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28日 星期六

'答允者'烏莎比蒂

小弟童年時對埃及文明很有興趣。一提到埃及,聯想到的就是金字塔,木乃伊,神廟,地下陵墓,象形文字等等跟死亡有關的事物-不過這不代表埃及人很負面的,其吸引之處在於他們對死後生命的執著,總帶著一股神秘感,比如說,他們為了死後可以進入天堂,便把屍體製成木乃伊,並將各樣日常用具,以至金銀財寶帶進墳墓,然後又在牆壁上畫上跟生前生活毫無二致的死後生活;又為了防止盜墓賊的光顧,埃及人就在墳墓中花上心思,例如設置隱秘密室和陷阱等等。君不見埃及人在墓中的秘寶是為靈感的泉源,不少電影小說的題材就是從他們習俗而來。
畫在死者之書中的秤心過程。
埃及人們相信,死後要經歷一段漫長而充滿危險的冥界之旅才進入天堂。為了應對這些一連串的險境,埃及人在牆壁或石棺,後來就是'死者之書Book of Death'上寫上不同的咒語,教他們如何擊倒路上的妖怪,或對應眾神的審問。最後死者的守護之神,阿努比斯Anubis會把死者帶到冥神歐西里斯Osiris前面,把死者的心臟放在天秤上跟真理女神Maat(有說是一根象徵真理的羽毛)對秤。為防死者的心臟輕過女神或羽毛,甚至開口'爆料',死者之書也命令心臟不能作聲而且不會輕過女神或羽毛。就此死者便可以進入阿烏Aaru,也就是'蘆葦之田',埃及人相信的天堂去了。

在蘆葦之田的生活其實跟人間完全一樣,各種工作,加上由歐西里斯神那裡來的徭役,還得由移民到這裡的人去做的。歷盡艱難才取得居留權的埃及人們當然是來享福的而不是工作,便把所有工作都交給一種叫烏莎比蒂ushabti的替身去幹。
描繪墓主夫婦在阿烏,即蘆葦田工作的壁畫。
烏莎比蒂又稱莎比蒂shabti跟莎娃比蒂shawabti,是一種陪葬品,數目,質料與顏色不一。其使用方法與啟動程式也記錄在死者之書中間,形式大同小異,看來埃及人還真是喜歡咒語:
'烏莎比蒂哦,要是我被召喚作不同工作的時候,你將會替代我去幹不同的工作。"好的,我在這裡。"將會是你的答案。'

正是因為這些替身被下了服從和答允的指令,所以它們都被稱為烏莎比蒂等等的名字,意為'答允者answerer'。

小弟自己就收藏了幾個烏莎比蒂俑。現在這個就是公元前1292年至1075,新王國時代New Kingdom的第十九至二十王朝的產物。以赤陶terracotta燒製的木乃衣狀身驅甚為粗糙,身上細節如五官,頭巾,交合的雙臂以至身驅下半部的象形文字,皆以黑色顏料漆上。
作為死者的勞動替身,烏莎比蒂當然帶著所需器具:左右兩面各刻畫著像A字的圖案實為鋤頭,至於背著的乃籃子和兩個水瓶是也。若非附帶的資料說明,以小弟的眼力根本不能識別為何物。此陶俑身高為17.7厘米。
另外一對造於後期王朝Late  Period,大約公元前700至300多年左右的烏莎比蒂俑,質料為彩陶faience。
雖然說這一對陶俑的輪廓則算清楚,但始終都只是普通貨色。留意它們身上還有一些象形文字。
側面。
背面。
三個陶俑的合照。跟赤陶俑放在一起比較,兩個彩陶俑太細小,真像成人與小孩的對比。
大英博物館中展出的烏莎比蒂俑。
從考古理論上看,最後製造烏莎比蒂的年代,是希臘的托勒密王朝時代Ptolemy dynasty,大概在羅馬佔領埃及以前停止再造。

後記:看見這些陪葬品,腦海中總是浮現出功能相同但用紙,竹製作的所謂中式'紙紮公仔'(紮紙人偶)。不過,因為太難看,而且老是有些跟這類紙祭品有關的鬼故事出現,小弟向來憎惡那些紙紮公仔。雖然說埃及人的烏莎比蒂也不見得有什麼美感可言,但總比那些不堪入目的紙紮公仔要好。恕我不會欣賞這些紙紮藝術了(有人覺得這些無所不造的紮紙工藝是本地創作或民俗特色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