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13日 星期五

羅馬金幣一枚:狄奧多西二世(2)

狄奧多西二世Theodosius II的索里特solidus金幣,直徑21mm,重量4.5克。正面是皇帝頭戴盔甲,手拿長矛(托在肩上)和騎士盾牌的肖像;D N THEODOSIVS P F AVG的意思是'我們的主人狄奧多西,敬虔而被祝福的奧古斯督'。背面是康士坦丁堡Constantinopolis的座像,拿著十字金球和權杖,把一邊腿放在船頭上,寶座側放有盾牌;IMP XXXXII.COS XVII.P.P.是指'(狄奧多西二世)在當第四十二年統帥,第十七次執政官,國家之父'。這裡的‘IMP XXXXII’是皇帝在位時間的指標,和以往在第納爾denarius銀幣上的‘IMP…’不一樣:以往在幣文上指的是皇帝當了多少次統帥/取得多少次勝利,可以在一段時間內當/取得幾次。狄奧多西二世生於公元401年,只有九個多月就被其父亞卡狄烏斯Arcadius立為奧古斯督作繼承人。他在位的第四十二年即是443至444年間,就是此金幣的鑄造年份。
金幣的金黃色澤猶如秋冬黃昏時候的天色。事實是鑄造這枚金幣的時候,羅馬國力亦日薄西山,不再是那個如日中天的羅馬帝國了。
羅馬帝國自從公元三世紀末推行君主制以來,羅馬錢幣背面的幣文多是盟誓,戰勝等宣傳囗號,這些皇帝正在出任的官位早已不再刻在錢幣上。現在倒忽然出現這些元首制味道甚重的官銜幣文,實在是耐人尋味。有估計可能是東羅馬帝國為支付給匈奴人阿提拉Attila the Hun的大量求和歲金,而特別鑄造的索里特。手上這種金幣是否當年特鑄的歲幣就不得而知,但這個猜測卻不是全無道理,的確阿拉提在進攻當時的東羅馬帝國,為了求和,庫房記中存有的金幣也有可能成為歲金之一,不是嗎?

幣背的座像旁邊有記號*,和當時的金幣的設計一致,而圖案下方有字 COMOB。COM是鑄造地點,拉丁文全寫是comitatus,大意首都,都城,即康士坦丁堡;OB是語帶雙關的,既是成色標記‘純金’obryzum 的短寫(約95至98%?),又是希臘文72的寫法,即1/72羅馬磅的重量記號。成色記號OB的來源是這樣的,羅馬皇帝華倫丁尼安一世 Valentinian I和華倫斯Valens在公元367年下旨,提高從稅收中收來的金幣的成色,方法是把稅收回來的舊索里特金幣和其他金塊送往指定地點融化,再鑄造新的索里特。就在368至369年,首批刻有OB字樣的金幣出現。東羅馬的金幣曾經有ANTOB(安堤阿,位於今土耳奇)和TESOB(帖撒羅尼迦,位於今天的希臘)等地點成色記號,但較後期卻只有CONOB和COMOB。


索里特的鑄造時間很長,從公元309年開始的六百多年間,成色 (?),大小和重量也均衡保持。流通地點從當時的羅馬帝國,經過中東的阿拉伯,中亞的波斯,印度,來到中國。<隋書.食貨志>記載了河西地區曾經流通羅馬的索里特和薩桑波斯的銀幣,近代也有出土。除了作為商業交易媒介外,這些金幣在中國也被用作飾物,護身符,甚至作陪葬之用。大概羅馬人並沒有相像過他們的金幣在世界的另一面有如此作用吧?

公元960年代,索里特被一種叫喜斯他米農Histamenon的金幣所取代。其實這種喜斯他米農和索力狄斯的大小,成色,重量都一樣,據說是把拉丁文索里特的名字改成希臘文名字罷了,意思好像是‘(索里特)一樣的重量’。我對這個時期的東羅馬錢幣沒有研究,請各有識之士賜教。從1030年代,喜斯他米農的成色下降,後來又被稱為凱柏腓安hyperpyron的杯狀金幣取代,此乃後話。


士兵的英文soldier就是出自solidus,因為羅馬士兵的薪水都是以這種金幣計算和發薪的。一些已廢的貨幣單位,例如英國在 1971年改幣制前沿用的單位先令shilling,s.,也就是從solidus所衍生而。百足之蟲,死而不僵,雖然羅馬早就亡了國,但其影響力仍 在,
起碼我們還可以從錢幣上看到這些餘暉。

參見:
羅馬金幣一枚:華倫丁尼安一世
羅馬金幣的隨想:狄奧多西二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