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穌對銀庫坐著,看眾人怎樣投錢入庫。有好些財主,往裡投了若干的錢。
有一個寡婦來,往裡投了兩個小錢,就是一個大錢。
耶穌叫門徒來,說'我實在告訴你們,這窮寡婦投入庫裡的,比眾人所投的更多。
因為他們都是自己有餘,拿出來投在裡面。但這寡婦是自己不足,把她一切養生的都投上了。
小錢乃是當時猶太貨幣制度中最低面值的銅幣,有涅頓lepton和普他prutah等名字,自馬卡比家族在公元前二世紀建立的哈西蒙祭司王朝Hasmonean Dynasty,到公元一世紀的希律王朝Herodian Dynasty,甚至連統管猶太行省的羅馬巡撫(即總督,如彼拉多)亦有鑄造過這種小銅幣。雖然聖經沒有提及那個寡婦捐獻的是什麼款式的銅幣,但從出土與存世等普及程度來看,當屬兩種在哈西蒙王朝的亞力山大.珍尼烏斯Alexander Jannaeus王的鑄幣。第一款是普他,正面是希臘文'亞力山大國王(的)'AΛEΞANΔPOY BAΣIΛEΩΣ和倒轉掛起的船錨圖案,後面是一圈代表王權的頭飾diadem,內有一八芒星,星內有希伯萊文小字'國王約拿單'。
亦有人說,右方背面的不是頭飾和星,乃是一車輪wheel,輪輻與輪輻之間的小字是希伯萊字母。而此幣也反映了猶太人造幣手工有多粗糙。 |
黃黃的沙土依然附在幣面,正面的船錨和背面的頭飾和星(或車輪)則尚清晰。 |
馬可在福音書中描述'兩個小錢,就是一個大錢'在於讓猶太(以至希臘和羅馬)人知道那寡婦的奉獻有多卑微,進而帶出上帝不問金額只問信心的教導。可惜時移世易,當羅馬帝國已灰飛湮滅,無人搞得清楚奎得倫與普他是何物的時候,人們只好在翻譯聖經時下點功夫。公元1611年出版的英王欽定版King James Version英文聖經就將奎得倫譯為'法尋farthing',價值為1/4便士penny,以對應經文和歷史上奎得倫為1/4阿斯的換算,但由於當時的英國並沒有比法尋更低的錢幣和價值,便索性將小錢譯為'mite',小銅片或小塊之意。
不要以為這是胡亂翻譯或類比。因為與英國只有一海之隔的比利時弗蘭德Flanders地區就出現過一種名為mijt的小幣,又小又輕且手工不佳,更由銀幣貶值成為銅幣。有十七世紀或之前的算術書藉就提及過這種小幣比法尋的價值還低,只是數值不一,由1/3至1/16也有,既然如此,翻譯英王欽定本的學者就將mijt寫成英文的mite以表達寡婦所奉獻的小幣,整句就是'And there came a certain poor widow, and she threw in two mites, which make a farthing.'
於是widow's mite'寡婦的小錢'就成為了本文所介紹那兩款小銅幣的稱號。當諸君以此為搜尋字眼,找到的都是方才出現過的涅頓和普他款式。
1970年代出現的新國際版New International Version英文聖經就將這一節譯作'But a poor widow came and put in two very small copper coins, worth only a few cents.'相信諸君從這句就明白,那個寡婦所獻上的金額是何等的渺小吧。在公元一世紀的猶太地,一條麵包最少要十普他,一顆石榴才不過一普他。
古猶太人的普他或涅頓銅幣還小過香港一毫硬幣的尺寸,名符其實的小銅塊。 |
新約聖經中曾經出現的錢幣:
上貢的便士
猶太的三十塊錢
半文一文,一分銀子,彌拿,他連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