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15日 星期六

大泉五十的錢幣與錢範的故事

不少介紹錢幣的書籍,文章與網頁都有介紹王莽的錢幣與歷史。這回小弟也一樣,繼續為各位介紹王莽的錢幣,繼上一次的契刀五百後,再說說大泉五十。

大泉五十與契刀,錯刀一樣,都是王莽在公元7年推行第一次的錢幣改革中的產物,是為三款新幣中最小的幣值,價值等同五十枚五銖錢。王莽的創舉,除了造出多款面值與實際價值不同的虛值錢外,還包括把面值當成銘文刻在錢幣上使之成為所謂記值錢的做法,另外就是把錢稱為’:從此中文的泉字也就多了一個指為錢幣的意思,例如現今中國大陸的錢幣愛好者會互相稱為泉友’,錢幣店名為‘xx()等等。

有說王莽把錢稱為泉的原因,是忌諱字中的卯,金與刀等部首,看來並不正確, 因為公元7年的時候,大泉五十正正就是跟契刀與錯刀一起面世,要是忌諱的話,後二款的錢幣也不會刻有刀字且刻成刀幣的形態(其實是傳統刀幣的變體)吧。而剛才提及的忌諱說,其實是王莽先後廢止五銖,契刀與錯刀的借口,當中五銖錢被小泉直一取替,大泉五十也就改為價值五十枚小泉直一。所謂‘’等如現在的’,直一指的是等如一枚五銖錢。
小泉直一。
記值的幣文反映它倆的換算關係,並不是小時候想像的什麼兄弟關係。其中小泉直一形體更小,重量只有一銖,以此取代五銖錢的做法無疑是’,百姓的對策當然還是抵制:
是時百姓便安漢五銖錢,以莽錢大小兩行難知,數變改不信,私以五銖錢市買。訛言大錢當罷,莫肯挾。
王莽患之,下書諸挾銖錢,言大錢當罷者,非井田制,投四裔。
結果百姓苦不堪言:
農商失業,食貨俱廢,民人至涕泣於市道。及坐賣買田宅奴婢,鑄錢,自諸侯卿大夫至於庶民,抵罪者不可勝數。

現代陸續出現為王莽平反的意見。也許王莽的用心不壞,不過他擾亂經濟民生的後果卻實實在在,當時的百姓多次無辜地受罪。

在始建國二年,即公元10年的第三次改革中,大小二錢又被併入所謂五物六名二十八品中的錢貨六品或者六泉,整個制度更形混亂。結果王莽又廢止大小二錢以外的錢幣,繞了一大圈後還是回到起點。

推行了三次貨幣改革的王莽還是堅持自己托古改制的想法。在天鳳元年, 即公元14年來個第四次改革,廢止小泉直一,並推出貨泉和貨布兩種新幣,一枚貨布可換二十五枚貨泉。大泉五十就繼續流通,然而價值等同一枚貨泉,直至地皇元年,公元20年被廢為止。
兩枚大泉五十錢幣, 直徑約26毫米, 分別重3.6和3.1克。從重量來看, 這兩枚大錢不是早期的厚重版本,很可能是中期以至後期的造幣了。
再來是兩塊大泉五十的錢範殘片,陶質,一正一背,不確定是否來自同一模具。正面的陰刻泉字失去了,但其餘字體還清晰可見,外廓與中間的內邊和方孔輪廓分明,背面保存亦較為完整。估計為早期厚重版本。
這枚跟錢範殘片合照的大泉五十,比剛才的兩枚更薄更小,看來是更後期的版本了。有說因為官鑄品越來越輕,不少當時的人們把早期的厚重版別融掉再造,造出更輕更小的私鑄版別
這就是大泉五十的故事,見證了當時老百姓的財富不斷縮水的遺物,每一次變革都是以小換大,以少換多,無怪乎各地農民叛變四起,組成綠林,赤眉,把憤怒之火燒向王莽與新朝了。至於王莽究竟是善是惡的問題,看來還不如他傳世的錢幣般引人入勝呢,不少藏家也如此評論:王莽留存下來的錢幣造工精美,富於美態,堪稱是中國歷史上的鑄幣高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