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28日 星期六

'答允者'烏莎比蒂

小弟童年時對埃及文明很有興趣。一提到埃及,聯想到的就是金字塔,木乃伊,神廟,地下陵墓,象形文字等等跟死亡有關的事物-不過這不代表埃及人很負面的,其吸引之處在於他們對死後生命的執著,總帶著一股神秘感,比如說,他們為了死後可以進入天堂,便把屍體製成木乃伊,並將各樣日常用具,以至金銀財寶帶進墳墓,然後又在牆壁上畫上跟生前生活毫無二致的死後生活;又為了防止盜墓賊的光顧,埃及人就在墳墓中花上心思,例如設置隱秘密室和陷阱等等。君不見埃及人在墓中的秘寶是為靈感的泉源,不少電影小說的題材就是從他們習俗而來。
畫在死者之書中的秤心過程。
埃及人們相信,死後要經歷一段漫長而充滿危險的冥界之旅才進入天堂。為了應對這些一連串的險境,埃及人在牆壁或石棺,後來就是'死者之書Book of Death'上寫上不同的咒語,教他們如何擊倒路上的妖怪,或對應眾神的審問。最後死者的守護之神,阿努比斯Anubis會把死者帶到冥神歐西里斯Osiris前面,把死者的心臟放在天秤上跟真理女神Maat(有說是一根象徵真理的羽毛)對秤。為防死者的心臟輕過女神或羽毛,甚至開口'爆料',死者之書也命令心臟不能作聲而且不會輕過女神或羽毛。就此死者便可以進入阿烏Aaru,也就是'蘆葦之田',埃及人相信的天堂去了。

在蘆葦之田的生活其實跟人間完全一樣,各種工作,加上由歐西里斯神那裡來的徭役,還得由移民到這裡的人去做的。歷盡艱難才取得居留權的埃及人們當然是來享福的而不是工作,便把所有工作都交給一種叫烏莎比蒂ushabti的替身去幹。
描繪墓主夫婦在阿烏,即蘆葦田工作的壁畫。
烏莎比蒂又稱莎比蒂shabti跟莎娃比蒂shawabti,是一種陪葬品,數目,質料與顏色不一。其使用方法與啟動程式也記錄在死者之書中間,形式大同小異,看來埃及人還真是喜歡咒語:
'烏莎比蒂哦,要是我被召喚作不同工作的時候,你將會替代我去幹不同的工作。"好的,我在這裡。"將會是你的答案。'

正是因為這些替身被下了服從和答允的指令,所以它們都被稱為烏莎比蒂等等的名字,意為'答允者answerer'。

小弟自己就收藏了幾個烏莎比蒂俑。現在這個就是公元前1292年至1075,新王國時代New Kingdom的第十九至二十王朝的產物。以赤陶terracotta燒製的木乃衣狀身驅甚為粗糙,身上細節如五官,頭巾,交合的雙臂以至身驅下半部的象形文字,皆以黑色顏料漆上。
作為死者的勞動替身,烏莎比蒂當然帶著所需器具:左右兩面各刻畫著像A字的圖案實為鋤頭,至於背著的乃籃子和兩個水瓶是也。若非附帶的資料說明,以小弟的眼力根本不能識別為何物。此陶俑身高為17.7厘米。
另外一對造於後期王朝Late  Period,大約公元前700至300多年左右的烏莎比蒂俑,質料為彩陶faience。
雖然說這一對陶俑的輪廓則算清楚,但始終都只是普通貨色。留意它們身上還有一些象形文字。
側面。
背面。
三個陶俑的合照。跟赤陶俑放在一起比較,兩個彩陶俑太細小,真像成人與小孩的對比。
大英博物館中展出的烏莎比蒂俑。
從考古理論上看,最後製造烏莎比蒂的年代,是希臘的托勒密王朝時代Ptolemy dynasty,大概在羅馬佔領埃及以前停止再造。

後記:看見這些陪葬品,腦海中總是浮現出功能相同但用紙,竹製作的所謂中式'紙紮公仔'(紮紙人偶)。不過,因為太難看,而且老是有些跟這類紙祭品有關的鬼故事出現,小弟向來憎惡那些紙紮公仔。雖然說埃及人的烏莎比蒂也不見得有什麼美感可言,但總比那些不堪入目的紙紮公仔要好。恕我不會欣賞這些紙紮藝術了(有人覺得這些無所不造的紮紙工藝是本地創作或民俗特色呢)。

2014年6月24日 星期二

找到你了,2013年版香港二元!

經過多個月的搜尋與等待,小弟終於找到了一枚2013年版的香港二元硬幣。相對三月份的預測,這些新二元卻也姍姍來遲,差一點就忘記要再等下去了。至於鑄功嘛,根本就和2012年版的無甚分別:就在帶著甚強原光的幣身上同時出現不少傷痕,猶如未老先衰,雖然有如此表現亦屬意料中事。
後來找到的一枚的2013二元,品相更好。
既然五元和二元也已經現身了,那麼傳言中的2013年一元又會在甚麼時間跟各位見面呢?一想到這個問題,就立刻希望新鑄的一元硬幣可以像1998年版一元的鑄功般精美,卻又從2012和13年的二元和五元得知這個希望不太可能實現,真是矛盾,所以還是那一句:要是那樣爛的話干脆不要出的好了。

2014年6月21日 星期六

'人民有權選擇一個不對抗人民的政府'

港共政府賣港、將香港融向大陸的速度越來越快,猶將香港當作垂死掙扎的中共的的陪葬品般趕快脫手就是,所以港共走卒們的行徑越來越荒唐,也越來越明目張膽。除了怨氣四起,香港人們也逐漸從以往的政治冷漠與大中華等幻夢中醒來,與不將香港人當作香港人的港共政權對抗。
早在上年十二月中的時候,小弟就發現了一張2009年版的匯豐二十元紙幣,正背兩面都遭人以紅墨印上'人民有權選擇一個不對抗人民的政府'的字句。見到這些字句,小弟就立刻想起元朝末年以月餅傳播殺蒙古人起義的傳說。到底是何方神聖的傑作?是否參考了反元的典故但改用紙鈔來代替月餅呢?
究竟這張廿元紙鈔在什麼時候被印上'人民有權選擇一個不對抗人民的政府'的字句,雖已無從稽考,但從字句的油墨來看,很有可能是小弟收到這張紙幣前不久的事。換句話說,可能是這張紙幣遭印上字句後不久就流落至小弟的手中。雖然那時候香港人已經(?)對大陸甚為反感,但小弟還真敢保證:香港的普羅大眾對印在鈔票上的這句只會一笑置之,視之與巴士坐椅或椅背上的'反清復明'或'反共'等等的惡作劇塗鴉無異,而不會當作是什麼回事。

至於小弟,既為了研究紙幣上的塗鴉,亦因視之為一個時代的見證-港人的抗爭越發明顯和激烈-而收藏下來。當然港人的抵抗行動依然困難重重,中共港共亦不會就此罷休,但總比坐以待斃的好。

與各位分享這張紙幣的時候,正值港共將發展東北為名、割地滅港為實的議案送交立法會審議的時候,然而這份議案卻遭二度押後決議,港人尚未可以放鬆。另一邊箱,四十萬港人以電子方式參與普選及'佔中'的'公投'。單從這兩件事即可知道中共港共是如何尃橫獨斷。

在此就讓小弟為一切真心抵抗港共與大陸進犯的勇士打氣!

2014年6月9日 星期一

尼祿的倒台

幣值:第納爾。 
時間:公元68年四月至六月。
地點:高盧Gaul地方,可能是納布納西斯Narbonensis(今法國納布Narbo)。 

正面:SER GALBA IMPERATOR,‘塞維烏斯.伽爾巴,統帥’,有伽爾巴的肖像。 
背面:VICTORIA P R,‘羅馬人們的勝利’,勝利女神Victory拿著花環和枝子站在球體globe(代表權力或領土)上。 
大小重量:19毫米,3.09克。

見證了尼祿去世前後至韋仕巴斯安Vespasian登位前,一段風起雲湧的錢幣,造於溫德斯造反到尼祿自殺前後的時間。故事有些複雜:公元67年末到68年初,高盧總督溫德斯Vindex在找反抗尼祿的同路人,時任西班牙總督的伽爾巴Galba起初不表態,只是尼祿為了斬草除根,欲把伽爾巴一併處死。無奈之下伽爾巴只得跟溫德斯合作。 


溫德斯的造反在春天開始。這時候欲要取代尼祿的伽爾巴倒沒有立刻自命皇帝,卻自稱是元老院的軍事代表,更組織自己的政治諮詢機構來表示自己遵從奧古斯督的政治體系。直到五月的時候,上日耳曼尼亞總督維捷尼烏斯.胡夫斯Verginius Rufus成功鎮壓,溫德斯被殺,伽爾巴也陷入絕望之中。錯有錯着的是,剛剛才取得勝利的士兵們出於對尼祿的不滿,便擁立自己的將軍為新元首。雖然維捷尼烏斯.胡夫斯本人予以拒絕,但是尼祿的災難還沒有完結:他以為溫德斯叛亂成功,便逃離羅馬城。就此元老院承認伽爾巴,連禁衛軍也離棄尼祿:條件就是獎賞禁衛軍。大勢已去的尼祿被宣佈為公敵,人人得而殊之,逐自殺而死。

儘管尼祿逃往一位被釋奴隸的別莊裡,但還是躲不過士兵的追捕。本來不敢自殺的尼祿聽到前來追捕的騎兵的聲音時,才在他人的幫助下將刀刺入咽喉。當騎兵進來的時候,尼祿已經死了,算是成功逃避追捕吧?!
然後伽爾巴才離開西班牙行省往羅馬去,同時他接受‘凱撒’的頭銜。這枚第納爾錢幣上沒有出現凱撒的名號,由此可推斷其鑄造時間應為伽爾巴離開西班牙以前。

現在看着這枚第納爾平靜地趟着,當年經歷過的動蕩情況就只能靠史書記載,以及個人想像力來補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