債券作為獎勵或發薪之用的一個實際例子。

另一邊箱,跟日本干戈相見的美國也有售賣債券來籌集戰爭經費。不過接下面來我們不是要看美國的債券如何,乃是看看一張美國政府在戰爭後期呼籲國民購買戰爭債券的廣告。
這張廣告原本刊登在1945年某本雜誌的內頁。
其特別之處,就是諸位所見刊於廣告上半部的一張日本戰爭債券,全稱‘支那事變國庫債券’,面值二十五日元,跟剛才那一張行賞賜金國庫債券甚為相似,右面的古代人物肖像下的‘三分半利’指的是這張債券的年利率為三分五厘(見中間的第二條債券條款)。債券下部是領取利息的小票,印有相同的債券號碼和不同的使用(領取利息)日期。
廣告中的日本債券的近照。
再看看債券左上角的‘紀元二千六百年紀念’字樣小印:日本沿用的的紀年始於第一代神武天皇元年,即公元前660年的時間,紀元二千六百年即昭和十五年,公元1940年;右上角的‘郵便局賣出’小印表明這張國庫債券乃經日本的郵局賣出。
真不知道是日本的郵局太方便,還是戰爭的壓力太大了。
支那事變國庫債券的圖案之下,是一段鼓勵美國國民踴躍支持第七回售賣戰爭債券的文字。雖然小弟文筆有限,但還是獻醜為大家翻譯成為中文,以下為翻譯全文:
 您見過日本人的戰爭債券嗎?
這張債券原屬於一名已經仙遊的日本士兵,其價值只有廿五日元,或者美金六元四角。
但在日本本土,日本國民購進類似的戰爭債券,卻是數以百萬計的。
這些日本仔的其中一個,其實跟您很相似–而且跟您那瘋狂的敵人也很相似:憎恨您和您所支持的。
還好他不能用刺刀對付您或者捉著您。所以您個人層面上的作戰其實非常簡單,就是捐血,節省紙張和購買債券:用您的意志抵抗他的意志,用您的美金對付他的日元。
誠然您比日本人更富裕,但是日本人只需比您少很多的物資就可以活下去:一日只吃幾安士的米飯,平常也只穿木屐和補丁的破衣服;除了堅毅、勇敢、多年皆以思想控制自己之外,那些日本人還跟戰場上那些需以手榴彈和火焰噴射器來對付的日本兵一樣頑強和決絕。
試問您可以像那些日本仔一樣克己忘我嗎?所以這一次–第七回發行的戰爭債券–就非常重要了!
是時候為了那些因為國家而捨棄一切的孩子們作出奉獻了!趕快買戰爭債券吧,要買更多的債券!買的越多,所拯救的生命就越多。
遲些當您取回本金時還可以賺到可觀的利息,更加可以教訓那些日本仔啊!

雖然說,發售戰爭債券是美國政府的主意,但是為戰爭債券宣傳的,卻可以是私營企業。只要我們看看整張廣告底下右方,就可發現全國乳類製品公司National Dairy Products Corporation的名字,即是今天的全球企業卡夫食品集團Kraft Foods Group。諸君其實可以在小框的最左面發現1940年代的卡夫公司商標。

所謂知己知彼。美軍深知日本縱然在太平洋戰爭中敗局已定,但在日本本土仍然有一定的戰鬥力量及意慾,不甘就此放棄。從1945年春夏開始,美軍在空襲日本本土之餘,也開始投下海量的勸降單張。只是日本人對這些單張的的興趣不大,更不用說消磨他們的意志和勸服投降了。

既然是傳單,就應該引起人們注意和閱讀內容才算成功。於是,美軍先從外表入手,把空投單張的一面改成當時日本依然流通的1930年版十元日銀券的正面設計,就連大小尺寸也分毫不差,目的是誘使日人以為是真錢而將之檢起。而單張的另一面就印上旨在挑起日本人對政府不滿和對戰爭前景不安的內容,簡短易明。印好後再用原來的空投方式於日本上空散發這些單張。

這就是十日元傳單的存世品。
與真正的1930年版十日元紙幣相比,由美軍仿印的十日元傳單的圖案線條非常粗糙,紙張色澤亦明顯偏黃,異於十元日銀券所呈現的墨綠色澤。另外一個傳單與真品之間的明顯分別,就是左中位置的‘日本銀行’字樣之下的總裁印鑑的顏色:傳單上的與背景顏色無異,但真品十元券上的則呈紅色。
真品1930年日銀券十元正面。
根據紀錄,十日元傳單的背面共有四款不同的內容,而每款內容都有各自的檔案號碼,包括編號2009的<五千元>,2016的<職工!>,2017的<日本人諸君!>和2034的無標題短文,內容目的一樣都是挑起日人對政府,軍方與戰爭的疑心。另外一個相同的地方, 就是任何十日元傳單的正面紙幣部份的字軌皆為1124,號碼則為450941,絕無其他號數出現。以下就是檔案號碼2017,日文題目為<日本人諸君!>的中文翻譯,留意當中挑起日本人對戰爭前景不安的意味:
各位日本人!
把錢存入銀行,或者用來購買債券,又有什麼用呢?還是用來買些現在或者將來要用的東西吧。現在的物資供應已經很少了。
因為空襲,很多商店不是關門就只能短暫營業,所以還是買些食物,衣服和必需品來應付這些艱苦的日子吧。金錢既解決不了你的饑餓,,也不可當衣服穿,就連債券也不能使孩子停下不哭啊。聰明的人就趕快將錢用掉,而不是儲蓄起來。現在不是講錢,而是講求物資的時候了。


當時美國政府的戰爭宣傳機器,美國戰爭資訊辦公室The United States Office of War Information (OWI)的內容說明書是這樣介紹編號2017的十日元傳單的背面內容:
‘在有限的物資供應之中挑起對日用品的需求,以此擾亂日本民間的經濟力量。日本人對戰爭債券的疑問一向存在。
利用這個事實來鼓勵日本人購買物資,從而促成民間經濟力量的混亂。’


正是美國政府所披露的資料告訴我們一個事實,就是日本人在購買國債、資助自己的國家發動戰爭之餘,原來也會暗地懷疑本國政府–也許他們也會懷疑戰爭與人道良心等問題,但卻不如日本會否勝利,政府能否支付國債的本金利息等等問題來得實際。事實上,反戰的日本人只屬少數且早被清算,極大多數日本人依然相信日本政府的擴張主義,當中年青的就應召參軍,留在本土的就享受擴張所帶來的好處,或者把自己的利益捐輸給國家發動戰爭,舉國都在參戰。

各位若對其他十日元單張的內容有興趣的話,不妨按此觀看。

那麼,這些十日元勸降單張的成效又如何呢?據一些在戰後被免職的日本官員憶述,不少日本人就是被印著的紙幣樣式吸引而拾起這些傳單的。他們承認,日本國民正是因為十日元單張而掀起了對戰爭與時局的討論之餘,也擔心美軍會印刷更多日本紙幣來擾亂日本的金融秩序。此外亦有日人將之當作真正的紙幣來使用,甚至因此被拘捕的事例出現。

後來的事,相信不用小弟多說,太家也知道了。
戰後的日本隨即出現嚴重的通貨膨脹,而且和戰爭債券有一定的關係。當中一個解釋,就是說日本政府繼續用增發鈔票的方式來應對戰後的惡劣環境,但與戰時不一樣的是,種種強迫儲蓄計劃已經取消,為戰爭集資的債券亦停止發行,於是這些增發的貨幣就大量湧進市面,是為通貨膨脹的來源。此外還有戰後的日本稅收少於之前的國債發行數目而造成通貨膨脹的解釋。但不論如何,通貨膨脹意味著貨幣的購買能力降低卻是不爭的事實,所以當日本國民在戰後一段時間取回債券的本金和利息的時候,就會發現自己多年的心血原來只是那可憐之極的一點點小錢而矣, 對日常生活可說無甚幫助。難怪日本人稱這些存世的戰爭債券只有收藏的價值,有的甚至直接稱為‘廢紙’算了。

在政治上,日本在投降之後隨即被駐日盟軍司令部所接管。就在1945年十一月底,駐日盟軍司令部宣佈廢止賜金國庫債券,日本國會也在次年通過此一法案,於是這些賜金國庫債券就成為廢紙一張,這就解釋了武藤孝一自昭和二十一年(1946年)開始沒有憑票領取利息的原因。不知道武藤本人保存了多久,最終這一紙空文就落入古董市場。之前在本文出現過的莊春慶老先生就一直保留著自己的一張債券,一直等待日本政府贖回債券的一日。莊老先生並不認同蔣介石在戰後的‘以德報怨論’,但說實話,盟軍廢止賜金國庫債券的舉動其實也是日本拒絕贖回債券的一個原因吧,雖然日本大藏省在回信之中沒有如實告之。

莊老先生的個案其實也揭露了戰後日本在對國外債券的賠償問題。原來,日本為了大東亞戰爭,曾經在朝鮮,台灣,滿洲國以至大陸的一些城市(強迫!?)銷售過戰爭國債,不過在戰敗投降之後日本人只是一走了之,連贖回債券的事宜也沒有通知當地的人,以至損失的事就層出不窮。其中韓國就追討賠償, 成功使日本以二,三千倍價錢來贖回當年的國債。至於台灣,日本曾經在1994年宣佈以一百二十倍的價錢作為債券的賠償,但台灣人以價格太低為由拒絕接受,結果雙方不歡而散。大陸方面,就似乎沒有聽過中共政府為自己的人民向日本追討損失的任何消息,頂多只有個別人士或機構向日本方面稍作查詢,並以此作為仇日的炒作而矣,除此之外不了了之。

這些戰爭的產物就在日本,台灣,大陸等地的舊貨市場上大量出現,算是對那個年代的一點點追憶,卻也未能喚醒人們對這些歷史的關注,不知道是人們不願糾纏於往事之上,還是歷史不太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