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31日 星期五

契刀五百的模具殘片

初次認識中國古代錢幣的時候,應該是小學四年級的事了。當時兄長升讀中學,在好奇心驅使下我常常翻開兄長的教科書,看看中學課程是會學些甚麼的。當時的我年少無知,對以英文授課的世界歷史,經濟與公共事務(EPA)等科目自然一竅不通,只能從書中的圖畫略知一二,數學當然更不在行,唯一有興趣的自然是用中文授課的科目, 就只有中國語文和中國歷史兩科了。

中文書內的課文,像<水的希望>和<荒蕪了的花園>看來不難明白,對半懂不懂的文言文像<木蘭辭>嘛,還可以老是看著注釋來慢慢理解的,不過那些寫作手法的分析則全無興趣。至於中史科,最有印象的,其實也還是圖片,而且是錢幣的相片,第一張是戰國時代七國所流通的錢幣:有刀幣(燕?),圜錢(魏?),和布幣等等,是哪個國家都不太記得清楚了,但最記得的還是楚國的郢爰,又稱為印子金的金,當時心中就已經有收藏的念頭(希望日後可以夢想成真吧) 。

另外是王莽的新朝的一籃子貨幣的圖片,當中形狀和鑰匙一樣的一刀平五千和契刀五百一直吸引著我的視線,總是想著把錢幣鑄造成如此模樣的原因何在(反而沒有探究刀幣布幣的形狀)。小泉直一和大泉五十聽起上來很像日本人的名字,不知道它倆是不是兄弟或者有甚麼關係。而貨泉中的泉字,看來指的是泉水,泉源,看來是寓意了這種錢幣可使貨物像泉水從泉源中不絕流出,也就是經濟興旺的意思吧。

這些當然不過是孩提年代的想像而矣,和真實的歷史差天共地,各位見笑了。後來讀中學時的觀感與中間的嗜好變化不詳說,從主要收集西方古代錢幣,到之前重燃起對中國古代錢幣的興趣,原因正正是收藏了幾塊錢範的殘片。
兩塊契刀五百的模具殘片,陶質,表面皆有灰黑的色澤。陰刻的環首輪廓大致保存下來,契刀二字尚且可見。另一塊看來是鑄造刀身的錢範殘片,無文,並沒有發現五百二字,尚不確定此部份與刻有環首輪廓的部份是否來自同一模具。
在這張照片上,刀環部份的陰刻契刀二字較為清楚。
居攝二年,即公元7年,攝政的代皇帝王莽推行了他第一次的錢幣改革,發行契刀五百是為其中一項。根據史藉<漢書>記載‘…(王莽)又造契刀…契刀,其環如大錢,身形如刀,長二寸,文曰契刀五百。’ 其實契刀五百和同期的一刀平五千,都是戰國時候出現的刀幣的變型品種。王莽托古改制,重造自秦後棄用的刀幣,不過刀環部份增大成為圓形方孔的錢幣模樣,而刀柄刀身縮小,才成為了現代人看上去像極的鑰匙模樣。

現在證明了小時候的想像是錯誤的,因為契刀五百和一刀平五千並不是按著鑰匙的模樣造的。

留意其輪廓與深淺雕功。
<漢書>亦記載:‘契刀,一直五百…與五銖錢並行。’這裡說的是契刀五百的價值,可換五百枚當時流通的五銖錢,而二十枚契刀的價值就同黃金一斤。王莽的貨幣改革的破天荒舉動,就是造出這些面值與實際價格不符的虛值錢。五銖中的銖字,實為重量單位(按社會與經濟變化而有所調整),一銖大約0.7克重,而一枚契刀五百重量只有18克,即二十五銖左右,居然等同五百枚五銖的價值,也真是太離譜了吧!難怪<漢書>記載從這次貨幣改革開始‘民多盜鑄者’,皆因熔掉五枚五銖錢便可以偽造一枚契刀五百,利潤高達一百倍,利字當頭下甘於冒險的人自然越來越多了。

契刀五百的流通時間很短。兩年多後,始建國二年,即公元10年,已經是新朝皇帝的王莽廢止契刀五百,一刀平五千和五銖等錢,原因在於自己的迷信:‘莽即真,以為書“劉”字有金刀,迺罷錯刀,契刀及五銖錢,而更作金,銀,龜,貝,錢,布之品,名曰”寶貨”。’王莽說過,他當年見漢室的氣數將盡,而漢室的姓氏‘劉’字由卯,金和刀等部首組成,故造契刀和金錯刀(一刀平五千的別名)等來增強氣數。只是人算不如天算,上天以新代漢,自然要把那些跟漢有關的東西除去,既然契刀錯刀跟劉姓有關,而且救不了漢室,那就來個順應天意,把契刀五百和一刀平五千等兩種刀幣都廢止好了。王莽確是一個迷信的人,不過也不應該排除他見自己的貨幣改革不受歡迎,草草了事的真實成份吧。

契刀五百也不便宜,而且在香港的錢幣市場也不容易找到(是自己的問題吧!?),既然跟大家分享一枚實在的藏品,就只好找來這些模具殘片來代替一下算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