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1日 星期四

新年的禮物

這是一枚安東尼烏斯.彼爾烏斯Antoninus Pius年間的塞斯特堤烏斯sestertius大銅幣,於公元152至153年間鑄造,其正面刻有ANTONINVS AVG PIVS P P TR P XVI等字,和皇帝的肖像。幣文可翻譯為‘安東尼烏斯.奧古斯督.彼爾烏斯,國家之父,第十六次取得護民官之權力’。背後為INDVLGENTIA AVG COS IIII,‘奧古斯督(按:即元首/皇帝)的恩惠,四次出任執官’,象徵恩惠的Indulgentia女像坐在椅子上,左手拿著權杖而伸出右手手掌,下方有S C字樣,即‘元老院下令’。
錢幣上的圖案其實不是要說的故事。現在請細心看看正背兩面幣邊的位置,都有在造幣時沒有的框邊突了出來,在錢幣的背面猶為明顯:刻字的地方都屈曲起來, 使整個背面呈盤狀。
雖然沒有背面那麼明顯,但用心細看的話,依然可以見到突出的邊框。
從這個角度看背面,就可以較為清楚地看見邊緣部份突出的框。
這些突出來的框邊顯然是因為搥打幣邊形成的。究竟古羅馬人們為什麼要這樣做呢?

話說公元四世紀中到五世紀初(?)出現了一種非官鑄的代幣(稱為章更準確)。特點之一,就是其邊緣有一凹下的小坑,到最外邊才突出幼幼的外框,既美觀也可以跟真正的錢幣分別出來。就是因為特別的框邊,這種私鑄的代幣或章被稱為contorniate,源於意大利語或法語的詞語‘輪廓’。為方便計, contorniate還是譯為‘框邊章’–帶有框邊的章。請不要介意翻譯的差好了。

這些框邊章的另一特點,就是它刻著的圖案:正面有不同人物的肖像,如詩人荷馬Homer,亞力山大大帝Alexander the Great,甚至尼祿Nero皇帝。背面的圖案,由大競技場Circus Maximus中的馬車競技至神話中出現的場景也有。從手工來看,框邊章的制作工藝較當時的錢幣還是高很多。
Contorniate一名就是因為章邊的的輪廓。此框邊章的正面就是披著獅子皮的亞力山大大帝, 背面是大競技場中的馬車競賽情況。
 (圖片來源: http://farm5.static.flickr.com/4079/4867123092_e91910e3f1.jpg)
框邊章相信是當時羅馬的達官貴人作為贈送與他人的禮物,有說是新年時候的賀禮也有說是競技比賽的獎品。也有意見認為,當時製作與送贈框邊章的都是信仰原來羅馬傳統宗教,猶太教與基督教以外的異教上流階層人仕,而這些章上面都刻有來自神話習俗,和信奉異教的人的圖案,透過贈送的方面來表示或宣傳固有的傳統宗教。也就是說,這些東西都在一定程度都帶有反對當時已佔一席位的基督教的意味。

這種互相送禮的風氣還是有人模仿的。沒有能力鑄造框邊章者,例如普羅大眾,是贈送什麼的呢?很簡單,就是找來一些流通已久的大塊銅幣,以搥子搥打其邊緣,使之形成框邊。這些被搥打幣邊而成為禮物的錢幣的名稱為proto contorniate,帶框邊的原幣,不如稱為‘搥邊幣’好了。一開始介紹的塞斯特堤烏斯就是這一種錢幣。

在古代,一枚銅幣的流通時間可達數百年,所以一枚公元二世紀的錢幣流通到四世紀再被搥邊當成禮物還是會發生的。在市場上找到的搥邊幣有不少是一世紀時尼祿皇帝的鑄幣,較方才的塞斯特堤烏斯還要早接近一百年呢。被搥邊的原幣的鑄造時間,由公元一世紀到四世紀也有,不過只有銅幣而矣,框邊章也一樣只有銅造的。
不少存世的搥邊幣也已經是殘缺不存,不過這枚尼祿銅幣上的圖文還很清楚, 雖然正面的搥框不甚突出,但背面的卻像其他搥邊幣般高和厚。相比之下,自己那枚塞斯特堤烏斯的矮薄框邊倒有點不正常。
(圖源: http://www.acsearch.info)
後來小弟又得到了一枚搥邊幣,正面皇帝肖像周圍因受打而隆起一圈厚厚的邊框,只剩下一些銘文的痕跡。從幣身所呈的六角形來看,不難發現其手工粗糙,沒有剛才那枚尼祿的銅幣般漂亮美觀。若嫌一開始那枚安東尼烏斯.彼爾烏斯銅幣的框邊不夠明顯的話,那麼這枚銅幣的框邊就清楚表明,這是一枚曾經用來送禮的搥邊幣了。
這本是一枚造於公元238年的塞斯特堤烏斯銅幣,正面是巴比奴斯Balbinus皇帝的肖像,後面則是和平女神Pax的座像。

祝各位新年快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