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4日 星期六

重拼帝國的努力

帝國版圖最為廣闊的時候,乃屬圖拉真Trajan在位末年。
羅馬帝國,曾經的世界霸主,國力強盛,員瞭闊,可惜盛極而衰,自公元三世紀開始走上敗亡之路,接著在公元395年東、西分裂,然後在476年以西羅馬皇帝的遜位為滅亡的標誌。取代西羅馬帝國的先是日耳曼人的王國,後來東羅馬將東哥德族Ostrogoths當作禍水引向意大利,使之取代日耳曼王國並統治該地。
查士丁尼安一世。
又被稱為拜占庭的東羅馬就一直視自己為羅馬正統的繼承人。就在公元527年,查士丁尼安一世Justinian I於康士坦丁堡Constantinopolis登基成為東羅馬皇帝。也許查士丁尼安自少就聽過羅馬昔日的輝煌故事,如此意識形態之下,已經成為皇帝的他一直以戰爭的方法以復興原來的羅馬帝國。隨著在東部邊界與波斯人的戰爭結束之後,查士丁尼安就在533年以介入繼承者的紛爭為由,出兵北非的汪爾達王國並於次年拼入版圖。然後在535年再以繼承者的紛爭借口向東哥德王國開戰,再三派遣老將貝利薩維烏斯Belisarius領軍。
貝利薩維率領艦隊登陸西西里島Sicily,接著在536年自意大利南部向北挺進,直至四年後的540年才拿下北部以外的整個意大利。然而,就在貝利薩維被召回康士坦丁堡之後,哥德人趁機於541年東山再起,四出收回失地。剛剛才與波斯和談而回的貝利薩維烏斯又得在544年投入意大利戰場之中,只是這一次作戰不如之前般順利,究竟是查士丁尼安因對貝利薩維妒恨,還是東羅馬因疫症流行影響國力而只撥相對有限的兵源與物資也各有可能。於是,貝利薩維就在549年再被召回,直至551年查士丁尼安改派宧官將領納薛斯Narses率領大軍再戰意大利的東哥德王國,最終在553至554年間完全收復整個意大利。
當東羅馬軍隊在意大利土地上作戰的時候,意大利本土的鑄幣也變得東羅馬化起來:,就像這枚底卡祿美霖decanummium銅幣(即1/4福力斯follis或者10祿姆斯nummus)的正面就有東羅馬君主查士丁尼安的正面肖像,拿著十字金球和騎士盾牌,及D N IVSTINIANVS P AVG字樣,意為'我們的主人查士丁尼安烏斯,長壽的奧古斯督';背面有一特大的I字,即希臘數字的十,換句話說即是銅幣的面值denomination,兩旁有星。因為鑄廠記號欠奉,故這種銅幣常被認為在羅馬城或者拉文納Ravenna鑄造,時間應為公元550年代到565年查士丁尼安一世去世為止。

繼北非和意大利之外,查士丁尼安還在西班牙南部一帶開拓戰線。從地圖來看,將東羅馬原來的國土加上查士丁尼安所佔據的北非,意大利與西班牙的土地,倒也有幾分當年羅馬帝國全盛時期的圖模樣。但從實際的角度來看,查士丁尼安光復羅馬的作為卻可以用'吃力不討好'五字來形容:首先是東羅馬對這些攻佔的地方花上鉅量的作戰經費、管理開銷以及駐軍費用,為東羅馬帶來沉重的財政負擔,就連在該地徵稅的做法也入不敷支,比如意大利在接近二十年的戰爭中就消耗了該地的人力與物產資源,使羅馬與拉文納等各大城市步入嚴重衰落。
正因資源匱乏,東羅馬同樣無力固守攻佔的土地。就在查士丁尼安去世後的三年,即568年,倫巴底人Lombards(日耳曼族的一支)攻佔意大利以北地區,又陸續佔領了中南部的大片區域,此時的意大利行省就如千瘡百孔般的支離破碎。到了公元七世紀,屬斯拉夫族的阿瓦爾人Avars佔據了前往意大利的必經之路巴爾幹半島Balkans,阿拉伯人Arabs也從東羅馬手上奪去了北非,埃及,巴勒斯坦以至敘利亞等等小亞細亞的地方,就連剩下的意大利行省也完全淪陷。至此,光復西部只是東羅馬的一個夢想。

題外話
近日,我城爆發'遮打革命Umbrella Revoluation'(而非什麼佔中!),既是香港市民對港共以至中共政權倒行逆施的怨恨的爆發,也是要求變革的希望與呼聲。居於我城久了,不難發現以往英治與現在共治的高低,也自然要求改變,參與這場運動。同時小弟也忽發奇想,就是將西羅馬帝國的滅亡比作中共對香港的統治,而東羅馬收復西部土地的戰爭喻作香港人為不過,奪回主動權而發起的遮打革命。不過,與其說是恢複英治年代的光輝(老實說小弟絕不反對歸英),不如說香港人正在開拓自己的歷史,皆因越來越多人醒悟而敢於表達對港共與中共的不滿,甚至怨恨,從而另找出路。與查士丁尼安光復西部相同的是,香港正處於一個重要的時刻,都在為了光榮和自身而戰,艱苦漫長,一旦失敗都可以血本無歸,化為烏有。現在我城就在命運的十字路口之中,究竟會是成功還是失敗呢?且讓小弟在此為香港說聲'努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