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前港鈔的票幅較大,常被戲稱為‘大棉胎’,棉被之意,而且圖案精緻,以這張一元為例:正面的整體外框,左右兩面的橢圓內框,以至作為背景的淺色圖案都雕刻和印刷得甚為精緻,一絲不苟;背面用以裝飾的花朵,葉子和瓜,連在中間坐在寶座上的女神亦然,甚至連銀行的徽號也有一條一條的直線作射出的光以圍繞著。如此細密得豪華的美術在後來的‘縮水’中張鈔票,以至以先進掛帥的現代港幣上早就找不到了。
這種1935年的匯豐銀行一元有不同稱呼,例如‘軍頭’,‘羅馬兵’,‘火燭鬼’,皆源自其正面左方圓框內的女神像:稱為‘軍頭’與‘羅馬兵’是因為她跟當時另外一些港鈔上的羅馬戰士太像,香港人對此毫無認識也不會花心思來研究是人還是神,把她當是男的並歸類為羅馬戰士的一類算了;至於後者,是因為這個女神戴著的頭盔跟當時被謔稱為‘火燭鬼’的消防員的護盔很像,加上當時的消防員們都是洋人或印度人,跟這個洋女神甚像,故名。
曾幾何時小弟誤以為紙鈔正面左方那橢圓框內的是古希臘神話的雅典娜Athena女神,直至看見<香港貨幣>圖錄之後才知道那是大英帝國的象徵不列顛尼亞Britannia。後來研究希臘錢幣時方能為證實自己的想法未必是錯的:這其實是以雅典娜面孔出現的不列顛尼亞。不信的話,請看以下的圖片:
雖然這尊只是古羅馬人的複製品,但依然可以用護盔的裝飾來對比一下。中間那獅身人面的是史芬力斯Sphinx,而兩旁像馬的其實是稱為獅鷲的神獸,頂上長長的皆為裝飾用的馬毛。 |
另一角度拍攝的雅典娜石像.更易與一元紙幣上的不列顛女神作個比較。 |
匯豐銀行曾經在1926年和1929年發行過設計相同不過顏色有異的一元紙幣,發行日期為一月一日,1935年版則為六月一日。從年份來看,港英當局在該年的十一月初跟隨民國政府,放棄銀本位制,改為跟英鎊掛鉤,並正式以港元為本地的貨幣單位,禁止其他外國貨幣在香港流通。與此同時港府還收回匯豐發行一元的許可,於是這種紙幣就成了匯豐最後一款的一元港幣鈔票,已是距今80年的老古董了。
底部可見承印商布拉德伯里.威爾金森公司的名字。這間公司長年為匯豐供應紙幣。 |
祁禮賓爵士。 |
在祁禮賓簽名下的是當時首席會計師摩士爵士Sir Arthur Morse的簽名。為防香港淪陷而帶來的種種不測,祁禮賓把從1938年已升為襄理的摩士調回倫敦,負責資產轉移回英國的事宜。在香港保衛戰期間,港英政府宣稱匯豐總行遷回英國,就此摩士成為了整個匯豐的領頭人。
摩士爵士。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