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25日 星期五

羅馬駐猶太總督彼拉多的錢幣與故事

大希律王Herod the Great在公元前4年去世之後,羅馬皇帝奧古斯督Caesar Augustus(和合本聖經譯為該撒.阿古士督)把希律王朝的土地一分為三,當中的猶太地Judaea,撒瑪利亞Samaria和以東Edom就交給希律.亞基老Herod Archelaus,讓他以'國主ethnarch'的稱號管治,且承諾會將更高級的'國王king'頭銜加封給他--如果管治得好的話。然而亞基老的殘暴注定了自己的管治短促,結果奧古斯督在公元6年將他流放高盧Gaul,他的地區就交給羅馬皇帝所任命的巡撫來管理,換句話說即是成為羅馬行省之一:猶太行省。
地圖中綠色部份就是總督所管轄的範圍。
管治猶太行省的最高級羅馬官員就是總督governor。因為和合本中文聖經的翻譯時間在清末而沿用清朝的官職,所以他們也被稱為'巡撫'。由於猶太既非一個重要的地方,亦非元老院所管治的省份,是故管治該地的總督就來自羅馬社會的第二階層:騎士階層。

其中最廣為人知的羅馬駐猶太總督,應該算是本丟.彼拉多Pontius Pilate,可惜的是此人在歷史的長河中不是一個重要的角色,所以對他的身世並不知情,唯一可以從官銜'長官prefect/praefectus'推斷,他也許些軍事背景。而彼拉多出任猶太總督期間發生的事蹟,除了基督教的經書之外,公元一世紀的約瑟夫Josephus和亞力山大的斐羅Philo of Alexandra等學者的著作亦有所記載。
凱撒利亞城的'彼拉多之石',殘存著這個總督的名字和官銜'猶太(省)長官'。
彼拉多在公元26年到達猶太省首府凱撒利亞Caesarea。一晚他率兵進入耶路撒冷,但手下的士兵卻帶著某種以羅馬皇帝肖像為裝飾的軍旗。城內居民就在天光後知道此事,且覺得此舉有辱他們的聖地與宗教習俗(猶太人的十誡就有'禁造像'的一條,以皇帝的面孔裝飾軍旗正是強烈的帝王崇拜),就趕到凱撒利亞城向彼拉多抗議,要求他不再把那種有人像的軍旗帶進耶城之內。彼拉多拒絕他們的要求之後,猶太人就包圍他的官邸,事件也就僵持達五天之久。到了第六日,彼拉多下令軍隊包圍那些猶太人,然後親自走到講台上示意要他們立刻散去,否則暴力鎮壓。但教他想像不到的,是猶太人們居然引頸叫羅馬人們來殺,寧死也不願一路以來的信念遭踐踏!一想到殺這麼多人可能會影響自己的管治甚至仕途,彼拉多唯有息事寧人,讓步算了。
公元一世紀羅馬軍隊的軍旗手的復原圖。圖中的軍旗正是皇帝的面孔。
就連百人隊Centuria的軍旗也有機會出現羅馬皇帝的頭像。
以上記述乃來自約瑟夫的著作。亞力山大的斐羅則記載了這個故事的另一版本,也可能是另一事件,就是彼拉多把一些獻給羅馬皇帝台比留(又譯提比略)Tiberius的金漆盾牌放置在耶路撒冷的希律王宮之中。可能是這些盾牌有崇拜的意味,抵觸了猶太人們的觀念,於是他們就央求大希律的四個兒子作為代表,請求彼拉多移去這些盾牌,但被彼拉多斷然拒絕!眼見彼拉多如此固執,猶太人們只好寫信向台比留申訴。據說台比留對此怒不可言,回信告喻彼拉多將盾牌放在凱撒利亞的奧古斯督廟才是上策。最後他只能屈服,照著信上所寫行事。

約瑟夫又記載在軍旗或盾牌事件(過了一段時間)之後,彼拉多要求動用耶路撒冷聖殿的稅款以支付新輸水管道的費用。實際原因不明,也許是害怕彼拉多會中飽私囊等不信任因素,總之猶太人就羣起反對,激動地走上街頭叫喊抗議。彼拉多當下就命令士兵裝扮成平民,帶著棍棒混入人羣之中,待完成埋伏之後就再次命令示威者離開,然而羣眾也沒有退縮,於是彼拉多就下令立刻鎮壓,士兵亦因此殺傷了不少的猶太人,餘者只能屈服。是為'輸水道騷動'。
彼拉多對耶穌的審訊亦是繪畫創作的題材。
很多人都是從新約聖經聽到彼拉多的名字。的確,彼拉多是其中一個在公元30年(一般都認為在此年)參與殺害耶穌基督的角色。四卷福音書對耶穌的審訊都有不同的記載,當中馬太和馬可著墨不多,路加和約翰則記錄了情節不同的過程,唯有綜觀四卷書才能得出完整的過程。彼拉多多番表明耶穌基督清白無罪,但猶太民眾堅持要釘耶穌上十字架,所以他就選擇了犧牲耶穌:一來順應民意,是為管治手段之一,如果犧牲這個普通的耶穌就可以順利的管治,在羅馬統治的利益天秤上是便宜的;二來彼拉多可以透過此舉確保自己仕途的順利,耶穌基督果然成為了代罪羔羊。

就前者而言,彼拉多是羅馬帝國在猶太行省的司法代表,他大可以放走耶穌基督了事,但他也深深明白,猶太人是利用自己手中的生殺大權來剷除眼中釘。若然就此放走耶穌的話,猶太人一定不會就此罷休,隨時都有動亂的可能。既然會損害羅馬帝國的管治利益,不如讓耶穌擋災好了。後者是人慾私心的想法,因為從上述的軍旗與輸水道事件來看,彼拉多的地位不是搖搖欲墜就是不受歡迎,正好用耶穌的受刑來取悅猶太人來保持自己的地位。這種說法看來似是而非,因為要犧牲耶穌的話,又何需多此一舉的審問?但這個想法又確實有它的合理地方嘛。不論如何,彼拉多始終都要為基督的死負上部份的責任。
'你們看這個人!'
彼拉多的一句'真理是什麼呢'成了千古佳話,自古至今人們還在討論。另一論點就是釋放巴拉巴Barabbas,約翰寫道'但你們有個規矩,在逾越節我要給你們釋放一個人',但此一做法卻不見於新約聖經以外的文獻之餘,起源與解釋亦欠奉,故一直被視為不合常理,人們則只能對這段經文各自解釋。巴拉巴的意思是'父親的兒子',而且算是第一個以耶穌的命救回來的人。
'流這義人的血,罪不在我,你們承當罷!'
猶太人先前兇相畢露喊著要釘死耶穌,現在就笑著迎接巴拉巴,究竟是他們有眼不識泰山,還是他們喜歡邪惡呢?
彼拉多在一塊小木片上用希伯萊、希臘和拉丁三種文字寫上'猶太人之王,拿撒勒人耶穌',並命人釘在耶穌頭上較高的位置。所以在一些繪畫及雕刻中,耶穌頭上都有一塊木片,寫著INRI四個字母,如下圖。
在釘死耶穌基督的同時,彼拉多管治下的猶太行省亦有發行普他銅幣AE prutah。第一款在公元29年出現,正面有辛普琳simpulum的圖案和希臘文刻字TIBEPIOY KAICAPOC LIς,'台比留.凱撒(的)第十六年',背面為三株麥穗,左右垂下而中間直立,IOYLIA KAICAPOC乃'朱利婭.凱撒(的)'之意。
第二款有李圖烏斯lituus杖和TIBEPIOY KAICAPOC等字,另一面為花環圖案,內中有LIZ'第十七年',即30年。公元31年的設計亦一樣,但背面的年份改為LIH,'第十八年'。
辛普琳和李圖烏斯皆為羅馬異教之物。有學者指出,彼拉多是第一個將如此明顯的異教圖案刻在鑄幣上的羅馬總督,意圖同化猶太人,消除他們對羅馬的戒心。

最後一件與彼拉多有關的記載,就是他在公元36年所鎮壓的一次集會。當時有一個假先知聲稱摩西曾經在基利心山Mt. Gerizim上埋下器物,又糾集了一群信眾準備登山挖掘。這些信眾就武裝自己起來,並在某條村落中集合。但就在他們登山之前,彼拉多率領騎兵和步兵擋住去路,並殺了一些信眾,被捕或逃走的都不少。幾個發起這次旅程的頭目都被處死。撒瑪利亞公會就向敘利亞省的總督韋堤留烏斯Vitellius上訴,說彼拉多屠殺的人只是為了逃出他的肆虐。韋堤留烏斯便派出自己的朋友馬所奴斯Marcellus接替彼拉的職務,一方面命令彼拉多返回羅馬向皇帝解釋此事,但台比留就在他回到羅馬之前去世。

這件事不合理的地方,就是猶太省總督由皇帝任命,不可能由敘利亞省總督免去職務,何況兩人只屬同僚的關係。新的看法則認為這是一次人事調動,可能韋提留烏斯因為猶太人的提告,或者因為彼拉多留在猶太省已有十年之久,而勸說他退休或調職,只是他的離去被約瑟夫解釋為失勢的諳然離去。

由此而來就是彼拉多本人種種的下場。有說他被新任皇帝卡里古拉Caligula放逐到高盧Gaul(今法國與比利時一帶),因為經營多年的功績化為烏有,心痛欲絕的彼拉多在維尼Vienne城自絕身亡。有說他回到羅馬後被判處斬首,行刑前改信了福音。有說他的遺體先被掉進台伯河R. Tiber,但因充滿了惡靈與污穢而被送到維尼再掉到羅納河R. Rhone,更誇張的是羅納河亦不願接收彼拉多,結果就被投入一處叫洛桑Lausanne的湖中。有說他的屍首其實被掉到盧塞恩湖L. Lucerne旁的'彼拉多山',自此在每年的耶穌受難日都會從湖中出來,重覆當年洗手的情節。有說他誤叛耶穌釘十字架之後因悔恨而自殺。有說他與妻子雙雙改信基督教。就連基督教亦流傳過一本叫'彼拉多傳Acts of Pilate'的偽經。凡此種種,問君接受哪一個呢?

綜觀上述的事蹟,彼拉多的管治手法也許並不高明,但他亦非大奸大惡之徒,不會因為他參與了耶穌的冤案而一文不值。從宗教信仰的角度來看,彼拉多的角色乃因其審判不公與私心人慾而有所虧欠,從而指出人間政權與法律的不公及局限,但從世俗的角度來看,彼拉多的做法不見得太過荒唐,甚至有些不幸的意味在內哩!小弟並不聰明,在此純粹介紹彼拉多的故事與錢幣而矣,並無為他翻案的想法,但小弟亦不願因耶穌一案而將他一棍打死,再說出種種不幸的下場當是報應或以之為義。信者恆信,只能看看諸君是用一個信仰還是世俗的眼光來看待彼拉多甚至自己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