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21日 星期四

希律亞基老的故事與錢幣

希律亞基老Herod Archelaus生於公元前23 年,曾經在羅馬與安提帕斯和腓力接受教育。當其父親大希律王Herod the Great在公元前4年去世前,曾經將一象徵羅馬的金鷹掛在耶路撒冷聖殿的入口處,不料有看不過眼的法利賽人師生將之摘下,以斧頭劈碎,希律隨即下令將一干人等活活燒死。後來他死了,猶太人立刻騷動起來,要求亞基老為那四十個法利賽師生平反,為此亞基老在逾越節 Passover期間在聖殿外處決三千個猶太人,其殘暴本性無異於父親。然後他就前往羅馬,接受奧古斯督的冊封。前面亞基老才離開了,後面的猶太人就立刻爆發另一場反對羅馬統治的騷亂(所謂的奮銳黨Zealot就在這次或者之後出現),始終要敘利亞省的巡撫出兵平定騷亂,二千人被處死。
在羅馬期間,儘管同母兄弟安提帕斯Herod Antipas因為亞基老的殘暴而排斥他,但奧古斯督依然同意大希律的遺願,讓他的三個兒子共同管治,猶太,以東和撒瑪利亞由希律亞基老管治,加利利Galilee和皮維亞Peraea地區乃屬於希律安提帕斯,巴坦利Batanea地區(今天敘利亞一帶)則歸另一異母兄弟希律腓力Herod Philip,可見亞基老的領土範圍最廣而腓力最小。他們三人得到的封號不如大希律的'王King/Basileus'那樣高,其中安提帕斯和腓力只是分封王Tetraech,只有亞基老一人是較高的國主Ethnarch--只要管治妥當的話,奧古斯督同意加封他為王。
天使在夢中告訴耶穌在世的生父約瑟,可以從埃及返回了。但當約瑟知道亞基老統治猶太地區後便惶恐不安。天使再在夢中指示約瑟前往加利利的拿撒勒Nazareth居住,以後耶穌基督就被稱為拿撒勒人耶穌。
從羅馬回來後,亞基老又因為金錢利益,把原來的大祭司換掉。就在公元6年,亞基老迎娶了他兄弟的妻子回來,然而這女子的第二任丈夫依然生存,顯然違反了猶太人的法律,再者他的殘暴統治招來猶太人到羅馬皇帝那裡告狀。亞基老當了近十年國主後不單沒有當王,更被奧古斯督流放到高盧Gaul地區,最終在公元18年前後在維尼城Vienne死去,終年41 歲。從亞基老被流放開始,他原來的領土就合併成為羅馬的一個省份,由騎士出任的羅馬巡撫(或譯總督)管治,隸屬於鄰省敘利亞Syria的總督(?)。
耶穌基督常常以猶太人們熟識的事物來佈道,當中'十錠銀子的比喻'就是希律亞基老被耶穌'抽水'的事例:
 有一個貴冑往遠方去,要得國回來,
便叫了他的十個僕人來,交給他們十錠(錠:原文作彌拿
,一彌拿約銀十兩)銀子,說:你們去做生意,直等我回來。
他本國的人卻恨他,打發使者隨後去,說:我們不願意這個人作我們的王。
他既得國回來,就吩咐叫那領銀子的僕人來,要知道他們做生意賺了多少。
頭一個上來,說:主啊,你的一錠銀子已經賺了十錠。
主人說:好!良善的僕人,你既在最小的事上有忠心,可以有權柄管十座城。
第二個來,說:主啊!你的一錠銀子,已經賺了五錠。
主人說:你也可以管五座城。
又有一個來說:主啊,看哪,你的一錠銀子在這裡,我把他包在手巾裡存著。
我原是怕你,因為你是嚴厲的人;沒有放下的,還要去拿;沒有種下的,還要去收。
主人對他說:你這惡僕,我要憑你的口定你的罪。你既知道我是嚴厲的人,沒有放下的,還要去拿,沒有種下的,還要去收,
為什麼不把我的銀子交給銀行,等我來的時候,連本帶利都可以要回來呢?
就對旁邊站著的人說:奪過他這一錠來,給那有十錠的。
他們說:主啊,他已經有十錠了。
主人說:我告訴你們,凡有的,還要加給他;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
至於我那些仇敵,不要我作他們王的,把他們拉來,在我面前殺了吧!

(<路加福音>19章12至27節)

在這個比喻中,錠原文作彌拿minas,是古代近東的人們所使用的重量單位,而非實在的某種錢幣,根據以上經文的提示可知一錠約值一百個第納爾銀幣,可謂一大筆錢。

亞基老的普他銅幣 AE prutah,正面有一串葡萄和希臘文HPWΔOY'希律(的)',背面有一頂護盔,下有麥丘里之杖caduceus和EΘNAPXO'國主(的)'等字。
葡萄既象徵土地肥沃而護盔是權力的標誌。
另一枚普他的正面有戰船的船首和HPW等字,背後有一花環而內有EΘN等字。
戰船船首亦為權力的象徵,花環則為榮耀。

2017年11月16日 星期四

星之子西門的起義

羅馬軍隊焚燒聖殿與耶路撒冷的繪畫。
猶太人曾經三次挑戰過古代的世界強國–羅馬。第一次就是大起義The Great Revolt/First Jewish Revolt,結果就是耶路撒冷和聖殿被搗毀。第二次就在圖拉真Trajan末年的基度士戰爭Kitos War(意即流放者之戰)。公元115年,圖拉真佔領帕提亞Parthia(即安息)在美索波大米亞Mesopotamia的土地,準備建立新行省的時候,一個叫路古亞斯Lukuas的猶太人自稱為王,召集其他在昔蘭尼(古利奈)Cyrenaica旅居的同族們參與其起義,大肆破壞異教(指基督教/猶太教以外的宗教)的廟堂,大量屠殺信奉的希臘人與羅馬人;在塞浦路斯(居比路)Cyprus的猶太人應該也同時響應。其中一些生環者逃難到埃及的亞力山大城裡,在該處屠殺居住的猶太人作為報復。路古亞斯就在116年來到,另外一場殺,燒,搶等指定復仇動作自然少不了。

收到報告後圖拉真立刻派軍鎮壓之,結果就是猶太人的死亡數字大幅上升。但這還不是一個盡頭,因為圖拉真在鎮壓一次發生在美索波大米亞的反羅馬動亂(跟猶太人有關?)後,為防在這些地方生活的猶太人會再次生亂,便下令屠殺在敘利亞,塞浦路斯和美索波大米亞地方的猶太人,然後對逃回猶太地方的起義者如路古亞斯等人趕盡殺絕。這場亂事最終在118年前後,哈德良Hadrian皇帝在位初期被平定。
存世的哈德良皇帝石像。
哈德良熱愛希臘文化,但也尊重猶太人固有的文化。為了討好猶太人,哈德良在位早期的一段時間曾經答應他們重建聖殿的要求,後來卻急轉直下,開始厭惡猶太人,重建聖殿的事就自然不用再想了。在一些猶太教的拉比Rabbi(長老,智者或教師)文獻中可知,大受打擊的猶太人企圖發動另外一場暴動發洩不滿,經一些拉比的勸說下方才作罷。然而和平只是表面的,自此猶太人暗地裡鍛製武器,深掘山洞和地道,為以後跟羅馬人的戰鬥作準備。

其實說到底,後來發生的戰亂都是從聖殿的重建問題而來。公元130年,喜歡到處遊歷的哈德良皇帝來到耶路撒冷。看到這一片荒蕪的廢墟,哈德良的腦海中就閃過了一個念頭,就是將之重建成羅馬式的新城市,取名為埃利亞.卡比托尼拿Aelia Capitolina,又在聖殿的遺址上築起一座朱彼得Jupiter神廟。然後哈德良就離開猶太省,經阿拉比亞Arabia到埃及去。這些舉動在猶太人的眼中根本就是極大侮辱,跟火上澆油沒分別,只不過哈德良沒有就此停止,他在132年(?)禁止猶太人守安息日和行割禮的習俗,進一步踐踏猶太人的文化。
也應該在132年的春天,埃利亞.卡比托尼拿城的建築工程展開,推倒所羅門王的陵墓,剛巧哈德良皇帝離開敘利亞而去。這一次猶太人們就不像以往一樣繼續忍耐下去,對羅馬的仇恨如缺堤般立刻爆發出來。不過,這一場起義的準備,過程和確實時間,礙於沒有確實的歷史記錄而顯得空白一片,唯一知道的就是一個名為西門S(h)imon的人領導著這場對抗羅馬統治的戰爭。那時候治理猶太行省的總督是堤尼烏斯.胡夫斯Tinnius Rufus,拉比文獻中記錄了他濫權和玩女人的事。現在整個行省都團結起來一起反抗,胡夫斯也束手無策,甚至帶著援兵趕來的敘利亞總督普比利烏斯.馬所奴斯Publius Marcellus也敵不過西門的起義軍,只好再向羅馬請求增援。

除了知道西門是一個猶太人外,其年齡,身世和言行等資料卻是一無所知,只有零星的事蹟流傳下來,例如他選拔士兵的方法,就是用刀切下一隻手指,來測試入伍者的耐力和膽量,據云有二十萬人通過。拉比們覺得這種自殘的方式既殘忍又沒意義,就建議西門以測試力氣的方法選拔士兵:騎在馬上用手拔掉整株香柏樹,又有二十萬人成功通過。

舊約聖經中有書卷<民數記>,當中第24章17節就是‘…有星要出於雅各,有杖要興於以色列…’。這一句其實是猶太教和基督教所相信的彌賽亞Messiah(受膏者,君王之意)的降臨預言。在猶太人開始他們反羅馬戰爭的初期(?),有一位名叫亞基華的拉比Rabbi Akiva認定這個預言實現了,上帝派來拯救希伯萊民族的救星已經來臨:那就是西門!於是西門的名字就改為巴可巴之子西門Simon Bar Kokhba,意譯出來就是星之子西門,而西門本人也以納西Nasi的身份統治這片從羅馬帝國獨立出來的應許之地。所謂納西其實是指王子,首領等意思,跟彌賽亞一詞甚有關聯。
以亞基華拉比的容貌為封面的書籍。
但不是每一個猶太人都相信西門的彌賽亞身份。當中就有一些拉比對亞基華說過‘怕且當你的臉長滿了草,彌賽亞還沒有來呢’,又如信奉基督教的猶太人認為拿撒勒人耶穌才是救主彌賽亞,早就來過人間完成救恩了。一些基督教父的文獻記錄了西門以重刑迫害基督徒們不再相信耶穌基督,改為相信他的事。

西門也知道羅馬人會反攻回來, 除了加緊練兵外,也向耶和華上帝禱告‘不用幫助也不要難阻他們’,只讓他領導就行了。果然哈德良為了對付猶太人的獨立運動,就派遣了不列顛尼亞Britannia總督朱利烏斯.塞維魯斯Julius Severus為猶太省總督,領兵鎮壓之,並輔以日爾曼尼亞Germania總督等人。雖然羅馬軍團精於正面戰鬥,卻似乎對付不了西門的遊擊戰術,於是塞維魯斯把羅馬士兵們編成較小的戰鬥單位,以堅壁清野的戰術,由北到南掃蕩猶太人。躲在山洞和地道的猶太人們漸漸為饑渴所困,死傷甚多,慢慢地讓羅馬人收復失地。
其中一處讓猶太人在作戰時藏身的洞穴。
1960年發現的西門信件。
本來威風八面的星之子西門因戰事失利而失人心,從此就得了一個新的稱號,謊言之子西門Simon Bar Koziba。最後西門與一干人等逃到離開耶路撒冷不遠的要塞比他Bethra,跟羅馬軍團作殊死抵抗。傳言那裡有一個叫以利亞撒的拉比Rabbi Elazar,每天都向上帝禱告,使羅馬軍團久攻不下,後來西門卻以為以利亞撒是羅馬人的間諜,一腳把他踢死,因而士氣低落。終於在135年11至12月,比他城被攻破,起義者們全數戰死,當中最為特別的是在城牆上被發現的西門的屍首:被一條大蛇纏著。哈德良皇帝看過其首級後,說‘如果不是他的上帝除掉他,那麽誰可以呢?’言下之意是說西門的死是為上帝的意思。一些晚出的資料說西門的兒子與孫兒轉住加利利地方繼續戰鬥,後來就失敗了。

在這一次猶太人起義中的鑄幣,不論是銀幣還是銅幣,其實都是在猶太地流通的羅馬幣和敘利亞等地方的省幣。起義者們先行搜集錢幣,稍作加熱(或一些簡單工序)去掉原來的圖案後,才把自行設計的圖案以捶打的方法刻上,是故在一些西門的錢幣上還可以發現原來的幣文和圖案。

談到西門的錢幣就一定要介紹以下這款名為薛拿的大銀幣AR Sela,因其正面刻著的正是頂部有星的聖殿正觀(約櫃在內?),和希伯萊文'西門'。眾所周知,聖殿早於公元70年被毀,西門將之刻在錢幣上面,無非就是掀起猶太人因失去聖殿而對羅馬的仇恨之餘,也宣傳自己就是星之子,鼓動人們以宗教的熱情來支持他。雖然西門的起義最後還是失敗了,但聖殿的大概模樣居然就在無心插柳的情況下留存後世。背面有棗椰樹枝和香櫞(住棚節的四樣植物?),刻字乃希伯萊文'給耶路撒冷的自由'。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這種由西門鑄造的銅幣沒有日期,通常都被認為是在起義的第三年,公元135年間鑄造,重8.7克。正為一株象徵著七叉燈檯menorah的棕櫚樹(因為樹的枝子為七),和西門的古希伯萊文名字Shimon,背為葡萄葉和希伯萊文'給耶路撒冷的自由'。其實現代的學者們都不清楚在西門起義期間所造的銅幣的名稱,但從出土發現來看,西門起義的三年間先後鑄造過幾款大小圖案不同的銅幣。現在圖示的銅幣屬於中等尺寸,故名middle bronze。
由西門鑄造的錢幣並沒有在耶路撒冷出土過,在其他鄉郊地方倒發現不少,據此推測,西門在起義期間則可能沒有佔領耶路撒冷。此外,猶太人於古代的最後一次造幣,也就是西門在反抗羅馬統治期間的鑄幣。經過這一次起義後,猶太人自行發行的錢幣要到1948年以色列(重新)立國後才出現。

羅馬歷史學家卡西烏斯.戴奧Cassius Dio記下了猶太人在起義期間的死亡人數近六十萬,差不多一千條村莊被拆毀。但羅馬人的代價也不少,估計最高多達六個軍團的兵力被投放在這些戰爭之中,其中第二十二‘戴奧他維亞拿’Legio XXII Deiotariana軍團也可能在西門的起義中遭消滅。據云其中一封由哈德良給元老院的信,就省略了‘我和士兵們也很平安’的套語,不難推論羅馬軍團中也有不少死傷者。
哈德良的第納爾denarius銀幣,正面有其肖像和HADRIANVS AVG COS III PP,哈德良.奧古斯督第三次出任執政官,是國家之父,背面有勝利女神Victory或復仇女神Nemesis之像,VICTORIA AVG可譯作'奧古斯督的勝利'。從錢幣正面的刻字來看,可知此幣的在公元134至138年間鑄造。雖然幣上的圖案並沒有明言是紀念平定西門之亂,但從時間上–135年前後,和歷史事件上–當時的羅馬帝國並沒有跟其他國家或民族交戰,而這一場戰事正正是哈德良末年的重要大事–來推斷,這銀幣還是有可能跟西門之亂有關。請問諸君相信否?

等待著戰敗的猶太人就是悲慘的命運。大量猶太人降為奴隸,被賣到羅馬帝國的不同角落,只要一匹馬的價錢就買到一個猶太戰俘,是為歷史上猶太人所遭遇到的其中一次大流散diaspora。除了繼續嚴厲地禁止猶太人守安息日和行割禮外,也禁止他們製作猶太日曆和教導妥拉法典Torah(舊約聖經中首五卷書,皆為上帝默示先知摩西寫成的,又叫摩西五經)。作為報復的舉動還有用妥拉書卷捆著拉比和學生們,將之推進火中活活燒死。雖得以活到戰後,拉比亞基華卻因為無視禁止教導妥拉的命令,被捕後受虐而死。

沒有了猶太人的阻止,哈德良終於可以在耶路撒冷的廢墟上建立其獻給異教朱彼得神Jupiter的羅馬式城市,埃利亞.卡比圖尼亞,並禁止所有猶太人進出,也不讓他們從遠處眺望故城;又在原來聖殿的遺址上建立一座朱彼得神廟。不只如此,為了侮辱猶太人,抹殺他們對故地的情懷記憶,哈德良又把原來的猶太行省Judaea改稱為敘利亞–巴勒斯坦Syria-Palaestina/Palestine。巴勒斯坦其實是指非利士Philistia民族,在舊約聖經的時代常常跟猶太人打仗。在羅馬人眼中,兩者為好戰的民族,因而得名。
公元六世紀的耶路撒冷的馬賽克地圖,中間清楚顯示南北柱廊大街cardus,符合羅馬城市或殖民地的規劃。
一部份殘存在耶路撒冷舊城區的柱廊。
埃利亞.卡比圖尼亞果然成為一處殖民地,用以安置退伍的士兵,自行鑄造錢幣。這枚銅幣在安東尼奴斯.派爾烏斯Antoninus Pius年間(138至161年在位)的就是其中之一,幣背面就清楚刻著鑄造的殖民地名稱CO.AE.CA.,殖民地埃利亞.卡比圖尼亞,和代表城市與運氣的希臘女神泰慈Tyche。正面圍繞著肖像的刻字看來是IMP ANTONINVS AVG P PP,統帥安東尼斯.奧古斯督.派爾斯,(或譯為敬虔的)國家之父。
繼承哈德良的安東尼斯.派爾斯取消了大部份壓迫猶太人的政策。但西門起義一事對猶太人的宗教影響還在,比如他們的宗教中心由猶太地區的耶路撒冷移到帕提亞Parthia和薩桑波斯Sassanid統治下的巴比倫地區;又比如基督教徒們拒絕參與西門的起義,使猶太教和基督教之間的鴻溝擴大。也因為西門的失敗,拉比們也反思彌賽亞的預言。站在猶太人的觀點來看,這是一場英勇光榮的反羅馬獨立戰爭,但從基督教的觀點來看,西門只是一個假基督,不管其目的有多偉大,始終也要失敗,自誤誤人。

一直到了康士坦丁大帝Constantine I the Great在位才允許猶太人在猶太曆埃波月的第九日9 Av,進城到聖殿西牆的遺址哀哭禱告去。猶太人們也視這一天為傷痛之日,因為第一和第二聖殿也在這一天被進攻的異族毀掉,又傳說西門的最後據點比他也在這一天淪陷。算起上來,埃波月應該在現行通用的西曆的7至8月份,剛剛介紹過的西門信件的日期卻是公元135年末,看來兩個日期間的差異應以後者(信的日期)為准。

尚有一段很長的時間中,耶路撒冷還是沒有猶太人居住在其中。直到公元614年,薩桑波斯進攻巴勒斯坦,猶太人與之結盟,打敗了東羅馬在城內的駐軍,才可以再次在耶路撒冷中居住。

2017年10月2日 星期一

幾張匯豐中張鈔票

如果說,五十年代與之前的香港紙幣屬於'大棉胎'時代的話,那麼自六十年代起就一定是'中張'的年代。夫中張者,指的就從1959年開始,匯豐和渣打銀行發行的五元,十元和一百元等面值的紙幣,票幅皆小於之前的大棉胎,卻又大過自1985年開始直至今天的流通港幣的尺寸,因而得名。不過,由上述兩間銀行所發行的五百元鈔票(乃當時港幣的最大面值!)卻依然沿用戰前的設計,直至七十年代推出新出新設計時才改變尺寸;至於有利銀行,在1959至1960年則繼續發行自家的大棉胎一百元,然後於1964年改版為中張尺寸的'地圖'。
雖然小弟並沒有收集1959年版的中張十元,但1960年版的倒有一張,而且還是小弟所收集的少數中張紙幣當中年代最早的一張,所以還是讓之率先登場跟儲君見面。整體來說,六十年代的匯豐十元跟三十至五十年代的匯豐十元的佈局與色調極為相似,可說是簡化版本,'換湯不換藥'。不過為了遷就變小後的有限空間,中張十元還是作出了一些改良,在正面就是那光彩照人的銀行紋章(留意那些散出的條紋)由頂部移至左面的刻瑞斯Ceres女神像之下,銀行的英文名字的波紋幅度大大減少,而兩位大班的簽名就緊湊地排在發行地點和時間下方。此外,底色圖案也由複雜的圖紋改為心形(或者三角形)的簡單圖案。
隨著匯豐中張紙幣而來的,就是背面的第三代總行大樓的圖案,距離拆卸第二代大樓和第三代大樓的落成啟用已經相隔近三十年,是為匯豐的中張鈔票跟以往的大棉胎紙幣的最大分別所在。第三代匯豐大樓屬芝加哥學派的建築風格,顯得簡約實用且摩登方正,與屬十九世紀維多利亞式的第二代大樓的華麗精緻顯然大異其趣,不論是真實的外觀形象還是紙幣上的雕刻印刷也一目了然。從現存的照片來看,當時的確可以直接從第三代大樓前面遠望太平山及山上的建築物,唯大樓後面一些低矮的建築物,卻給省略了而沒有在中張鈔票上出現,只有單單一座匯豐大樓。

除了'中張',這些六十(至七,八十)年代的香港紙幣還有一個稱呼,就是'縮水'鈔票,著名錢幣收藏家鄭寶鴻先生在<圖片香港貨幣>一書中介紹了中張紙幣當時甚受歡迎:'時人戲稱其為"縮水"鈔票。雖有"縮水"之名,但事實上,這時的鈔票卻十分"襟使"(耐用)。因為五六十年代的物價非常穩定可從交通費,報紙,郵費及米糧等價格"二十年不變"看出來。"縮水"鈔票,由於大小適中,攜帶方便,普遍受到歡迎。…'

和十元一樣,由大棉胎'縮水'至中張尺寸,而依然保留著極其相似的設計的,還有同行發行的五元和一百元紙幣,不過兩者都只能半途出局,不像十元那樣由始至終沿用單一設計。換句話說,匯豐的中張十元,自1959年起至1983年間的二十四年時間,二十八個發行日期當中,一直是那個改良(簡化)自大棉胎的設計而沒有改版,相對於有利銀行停發紙幣,與渣打紙幣由'鎖匙','屋仔'至瑞獸系列的多次改版,匯豐的中張十元的確從一而終了!
從'大聖書'改版過來的匯豐一百元中張鈔票被稱呼為'小聖書',恢復了戰前鈔票(指1941年之前的版本)在背面四角印上編號的習慣。這是其中一張最後發行的小聖書紙幣,自此以後,小聖書系列就被所謂的'荔枝紅'所取代。然而無獨有偶,首批荔枝紅和最後一批小聖書的發行日期,一樣是1972年三月十三日。
發行時間堪與十元爭長短的中張紙幣,就只有同行所發行的五元。恰巧這張也最後一版五元紙幣的其中之一:從1976年開始,港幣五元改以十邊形硬幣的形態出現,由香港政府發行,再從1980年開始改為今天我們所常用的圓形且帶有安全邊的樣式。
縱然沒有改版,但匯豐的中張十元在二十多年的時間當中還是稍有分別的。就像早期版本正背兩面的底色較深,後期版本則底色甚淺,而前後版別的底色差異亦足使紙幣的綠色部份看來不同。此外還有紙幣號碼,1972年或以前發行者(見圖左)字體較大而且較粗,1973年或以後者(見圖右)則字體小而幼。
此外英文字軌的位置也可能前後有別。圖為兩張1972年版十元的局部,一張的英文字軌在號碼之後,而另一張就在號碼之前。為此小弟曾經在網上搜尋且到錢幣市場對比其他中張五元和十元,卻只發現所有1972年或之前的同類紙幣都把英文字軌放在號碼之後。至於1973年或以後改印幼小紙幣號碼,而把英文字軌放在號碼之前者,則只發一張1973年版的十元,但同年份的五元紙幣依然把字軌印在號碼之後,而這個做法也似乎一直維持到1975年的最後一版。而後期版本的中張十元的確一改以往的習慣,統一把版別字軌印在號碼之前, 直至今時今日。在此小弟希望諸君不吝賜教,可以指點一下小弟有關這個五元和十元的字軌號碼變化的問題,多謝。

不論是大棉胎還是中張,匯豐十元上的農業/豐收女神刻瑞斯都是在正面左上,很像一塊鏡子的橢圓形框內出現,而且各有不同。下圖清楚可見不同年份的刻瑞斯的眼神,面色等部位的刻畫線條,以至紙幣的底層顏色的不同之處,越看就越像一塊魔鏡:
左起為1960年版,臉頰較為圓潤;
左中為1965年版,五官端正,輪廓分明,而且兩眼有神;
中間為1972年版,臉色蒼白,甚為蒼老;
右中為1979年版,面部輪廓及光暗線條突出,看似‘口黑面黑’;
右面為1980年版,光暗線條適中,面額亦較圓潤。

看著刻瑞斯的面容變化,就忽然想起'天若有情天亦老'的詩句來。的確,刻瑞斯在中張十元上出現的時間,正值香港急速發展的時候,期間也經歷過不少風浪,當中從六十年代的缺水,風災,擠提,暴動,到七十年代的中文運動,反貪污,保釣,至八十年代的前途問題,聯系匯率等等。當然以上的政治財經大事並不完全跟著時序,此外還不包括老夫子,李小龍電影等等的文化或其他方面的事物。這一切一切,都隨著鈔票的流通,使刻瑞斯成為見證者之一吧。(思緒很多,結果小弟也不知道自己在寫些什麼了…)
廿多年來沒有變的,看來就只有不列顛尼亞Britainnia頭像的水印。
只要各位細心觀察,不難發現這個其實就是自1904年開始在匯豐的一元紙幣上出現的不列顛尼亞肖像,後來更成為1926至1927間陸續推出的匯豐改版鈔票的防偽水印,甚至過渡至六十年代所發行中張紙幣也未見任何改動。除此之外,匯豐的中張十元就再沒有其他(明顯的?)防偽特徵,相對同期的渣打'鎖匙'紙鈔,欠缺垂直金屬線的匯豐的十元紙幣就顯得比較落後了。
布拉德伯里.威爾金森印刷公司Bradbury, Wilkinson & Co. Ltd.長期為匯豐承印鈔票,直至六,七十年代也依然如此。從1985年匯豐才改用德拉魯公司De La Rue Co. Ltd.的紙鈔。
市場上亦出現過一些同是1979年版的跳字匯豐十元。
小弟第一張,也是目前唯一一張的錯體鈔票,正是這張1979年版的‘跳字’匯豐十元,可見左方的鈔票序號的其中一個數字,因印刷序號的機器轉動不順或者失靈而印上數字之間的空白位置。

要數小弟第一張收藏的香港紙幣的話,就得看看這張1980年版的匯豐十元,是當年剛剛升上中學時在學校附近的一家郵幣店買來的。殘破的品相且是發行量高的後期年份,顯然屬於玩具的入門級別,然而對當時的我來說,紙幣上的一切也真是太新鮮了:比如正面左上的女性肖像、中間由右到左的中文銀行名稱、英文加份數的鈔票字軌、意思為‘或相等且確實收取之殖民地貨幣’的or the equivalent in the Currency of the Colony, Value received字眼、1980年三月三十一日的發行日期、兩個左右並列的大班簽名、來自英國的印刷公司名稱、右面極似古代大兵的水印,以及背面上方的吹號天使和那古老的匯豐大樓和等等,一直吸引著我的視線,皆因這一切都和當時主要流通的港鈔甚為不同。
還記得小弟是在一個星期五的放學之後所買來的,在歸家的巴士車程上一坐下來就只看著它和另一張買來的渣打中張紙幣。時至今天,這張匯豐十元也跟隨小弟已經有二十年之久了,真沒想過時光飛逝的速度是那麼快……
匯豐的中張十元也淪為犯罪集團的工具。留意圖中最低的那張1983年版十元正面左上,左下和右下三處均被不法份子改成'500'和'伍佰圓'字樣,背面亦然,唯正面中間的TEN DOLLARS字樣依然不變。據悉這種非法更改面值的鈔票最早在八十年代於出現,用來欺騙不懂英語者及對港幣不認識者。(HT按:不過水印的'10'字銀碼卻依然不變,看來那些被騙的人也沒有注意這一疑點吧!?)至於上面三張則是近年出現的偽鈔,原來的圖案,面值與發行地方或機關的名稱沒有改動,但以加印中文的香港銀行名稱,面值和日期的方式來冒充港幣五百元與一千元,欺騙對像一樣是不懂英語者及對港幣不認識者。
(圖片來源:香港東方日報)
一個問題:中張鈔票的最後發行年份為1983年,也就是在1984年流出市面,之後'小張'紙幣首度在1985年發行,大約在1986年之後出現。既然以新鈔取代舊鈔,那麼根據各位前輩高人的記憶所及,完全淘汰各種面值的中張鈔票大概是什麼時間呢?或者說,諸君是在什麼時候,最後一次看見中張鈔票在市面上流通呢?之所以有這個問題,是因為在推出了第四代小張紙幣已經好一段日子的今天,還可發現尚餘極小部份的小額第一代小張紙幣仍然流通。然而小弟在孩童年代只見第一代和第二代的小張港幣,完全不見任何正在流通的中張紙鈔的蹤影。畢竟,香港政府和多間發鈔銀行用來收回中張鈔票的時間,也是其中一段香港的歷史,更是一段屬於大家的集體回憶。

當諸君看到這些中張鈔票的時候,不知又會回憶起以前的什麼往事呢?

[今天在家清理雜物時找到一張原先插在舊手機的記憶咭,內有兩張相片是2015年五月底在快餐店所拍的:正在輪候點餐的小弟居然在櫃枱的捐款箱內發現1979年的匯豐中張十元!不知道快餐店的職員在點算款項時會否將之當是廢紙棄掉,也不知道銀行在銷毀之前怎樣處理這張舊鈔,總之小弟完全沒有用過中張紙幣,也許那是唯一一次在市面(在郵幣鋪中成為貨物出售的不算在內)發現其踪影吧?2019年三月十五日。]
唔駛畫公仔畫出腸講到明係邊間快餐店啦。
連紙幣號碼及年份亦能看見。

2017年9月19日 星期二

韋士巴斯安的四德拉克瑪銀幣,公元72至73年

一枚收藏已久的古羅馬錢幣,為敘利亞省會安堤阿Antioch城鑄造的四德拉克瑪銀幣AR tetradrachm,正面有韋士巴斯安Vespasian的頭像和希臘文AYTOKPAT KAIΣA OYEΣΠAΣIANOY,'統帥凱撒.韋士巴斯安'。背面有一鷹隻,張開雙翼且站在棒上,其身旁有一棕櫚枝條,ETOYC ∆ IEPOY即'神聖的第四年',即公元72至73年。
大小約25毫米,重量約13克。
接近十二年前小弟就是因為錢幣商的有關說明才買下此幣,現將之與諸君分享:
'(這種錢幣)在第一次猶太人起義之時與之後都有用來支付給提圖斯摩下的軍團。約320個不同版別表明了六百五十萬枚敘利亞的四德拉克瑪錢幣曾被鑄造出來,支付給提圖斯的四個軍團。在猶太地區發現的窖藏都確定了這些錢幣的用途乃士兵的薪水。'

將刻有韋士巴斯安頭像的銀幣支付給提圖斯的士兵?本來領兵鎮壓猶太人起義First Jewish Revolt的將軍就是韋士巴斯安,就在公元69年七月一日的時候,駐埃及的羅馬軍團率先譁變,推舉韋士巴斯安為皇帝,兩天後在猶太前線的軍團也響應此舉,敘利亞緊隨其後,連多瑙河的駐軍也投向他的陣營。佔有帝國東部的韋士巴斯安果斷地派出部隊向羅馬進發,自己則從敘利亞前赴埃及,切斷對羅馬的糧食輸送,並將戰事的指揮權交給兒子兼副手提圖斯Titus(又譯提多)。同年十二月底,多瑙河的部隊殺到羅馬,韋堤留烏斯Vitellius遭處決,四帝之年year of 4 emperors的混亂局面結束。而提圖斯就在70年八月焚毀聖殿,攻克耶路撒冷,猶太人的起義基本被平定。
提圖斯之門Arch of Titus上刻著羅馬人掠去猶太人的七叉燈台。
還是這幅繪畫最能代表羅馬人鎮壓猶太人的殘酷。
此銀幣的厚道達3毫米,大大一枚很是過癮,只是成色不高,含銀量只有五至六成,甚至更低。當年收到這枚錢幣之後走到快餐店進餐,一面吃那個包著特厚牛肉塊的漢堡包,一面盯著這枚銀幣,除了'有(古)錢(幣)萬事足'的念頭外,自己也好奇當年的羅馬人用來鑄造這些四德拉克瑪銀幣的成本,等同現代的多少銀價。到今天再看著,腦海中思考的是羅馬在強盛期與衰退期的差異,諸如銀幣供應不足,成色下降,與經濟問題等等。也許這是緬懷古人們的風光,但不如說,這也是緬懷自己年少的日子吧,十二年前的快樂日子,又在眼前重現。

2017年8月25日 星期五

哈德良遊覽埃及

哈德良Hadrian。
 哈德良是一個很喜歡外游的羅馬皇帝。從公元121年開始,他便開始到各個行省巡視去,作為管治的方法之一。一路上他探訪不同的駐軍,糾察他們的日常行動和環境,激勵士氣並保持關係。當中大家都熟悉的哈德良長城Hadrian's Wall,就是他在122年到訪不列顛尼亞Britannia(今日的英國)時下令建築的。除了軍事,哈德良也關心民政,隨著他的到訪,各個地方的公共建設不是新建立起來,就是得到修繕。
安堤奴烏斯的石像。
埃及Egypt,一個擁有悠久歷史的古國,早就已經成為羅馬帝國其中一個重要的省份。而哈德良就在公元130年來到這個古老又神秘的地方,隨行的還有一名叫安堤奴烏斯Antinous的孌童,據說是當時整個帝國中最漂亮的美少年。十月的時候他倆乘船共遊尼羅河R.Nile,期間安堤羅斯墮河溺斃,有傳是他為哈德良的壽命和健康而用自己的生命向眾神獻祭,也有傳他是投水自殺的。總之哈德良為此而傷痛欲絕,除了將安堤奴烏斯封神,在不同的地點為其建廟和刻像外,又在他溺水地點的附近建立了一座以他為名的城市–安堤奴堡Antinopolis。這就是其中一件在哈德良外游時發生的大事。

我又想起另外一件跟哈德良遊歷埃及的趣事。記得初中的時候讀過一本介紹有關埃及觀光的圖書,說哈德良曾經參觀一對'會唱哀歌的石刻像'。故事是這樣的:一位叫阿蒙霍特三世Amenhotep III的法老,在西底比斯Western Thebes(今天的路克索Luxor地方)大興土木建造神殿,在門囗的就是法老本人的巨大坐像。在物移星換的時間洗禮中,神廟倒下了,兩座法老的雕像也變得傷囗處處,滿身瘡疤。看來是因為露水和冷風在石雕的裂縫處產生物理作用,其中一座石雕從公元前27年前後開始,居然在黎明時份發出奇怪的聲響來!埃及人以為是他們祖先的神靈顯現了,便爭相告之,很快就整個埃及,以至整個羅馬帝國也知道。不少人從遠方慕名而來,希望可以聽一下石像的神秘'歌聲',當中就包括了哈德良,在這裡扎營住了三天。
兩座法老石像至今依然坐在原地。
這兩座石像也有名字,叫'滿農巨像Colossi of Memnon'。其實滿農Memnon是希臘神話中的一個勇士,跟這兩座石像毫無關係,但希臘人卻認為滿農是從底比斯領軍出發的起點,就這樣底比斯一帶又被稱為滿農姆Memnonium。第二個說法就是也跟希臘人和滿農有關–就是希臘人想像這兩座石像就是滿農,以為滿農石像在日出唱歌是紀念他的母親,故名。後來皇帝塞普提米斯.塞維魯斯Septimius Severus在199年下令修補石像,使露水和冷風不能再在石雕的裂縫發生反應。如是這樣滿農巨像就'閉嘴'沒再‘唱歌’了。

紀念哈德良皇帝遊覽埃及的第納爾denarius銀幣,大小18.69毫米,重量3.2克,大約在公元134至138年發行。有皇帝的肖像和刻字 HADRIANVS AVG COS III PP,'哈德良.奧古斯督,三次出任執政官,(為)國家之父'。背面是象徵埃及的女像,坐在地上倚在籃子旁,手上拿著一種古埃及的傳統樂器,叫叉鈴 sistrum,另有一隻朱鷺ibis站在腳邊,刻字為拉丁文‘埃及’AEGYPTOS。
各位在這裡看到的不過是其中一款紀念哈德良到訪的銀幣。這一系列的紀念幣其實都是差不多,背面都是某個地方的擬人像,倚坐在地上,只不過拿著的東西不同,當然地方的名字也會各有不同。印像中便曾經見過有尼羅河NILVS,亞力山大ALEXANDRIA和亞非利加AFRICA。此外還有皇帝本人扶著跪在地上擬人像的設計,刻字為伊伯利亞的恢復者RESTITVTORI HISPANIAE和高盧的恢復者RESTITVTORI GALLIAE。不論是哪一款式,總之錢幣正面的刻字,都跟本文中所分享的那個第納爾一樣。由此可知,這些紀念幣並不在哈德良離開一處地方後便立刻鑄造,而是在134至138年間一起推出。
實物叉鈴。
在繪畫,雕刻上亦時有叉鈴的出現。

2017年8月3日 星期四

凱撒於塔普蘇斯戰役的軍餉銀幣,公元前46年

凱撒進城後便強迫那些留下來的元老選他為獨裁官dictator。公元前48年,他先西進往西班牙半島對付龐培在該處的勢力,接著掉過頭來到巴爾幹半島的迪拉基姆Dyrrhachium,企圖在那裡包圍並消滅龐培,但龐培趁著南端的包圍工事還沒完成便出擊,同時凱撒方面因情報問題而被擊退。如果龐培繼續追擊凱撒而不讓他喘氣的話,羅馬歷史可能被改寫。經過追逐之後,他倆又在希臘的法薩盧斯Pharsalus展開一場決戰,結果凱撒以少取勝。龐培一路逃到埃及,希望托勒密王朝Ptolemaic dynasty會助他東山再起,但法老托勒密十三世卻將之謀殺,斬下其首級以取悅凱撒。凱撒也不忍睹之,從此也對托勒密沒有好感。
凱撒遇上埃及妖后。
野心,智慧與美貌(?)皆有的克利奧佩特拉七世Cleopatra VII在凱撒的扶持下一統埃及成為法老。然而需要應付的麻煩事還是有的:原來龐培的兩個兒子從上一次的法薩盧斯戰役逃出來,到北非跟黨羽們集結力量,繼續跟凱撒較量較量。那麽凱撒就得從溫柔鄉中醒來,投入戰鬥,首先平定在本都那裡的反羅馬勢力,輕而易舉就戰勝了那個背叛父親,但又繼承父親的反羅馬事業的法爾拿斯二世Pharnaces II,'我來,我見,我勝Veni Vidi Vici'就是凱撒總結是場戰爭的名句。接下來就在公元前47年的最後幾天登陸北非,準備對龐培黨人的戰鬥。到了前46年的2到4月份,雙方在一處叫塔普蘇斯Thapsus(今北非突尼西亞Tunisia某處的海岸)開戰。
凱撒與龐培黨對陣圖。
雖然龐培黨方面有戰象坐陣,卻先被弓兵,後在凱撒的個人勁旅第五'雲雀'軍團Legio V Alaudae的英勇抵抗下擊退,同時騎兵們也乘勝直搗其營地,支持龐培黨的努米底亞Numidia國王朱巴一世Juba I也望勢而逃,結果龐培黨人潰不成軍:龐培的兒子逃往西班牙半島繼續抵抗凱撒;小加圖Cato the Younger則兵敗自殺;萬多名向凱撒投降的龐培黨士兵被殺,與凱撒往常的寬大政策相異。據說這是凱撒因為癲癇症發作,神經失常而下的命令。

從公元前49年越過盧比孔河開始,凱撒便開始以自己的名義鑄幣。他在塔普蘇斯一役中為支付軍需而鑄造的軍餉第納爾是這樣子:正面是維納斯Venus女神的肖像,背面是神話英雄埃涅阿斯Aeneas背著老父安基塞斯Anchises,拿著雅典娜小像palladium,並有凱撒自己的名字CAESAR。這種銀幣並非在羅馬鑄造,而是凱撒軍團的隨軍鑄廠在北非地方造出。
肖像下顎附近的'X'應該是稱為banker's mark的記號,為當時兌換銀錢的商人測試銀幣的成色真偽而刻上的。
相傳維納斯跟特洛伊城Troy王子安基塞斯誕下兒子埃涅阿斯。當特洛伊失守時,埃涅阿斯就背著安基塞斯,和那個關係著特洛伊城命運的雅典娜小像,從城中逃出來,歷盡辛苦後來到意大利建立羅馬,又生下兒子尤魯斯Iulus,從尤魯斯而來的朱利亞家族Gens Julia也就是埃涅阿斯的後人。看來這個傳說跟羅慕盧斯Romulus建立羅馬的傳說有所矛盾(!?),但凱撒還是憑著這個神話來自我宣傳,吹噓自己就是神和名人的後代。
後世畫家描繪特洛伊城破時埃涅阿斯等人的出走圖,諸君可與錢幣背面的刻圖比較。

2017年7月1日 星期六

上帝之手接去康士坦丁

康士坦丁離世之前,為後人所繪。
康士坦丁Constantine I也許並不偉大, 但在那個時代卻沒有人可以比他更偉大。終於在公元337年五月底,叱吒一時的康士坦丁去世,據說他病重時才接受浸禮,且一直穿著象徵新生的白色衣服,沒有 再穿戴過皇袍和帝冠。後來他的遺體被移往自己建立的'新羅馬Nova Roma',即康士坦丁堡Constantinopolis(今土耳奇伊斯坦Istanbul)內的聖徒教堂安葬。

根據基督教的教義,任何人死後是不會變成神的。不過,當時處於帝國西部的羅馬城內的元老院卻依然是異教徒的控 制範圍,他們依照傳統將康士坦丁封神,哪怕皇帝本人已經放棄了原來的傳統異教信仰。這種宗教不正確的舉動在日後紀念康士坦丁的錢幣上依然存在。下面就是公 元340年代發行的AE4,正面就有頭罩白布的康士坦丁肖像和DV CONSTANTINVS PT AVGG等刻字,當中DV即divvs,可解釋為'莊嚴(的)'或'已為神(的)',整段刻文可譯作'莊嚴的康士坦丁,奧古斯督們的父親'。背面無文,只見 駕著四馬戰車的康士坦丁皇帝伸出手來,投向正要接收康士坦丁的上帝之手,底下的SMAN表示此幣來自敘利亞Syria的安堤阿Antioch城內的生產線。
這款康士坦丁另一個特別之處,就是'上帝之手 manus Dei'首次出現在錢幣上面。雖說上帝無形無像,不過在一些藝術作品之中,創作者與工匠都會以一隻顯現的手掌來直接表現上帝的旨意或干涉。那個專為康士坦丁歌功頌德的尤西比烏斯Eusebius of Caesarea就如此寫道:
'就在同一時間,這個有福之人(HT按:即康士坦丁)頭罩白布的樣子就出現在錢幣的正面,背面就是他像車手般騎著馬車,被(上帝)伸出的右手接去。'
國王頭上正是上帝之手,出自中世紀的藝術品。
乘著戰車投奔上帝的背面圖案,加上正面纏著白布的肖像與DiVvs題號,確是充滿著濃濃的羅馬傳統宗教氣味, 與基督教本身顯得格格不入,牛頭不搭馬嘴,但這確實反映了一個正在轉變的年代,基督教在接收原來希臘羅馬的傳統文化之餘,也按要求予以改造或捨棄,使之適 合自己。又或者說,建立於希羅文化之上的基督教,難免出現差誤。

無獨有偶的是,康士坦丁是第一個承認且信奉基督教的羅馬皇帝,也是最後一個被元老院封神的羅馬皇帝。在他去世之後三個月,他的三個兒子才在軍隊的推舉下把羅馬天下三分,成為皇帝,是故這枚銅幣的正面就稱康士坦丁為奧古斯督的父親。

要說康士坦丁的銅幣,自然就得介紹另外一款:正面與上述的AE4一樣,只是背面的圖案為康士坦丁的站立像,頭罩白布,左右分別有VN和MR等字樣,'尊敬的記憶'之意。
康士坦丁像之下的SMALE表示此AE4來自埃及的亞力山大Alexandria鑄廠。(圖片來源:www.chijanofuji.com)
再說下去,上帝之手亦偶有在羅馬錢幣上出現。就像這一枚在公元383至388年發行的AE2,正面是剛被父親狄奧多西一世Theodosius I提拔為繼承人的阿卡狄烏斯Arcadius,拿著盾牌和矛(或箭簇),頭上正正就是上帝之手--這一次就握住表示權力的珠帶頭飾diadem,喻意上帝支持這個小皇帝的位,君權神授,又有拉丁文D N ARCADIVS P F AVG'我們的主人阿卡狄烏斯,敬虔而快樂的奧古斯督'。背面是'羅馬人的光榮'GLORIA ROMANORVM,戰俘坐在手執軍旗和盾牌而立的皇帝身邊,惟鑄廠地點不明。
為了宣傳便把阿卡狄烏斯刻成威風凜凜的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