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約在1967至1968年左右,一批圖案一樣,色調卻由綠轉黃的渣打'黃鎖匙'五元流出市面。以現在的目光來看,這些顏色有異的發鈔理應被視為瑕疵品甚至偽鈔才對,但奇怪的是渣打沒有解釋,依然發行這批五元,港英政府沒有任何干涉,人們亦照樣使用,一切如常。
黃鎖匙的整體色調不如綠鎖匙般豐富,唯獨正面中間那大大的紅色'5'字變得更為深色。
 |
字軌S/F用完了,就改成T/F。 |
 |
整個背面的色調略嫌呆滯。 |
 |
綠鎖匙、黃鎖匙、紅鎖匙和大綠匙都是用相同的鎖匙圖案。 |
說起來,諸君有沒有想過渣打紙幣上的鎖匙圖案,背後可有甚麼含意呢?所有的書籍沒有觸及過此一問題,在下猜想,鎖匙有保管的意思,將之印在鈔票上,意味着銀行以這一紙憑證保管持有人的財富。而鎖匙又有開啟和通行的用途,配上數值(銀碼),使紙鈔儼如一把鎖匙,用來通過或者解決生活上種種情況,比如說,在六十年代的灣仔酒家吃上一桌,就得用上一張大綠匙(當時來說可是一筆大錢了),吃一隻雞也得用上一張紅鎖匙(也不是少數目)...等等,還真令人想起香港人常常說的'用錢解決到嘅就唔係問題'。
也許大家可以參考一下瑞信集團的商標,三把鎖匙代表了安全,信任和保密。
 |
現在這三把鎖匙的意思為支柱,原則與行為方式。 |
如果說鎖匙代表了六十年代的渣打鈔的話,那麼七十年代就一定是'屋仔',皆因從1970年開始,渣打除了五百元外的發鈔都起用新的設計,正面左方皆有渣打總行的圖案,因而得名。這套屋仔系列的特點,計有:
1.顏色上有所轉換。以往渣打的五元和一百元為綠色,十元為紅色,現在就跟隨匯豐的做法,以棕色為五元、綠色為十元、藍色為五十元、紅色為一百元的主色調,趨向一致,更能方便普羅大眾分辨各種面值的紙幣。
2.統合不同面額發鈔的外表。即使鎖匙系列改進了來自大棉胎的設計,但各種面額的紙幣依然存有甚多的差異之處,正好以此機會整合一下紙幣的外貌,讓軍容更為整齊。
3.引進更為明顯的螢光防偽圖案。這樣渣打的屋仔鈔就更先進且有睇頭。
率先登場的是'藍屋'。藍屋發行量不多,只有A和B兩個字軌,即使發行序號設有七個數位,實際上只會用上其中六個,靠近字軌那一個數位一定是0。所有藍屋皆沒有日期。
 |
對上一次渣打發行五十元鈔票,已經是1934年。只要稍加眼力,就可看見銀行紋章的四角尚有以另一個形式留在屋仔系列的鎖匙圖案,未有因改版而消失,。 |
最初版的'啡屋',即字軌A至D的版別,都有達七個數位的發行序號,但實際使用的數位就只有六個,字軌旁邊的數位一定是0,這一點跟藍屋完全一樣。但從字軌E,即第二批啡屋開始,鈔票的序號就由七個數位改成六個。最後期的S和T字軌的啡屋更有臨時加上的日期。
 |
從1976年開始,港英政府發行十角形的五元硬幣逐步取代五元紙幣。 |
'綠屋'也有七個數位的發行序號,但與藍屋和啡屋不同的是,綠屋真的會用上這七個數位,也就是說,字軌旁邊的數位不一定是0,由此可知綠屋的發行量甚多(即使只有字軌A至F,而字軌F的最後序號為3500000)。綠屋可分為無日期,1975和1977三個版別。
 |
屋仔系列中就只有綠屋擁有六把鎖匙。 |
'紅屋'與別不同的地方在於一開始時只有六個數位,字軌只有A至M,分為無日期和1977年兩個版別。
 |
通常紙鈔的日期都印在最接近'承董事會命'字句和大班簽名那'香港'字樣之後的地方。現在水印處上方忽然出現的日期,真予人一種隨便找地方安置的感覺。 |
四款屋仔紙鈔的背面只有兩種圖案,分別是香港大會堂和海運大廈,予人一種'兩雞四味'之感。但只要翻查存世的稿件,便可發現啡屋的背面圖案有香港大會堂和啟德機場,紅屋則為(哪裏的?)水壩,不難明白渣打想把當時較新的基建印在發鈔上,可是最後卻不知何故沒有用上機場和水壩的設計,將大會堂圖案放在啡屋和藍屋,再將綠屋的海運大樓圖一併應用到紅屋,由是香港紙幣就少了兩張美麗的經典圖案。
 |
藍藍的主色,加上天上的雲和中間的一抹紅霞,營造出一種晴朗的感覺。 |
因為票幅較大會便於觀賞,這一次我們先由藍屋入手,其視角乃從舊中環天星碼頭望向愛丁堡廣場的香港大會堂低座和高座,就連旁邊的皇后碼頭和天星碼頭多層停車場亦能看見。
與真實照片作個對比,即可發現屋仔鈔上高座的窗戶沒有被仔細描繪出來,連接高低兩座的雙層走道有所縮短,且被描繪得很簡單,很像有簷走廊;為了突顯出整個大會堂,皇后碼頭也得消失,只有空地一片,就連與天星碼頭之間的空間亦縮得很小,使大會堂較真實還要接近碼頭。總的來說鈔上的大會堂的比例與實際有所不同,但往好處想,要把大會堂範圍都放進空間有限的鈔票的背面,這的確需要取捨的。
同樣以愛丁堡廣場的大會堂為圖案,但啡屋與藍屋在細節上有頗多不同之處,相信諸君很容易就找到出來。
 |
其中一個最明顯的不同,就是對雲的描繪。啡屋予人天陰的感覺,加上棕啡的色澤,個人覺得有點寒冷。 |
時移世易,大會堂的外貌也有所改變,對出的海面也填成陸地,皇后碼頭從此消失,甚至還爆發過保育風波,天星碼頭亦移往他處,連帶附近也多了很多高樓大廈,可見中環一帶天翻地覆的改變。
 |
2017年五月的香港大會堂。 (圖片來源: 維基百科) |
綠屋則以1966年啟用的海運大廈為圖案的中心。海運大廈在當年有多'架勢'?維基百科寫道:
 |
海運大廈的頂部設有很多泊車位,又有支撐大幅廣告的金屬支架,但在紙幣上沒有描繪出來。 |
'在1960年代,海運大廈是當時全亞洲第一個購物商場,也是香港僅有和最早落成的大型商場。海運大廈可停泊兩艘排水量五萬噸級的郵輪,是啟德郵輪碼頭於2013年落成前,香港最重要的郵輪碼頭,佔有很重要的地位。商場於1966年三月廿二日由港督戴麟趾主持揭幕儀式,是當年香港一大盛事。'
 |
雖然取景角度不同,但也補充了紙鈔的風景圖所沒有描繪出來的地方。 (圖片來源:香港地方志中心) |
從這張有如相片般的構圖,我們可以見到二十世紀六十年代香港維多利亞港內有各式各樣的船隻,計有軍艦,客船與貨輪,實實在在反映了香港當時的港口角色。對岸香港島的灣仔至銅鑼灣一帶的建築物不高,很容易就看見港島北岸的山勢如何。就連海運大廈旁邊的九龍倉碼頭,天星碼頭,九龍車站的主建築、鐘樓、路軌、停車區也一絲不苟,唯一沒有出現的就只有星光行。
 |
星光行的位置理應在水印窗口的二至三時方位。也許因為星光行與'紅色商人'霍英東有關,而且風波不斷,沒有出現在當年英資銀行的新鈔上亦屬正常。 |
紅屋背面圖案的的尺寸基本上與綠屋無異,細節也甚為接近,不如啡屋和藍屋那般大的差異,當然不同的地方還是有的,諸君可以自行比較。
 |
綠色線條的方框就是綠屋背面圖案的大概範圍。 |
 |
即使九龍倉碼頭已不復存在,但是碼頭(即突出來的部份)沒有被拆掉,只是改建或改變用途。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 海運大廈的末端又擴建了新的大樓,於2017投入服務。 (圖片來源:香港旅業網) |
|
海運大廈也多次出現在港鈔之上,請問諸君還記得有哪幾款嘛?
 |
其實在1974年有利一百元,2003年款匯豐二十元和2009年渣打紀念鈔都有海運大廈的身影,前者接近看不到,後者太細小且被擋着絕大部份,故不作圖片說明。 |
除了水印和金屬線這些基本的安全識別之外,渣打(和承印的德拉魯公司)更進一步把螢光防偽圖案取代之前的條狀纖維,使其發鈔來得更為先進。鈔票的螢光圖案都在正面中間銀行徽號那裏,而且各有不同,值得一看。
 |
雖然啡屋幣值最低,但其螢光圖案卻是最大,最明顯,且有顯著的顏色變化。 |
 |
雖然不是整個紋章都有螢光效果,卻依然可以做到突出的效果。 |
 |
藍屋的螢光圖案才只有一小片,予人'hea整'的感覺。留意紋章部份有和沒有螢光效果的地方,與啡屋基本上是一樣的。 |
 |
紅屋的紋章的螢光效果與綠屋一樣,同時異於啡屋與藍屋,整體效果也近於綠屋。 |
說到這裏,不得不提某部份綠屋紙幣是沒有螢光防偽特徵,見過的字軌為A,B和C。不過在下也沒有太多資源作詳細調查,也許諸位應以紫外光燈照一照所有屋仔紙鈔(尤其是綠屋)看看有否螢光圖案,若然有所發現煩請告知,多謝。
 |
在紫外光燈下有沒有螢光圖案的分別。 |
另外一個要補充的地方,就是'馬毛鏡架'(又叫'鬼王')與鎖匙系列的暗記。方才在下在介紹綠鎖匙的時候就寫道'...昔日的大棉胎在正背在多處暗記,1959年的中張鎖匙則僅此一處',那麼同期的馬毛鏡架又如何呢?從實物所見,1959年版的鏡架尚有多處暗記,見圖。
 |
橙圈所示的位置本應有一暗記,剛巧從1959年版開始沒有再出現。 (圖片來源:PMG) |
 |
同樣,更舊的鬼王(如1957年版)在橙圈所示的位置是有暗記的,自1959版起省略掉。 (圖片來源:PMG) |
1961年版的鏡架正面只剩下一處暗記。
 |
諸君可以此圖與上述那張1959年鏡架對比一下。 (圖片來源: PMG)
|
 |
右上角的暗記亦被略去。 (圖片來源: PMG) |
沒有日期的1962(至1975)年版和最後的1977年版鏡架不再有暗記。由是我們得出結論,就是暗記在鏡架和鎖匙的發展乃有所不同。
 |
所以,小弟擁有的這張無日期鬼王沒有暗記。 |
 |
諸君也可以用自己的馬毛鏡架五百元來個對照。 |
在下先前也跟諸君分享過不同的渣打港鈔,先有十元鯉魚和五十元獅子,接着是一整套中張和細張渣打紙幣上的瑞獸,現在連鎖匙和屋仔都看過了,也應該是時候深入地看看在上述鈔票正背面皆有出現過的渣打舊總部大廈,這一最能代表整間銀行的圖案。
遺憾的是,有關渣打第三代大樓的資料不多,只知其高度為244呎,共十六層,由巴馬丹拿集團興建,於1959年落成,一度是全香港最高的大廈。在落成前後旋即成為發鈔的圖案,還真令人想到匯豐的'光頭佬'紙幣。
現在我們就從紅鎖匙開始仔細欣賞。紅鎖匙的視角乃從皇后像廣場望向德輔道中的渣打總行。為避免替別人宣傳,渣打銀行就把圖案中一併出現的其他建築物都處理掉,從而突顯出自家的總部大廈。這些只有影子的建築,計有匯豐總行和太子行,不過渣打旁邊的的廣東銀行卻沒有被處理掉,讓它仍然露出一少部份。
 |
再望得仔細些,渣打大樓底部的出入口有進出的人,兩旁更有車輛和途人的出現。整個圖案看來就像一幀老舊的相片,記下了這幢大廈剛剛落成,與附近街道的模樣。 |
在屋仔系列出現的渣打總部大樓,則是一種繪圖方式,視角也從更遠的地方望過去,是故我們就能夠看見大廈的屋頂,和靠近皇后大道中那一面的低矮部份。這一次,人、汽車、樹木等統統沒有出現,就連外牆那'THE CHARTERED BANK'的字樣也欠奉,唯一依舊的就是渣打繼續把旁邊大廈都模糊處理掉。
 |
不少細節在這一代的渣打總行圖案省略了。 |
初代瑞獸背面的渣打大樓圖其實就是從紅鎖匙那裏改進而來,比如說,旁邊建築物的的影子基本上都沒有了,出入口的左邊(我們的右邊)的汽車不見了,另一輛汽車那處的側門更形清楚突出,樹木的外觀也完全不同等等,都表明兩代渣打紙幣的總行大廈圖案並不完全一樣。
 |
從位置來看,那棵樹應該是在(重建後的)皇后像廣場的範圍,但是否實有其樹則不確定。 |
到了第二代瑞獸,即第一代細張/'長棍',渣打更直接讓樹木,側門處那一輛汽車和兩個途人都消失,用鈔票的銀碼覆蓋大樓圖案的底部,在十元這裏還可以見到德輔道中的出入口,但隨着面值的增加,數字覆蓋的地方就由大廈旁邊從左到右蔓延過去,所以在一千元就完全看不見底部的出入口了。另一個改動就是外牆的名稱改為STANDARD CHARTERED BANK。
 |
那些圍繞着的線條或陰影令整幢渣打總部看來很詭異很陰沉。 |
縱使渣打的第三代總行大廈在1987年拆卸,但其形象依然留存在長棍系列直至1992年最後一版,這一點就如匯豐舊總行在1981年拆卸,但依然出現在1982和1983年的發鈔之上。從1959年的紅鎖匙至1992年的尾版長棍,渣打舊總行前後出現三十三年,共四代的紙鈔。
 |
渣打銀行很喜歡以德輔道中那一面的大樓全相示人。 |
那麼真實的舊渣打總行,外貌其實又如何呢?從一些照片可見其米色主調的外牆,中間有相當一部份鋪上綠色外層,只有少部份是白色的。亦從這些相片可見,舊匯豐與渣打總行之間其實有一低矮的建築存在,但此建築並未有在渣打鈔上出現。到了大約1966年,這矮小的建築被拆卸,改建為一更高的黑色建築物,同樣沒有在渣打鈔上反映出來。
 |
這張六十年代的照片記錄了舊渣打總部的外觀,我們也從中可見鄰近的舊匯豐總行、太子行、最高法院和重建前的皇后像廣場。留意廣場靠近匯豐和渣打的位置沒有種樹,意味着紅鎖匙背面總行圖案的那一棵樹是虛構的,不知道是否取代現實中同一位置的昃臣銅像? (圖片來源:Facebook ID:昔日香港) |

|
那小建築被拆掉途後,又起了另一幢只有幾層高的黑色建築物。究竟照片中間靠右的那一棵樹,是否就是末代中張/初代瑞獸背面的總行圖案的同一棵樹? (圖片來源: Gwulo.com) |
從以下兩張來自地政總署的航拍照片,我們可以見到渣打舊總部原來是'半高半低'的:近皇后大道中那一邊就只有約一半的高度(只有低座),德輔道中那一邊才是全幢(高座加低座),即是最常見的樣子。如此看來,屋仔鈔上的總行圖案原來較符合事實,反倒是其餘三款隱瞞了半低半高的真相(或者說,令人以為沒有低矮的另一面)。
匯豐自1968年起重新發行五十元紙幣,背面的總行圖案率先出現了附屬的黑色建築,其他在七十年代出現的'荔枝紅'/'胭脂紅','老鼠斑'/'青斑'亦跟隨其後,但不是全相,且外貌各異,'大金獅'則沒有出現。
 |
渣打在自家的紙幣上將匯豐總行處理掉,那麼匯豐也不會為渣打作免費宣傳,直接把渣打總行省略。 |
綜合上述的照片,我們可以確定渣打紙幣上的舊總部乃經過美化,與實際所見有所出入:若然在1966年前站在皇后像廣場或者德輔道中望向渣打總行,一定會見到那附屬於匯豐的矮建築,而不像渣打鈔上的總行圖案那般'空空如也';若然是在1966年後站在相同位置以相同角度望向相同地點,則會被同樣附屬於匯豐、外貌為黑色的建築物遮擋,不能看見渣打總行的低座的側面外牆,能看見的就只有高座側面的窗戶了--這一點也沒有在渣打鈔上的總行圖案反映出來,無他,因為這只是銀行的宣傳,有所美化乃正常不過,須否完全寫實則不是銀行關心的問題。
剛剛落成的渣打總行也有在1960年的荷李活電影<蘇絲黃的世界>中登場。
 |
威廉.荷頓飾演的男主角於天星碼頭下船後來到干諾道中皇后像廣場(泊滿汽車處)附近。紅色箭嘴指住的部份雖然不太清楚,但尚可分辨為附屬於匯豐總行的低矮建築。 |
 |
後來又折返德輔道中,走進渣打總行。 |
 |
原來大門旁邊有一檔流動書報攤。 |
說多一點,就是第四代的渣打總部大樓在1989至1990年落成。因為太高,不可能像以往般仔細印出整幢大廈的全相,渣打便索性以總行的頂層外觀作為圖案,印在第二代細張,即1993至2002年版的渣打鈔票的背面,再將之略作改良印在2009年的特別紀念鈔上。到了2018年款的發鈔,渣打再次起用自家大廈的圖案,但這一次就多了富臨閣--渣打銀行租用一整幢位於交易廣場的小商場,作為財富管理中心。
 |
2018年款的渣打總部有更細緻的描繪,諸如窗戶和外牆等,在1993(和2009)年款是沒有的。 |
最後來一首六十年代的經典金曲<Kowloon Hong Kong>作結。
參見:
羅馬戰士在香港:渣打銀行的五元和十元鈔票
1946年渣打'老爺車'一百元紙幣
渣打五百元'馬毛鏡架'紙幣,1962至1975年
從1974年有利一百元說起
中張渣打紙幣上的瑞獸
細張渣打紙幣上的瑞獸
匯豐與渣打的青色十元紙幣
回望紫色五十元港幣
一千元'金牛'帶來的回憶
2018年款香港一百元紙幣
遲來的2018年款港幣五百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