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22日 星期五

羅馬金幣的隨想:狄奧多西二世

雖然天氣還很炎熱,但日子過得真快,眨眼間已經是八月底的時間。

從小就因為對上學有一種恐懼,就常常認為,處於暑假的七、八月正是最開心的時間,自九月開學之後,就會變成另外一個世界似的。

直至離開校園很多年之後的今日,這種想法亦一直埋藏在心底,乃至現在還主觀地認為,自九月一日起的氣息,總是跟之前七八月盛夏之時所不同。

這種'迷信'不是完全沒有根據的。從小學一年級開始,科學(後來和社會,健教科合為'常識'一科)就教導每年的三至四月是春季,五至八月是夏季,九、十兩月是秋季,十一月至次年二月是冬季。直至今日小弟仍然記得,當年的科學科課文就是用'天氣寒冷'四字來描述十一月至次年二月的冬季,以至為整篇課文作結。

那個年代,正是人生中的混沌時間,而那個時代,亦是香港一段美好的處月。那時候,香港無什麼背靠強國的想法,無人強迫你說什麼強國語言,滿街都只有香港人,而香港人真的可以正大光明地只顧'搵食'與'wei銀'。

今時今日仲邊有呢支歌仔唱吖?嚟啦,要不是中央政府......

一枚於東羅馬狄奧多西二世Theodosius II年間鑄造的索里特solidus金幣,背面是羅馬皇帝本人拿著拉布蘭labarum軍旗和象徵權力的十字金球cross on globe的站像。望著望著,總覺得這個其實不是羅馬皇帝,而是一個拿著玩具與食物,或者零食的小孩,在八月杪某天的夕陽玩得很是高興的樣子。想來這個小孩應該笑得很高興吧,哈哈。
錢幣背面的刻字為GLOR ORVIS TERRARI,即'地上的光榮',與皇帝的站立像放在同一面的宣傳信息已經呼之欲出。行筆至此,小弟想起一首兒歌,歌名為<苗>,其實是香港小童群益會的會歌之一,內中的歌詞與小弟對這枚金幣的想像非常相似,甚至是一樣,各位不妨到收聽吧。看看有沒有帶給您們兒時的回憶?

我看羅馬錢幣很好,但不知古羅馬的錢幣又怎樣看我這個現代的收藏者呢?也許它(們)不喜歡小弟把主觀的想像強加於他們身上吧。根據考證,這款索里特金幣應在公元423至425年間鑄造:當時統治西羅馬帝國的皇帝何諾維Honorius(又譯霍諾留)才剛去世,羅馬城中一名叫約翰尼斯Johnnaes的官員就篡位自立為帝,於是東羅馬的的狄奧多西二世就支持華倫丁尼安三世Valentinian III成為西羅馬皇帝,又出兵攻佔約翰尼斯所佔領的拉文納城Ravenne。就在叛亂者被處決後,華倫丁尼安三世便得以統治西羅馬帝國。

主觀的幻想至此就被真實的歷史取代。誰叫人活在自己的世界的同時也活在他人的世界之中?

但不管人是如何活在自己的世界,客觀的世界還是在活動之中:明天就是處暑,然後是農曆八月的來臨,接著是九月一日開學日,再一星期就是中秋節日。再過一下就至十月,2014年只剩下三個月的光景,最後是聖誕,送走2014年了。

有關這枚狄奧多西二世的金幣的資料:
幣值:索里特。
時間:公元423至425年間。
地點::康士坦丁堡Constantinopolis(今土耳奇伊斯坦堡Istanbul)。
正面:D N THEODOSIVS P F AVG,'我們的主人狄奧多西烏斯,敬虔而被祝福的奧古斯督',狄奧多西二世戴著護盔,拿著騎士盾牌,且將長矛托在肩上的四份三面肖像。
背面:GLOR ORVIS TERRARI,'地上的光榮',狄奧多西本人拿著拉布蘭軍旗和象徵權力的十字金球的站像,身旁有星,腳下有CONOB的鑄廠及成色記號。
大小重量:不明。


2014年8月2日 星期六

羅馬金幣一枚:華倫丁尼安一世

當這枚金幣跟大家見面的時候,差不多是小弟以超低價將之買進的一週年。

寫這篇文章的時間,為2013年八月二十日的凌晨二時,那時沒有收到這枚金幣–其實早應在十九日收到的,只是小弟因為工作而不能收信,唯有在二十一日往郵局領取了。


既然還沒有收到,又為什麼急著要寫出來呢?唔,原因就是寫這篇文章的時候的小弟既懶散又貪新忘舊,明明已經有一堆題材但偏偏不寫,就是要寫最新的獵物,可謂犯賤之極。另外的原因就是,把這篇文章當是'時間文物囊'之用。


此話何解?話說小弟時常感悟到光陰流逝之快與此一事實的殘酷,無限唏噓,特此先行寫下本文作為存照,看看一年後的小弟還否記得一年前的自己之餘,也讓自己對比一下相隔一年有何變化。


說到底,還不是自己鬧著玩的一個借口嗎?總之,小弟對光陰的嘆惜是認真的,但也不能否認自己貪新忘舊的兒戲成份,也即是所謂'認真地玩耍'的意思了。

至於這枚金幣,則是一枚公元四世紀後半期的羅馬索里特solidus,直徑21.3mm,重4.15克。正面有華倫丁尼安一世Valentinian I的頭像和D N VALENTINIANVS P F AVG的刻字,意為'我們的主人華倫丁尼安,敬虔而被祝福的奧古斯督'。背面則是宣傳華倫丁尼安一世與其兄弟華倫斯Valens的共治的圖案:清楚見到兩位皇帝一起坐在寶座之上,還一同用手拿/托著象徵權力的金球globe,而站在寶座後方的就是勝利女神Victory,張起雙翼看來是在保護,或者支持兩位皇帝,再加上刻字VICTORIA AVGG'兩位奧古斯督的勝利',宣傳的意思也就呼之欲出;至於底下的SMTES乃鑄廠記號mint mark,說明此金幣乃出自帖撒羅尼迦Thessalonica的鑄廠。帖撒羅尼迦即今天的撒羅尼迦Salonica城,位於希臘北部。

要查出這枚索里特的確實鑄造時間,我們不妨從背面宣傳的兩帝共治作為首個線索出發:華倫丁尼安一世在公元364年二月底成為羅馬皇帝,一個月後就提拔自己的弟弟華倫斯為共治皇帝,也就表示這款金幣最早從364年三月底開始鑄造。第二個線索,就是背面底部的鑄廠記號,OB字樣欠奉,由此可知這枚是在公元367年九月前的鑄幣。原來,華倫丁尼安一世和華倫斯在367年九月下旨,把從稅收中收來的舊索里特金幣和其他金塊送往指定地點化,再鑄造新的、成色更高的新幣,而這些新造的索里特金幣全都帶有OB記號:既是成色標記‘純金’obryzum 的短寫(約95-98%?),又是希臘文72的寫法,即1/72羅馬磅的重量記號。自此OB就成為羅馬金幣必備的標記。

把這枚金幣安排在今天才跟大家見面,其實也是為了慶祝小弟跟朋友的小事業開業五週年的時間。回顧這五年,問題常在且荊滿途,但小號居然還可以捱過了大大小小的風浪而沒有關門,倒也真是非常幸運!今後的發展自然亦非易事,但在今天這個喜慶日子,亦不妨祝賀一下,休息一下吧。


(PS八月初正是小號忙著準備每年一次的大行動'開show'的時間,在此小弟也希望今年大行動的成績可以再創佳績!)

2014年7月18日 星期五

突擊!2014年版匯豐五百元殺到!

經常都在收款的時候望一下紙幣上的年份與號碼。就在今天早上收工前不久,有人拿著一張簇新的匯豐五百元來到櫃台付款,當時小弟還估計那是12或13年版的吧。不過接過手來一看,即時發現印在正面中間下方的年份,竟然是2014。

除了要抑制心頭那股驚喜,繼續工作之餘,對何解14年版的匯豐'大牛'會那麼早就流出市面的好奇亦盤踞腦海。但不論如何,將之據為己有的念頭早就出現,於是就在放工之前用另外一張大牛換了過來,正正就是圖中這張了。
為這張大牛再拍照的時候,已經是這篇短文發表後的第八日。期間也見過不少2014年版的匯豐五百元紙幣。
新紙幣上的大班職銜及簽名皆與13年版的匯豐紙幣無異。還記得小弟在十二月初發現13年版的匯豐五百元鈔票後不久,千元'金牛'也流到小弟手中,其餘面值者則留待今年農曆年前才出現。若以此推論,則14年版的千元新鈔可能將在不日,甚至已經與大牛同時開始流通,跟各位見面了,不妨留意一下吧。

還是那個問題:為什麼2014年版的匯豐紙幣會這麼早就流出市面呢?會否就是為了取代早前因為偽鈔問題,而需大量/加速回收的舊版紙幣呢?

2014年7月17日 星期四

羅馬錢幣上最長的刻字

遠在共和末年的統帥時代的羅馬錢幣,已經發展得跟現代錢幣毫無二致,成為日後帝國甚至後世鑄幣的濫觴:刻文都是由六時或七時方位開始,順時針方向圍繞著置於錢幣中間的肖像或圖案,止於四時至五時方位,甚至完全地圍成一圈。當中也曾經出現過從四時方位開始,逆時針方向雕刻的幣文,但數量都不
帝國時代的錢幣的正面刻字,除了羅馬皇帝本人的名字外,當然還有一系列稱號或頭銜,和出任官職及次數,向來搜集羅馬錢幣的藏家對此並不陌生。當中最長的刻字,出現在圖拉真Trajan末年,約公元114117年的錢幣的正面,全寫為IMP CAES NER TRAIANO OPTIMO AVG GER DAC PARTHICO P M TR P COS VI P P,52個字母,翻譯出來就是‘()統帥凱撒.諾瓦.圖拉真.最佳的奧古斯督.日耳曼尼庫斯.達西庫斯.帕提庫斯,大祭司,取得護民官的權力,六次出任執政官,國家之父。當中日耳曼尼庫斯Germanicus,達西庫斯Dacicus和帕提庫斯Parthicus都是稱號,表示皇帝本人曾經擊敗來自日耳曼,達西亞和帕提亞等等民族或國家的敵人。

看到這一系列名字,官職及稱號,就想起中國一些皇帝的諡號,例如乾隆的法天隆運至誠先覺體元立極敷文奮武欽明孝慈神聖純皇帝’,但似乎這些只是一大堆虛名虛詞而矣,遠沒有羅馬皇帝的官方題字那麼簡易明白,而且諡號只是死後才有的。算是我胡思亂想吧。

背面的刻字為SENATVS POPVLVSQVE ROMANVS,‘元老院與羅馬人民’,是羅馬共和國和帝國的正式全寫,中間圖案為皇帝本人在兩具以繳獲的敵軍裝備堆積出來的紀念牌,即所謂的戰利品trophy中走過,下方有S C‘元老院下令()’字樣。

所謂共和國和帝國的稱呼,只是現代人對羅馬的政治和時間上的區分,據說古羅馬人們認為他們的國家政制,從共和到帝國時候都是一樣沒有變化。

從皇帝肖像的散射狀radiate冠冕來看,這是一枚杜普狄烏斯dupondius銅幣,價值二枚亞斯as銅幣或1/8第納爾denarius銀幣,不過其重量只有7.6,比一枚亞斯銅幣還要輕,所以稱為過輕’under-weight亦很正常。在其他保存不佳的錢幣上,長長而細細的幣文都已經模糊不清甚至消失,所以得到這枚可以看見完整的幣文及圖案的銅幣已經算是很有運氣了。唯一美中不足的是肖像那兒看來是商人記號banker’s mark的圈圈有點剎風景,是否令這枚錢幣留在賣家那裡接近五年的原因呢??

2014年6月28日 星期六

'答允者'烏莎比蒂

小弟童年時對埃及文明很有興趣。一提到埃及,聯想到的就是金字塔,木乃伊,神廟,地下陵墓,象形文字等等跟死亡有關的事物-不過這不代表埃及人很負面的,其吸引之處在於他們對死後生命的執著,總帶著一股神秘感,比如說,他們為了死後可以進入天堂,便把屍體製成木乃伊,並將各樣日常用具,以至金銀財寶帶進墳墓,然後又在牆壁上畫上跟生前生活毫無二致的死後生活;又為了防止盜墓賊的光顧,埃及人就在墳墓中花上心思,例如設置隱秘密室和陷阱等等。君不見埃及人在墓中的秘寶是為靈感的泉源,不少電影小說的題材就是從他們習俗而來。
畫在死者之書中的秤心過程。
埃及人們相信,死後要經歷一段漫長而充滿危險的冥界之旅才進入天堂。為了應對這些一連串的險境,埃及人在牆壁或石棺,後來就是'死者之書Book of Death'上寫上不同的咒語,教他們如何擊倒路上的妖怪,或對應眾神的審問。最後死者的守護之神,阿努比斯Anubis會把死者帶到冥神歐西里斯Osiris前面,把死者的心臟放在天秤上跟真理女神Maat(有說是一根象徵真理的羽毛)對秤。為防死者的心臟輕過女神或羽毛,甚至開口'爆料',死者之書也命令心臟不能作聲而且不會輕過女神或羽毛。就此死者便可以進入阿烏Aaru,也就是'蘆葦之田',埃及人相信的天堂去了。

在蘆葦之田的生活其實跟人間完全一樣,各種工作,加上由歐西里斯神那裡來的徭役,還得由移民到這裡的人去做的。歷盡艱難才取得居留權的埃及人們當然是來享福的而不是工作,便把所有工作都交給一種叫烏莎比蒂ushabti的替身去幹。
描繪墓主夫婦在阿烏,即蘆葦田工作的壁畫。
烏莎比蒂又稱莎比蒂shabti跟莎娃比蒂shawabti,是一種陪葬品,數目,質料與顏色不一。其使用方法與啟動程式也記錄在死者之書中間,形式大同小異,看來埃及人還真是喜歡咒語:
'烏莎比蒂哦,要是我被召喚作不同工作的時候,你將會替代我去幹不同的工作。"好的,我在這裡。"將會是你的答案。'

正是因為這些替身被下了服從和答允的指令,所以它們都被稱為烏莎比蒂等等的名字,意為'答允者answerer'。

小弟自己就收藏了幾個烏莎比蒂俑。現在這個就是公元前1292年至1075,新王國時代New Kingdom的第十九至二十王朝的產物。以赤陶terracotta燒製的木乃衣狀身驅甚為粗糙,身上細節如五官,頭巾,交合的雙臂以至身驅下半部的象形文字,皆以黑色顏料漆上。
作為死者的勞動替身,烏莎比蒂當然帶著所需器具:左右兩面各刻畫著像A字的圖案實為鋤頭,至於背著的乃籃子和兩個水瓶是也。若非附帶的資料說明,以小弟的眼力根本不能識別為何物。此陶俑身高為17.7厘米。
另外一對造於後期王朝Late  Period,大約公元前700至300多年左右的烏莎比蒂俑,質料為彩陶faience。
雖然說這一對陶俑的輪廓則算清楚,但始終都只是普通貨色。留意它們身上還有一些象形文字。
側面。
背面。
三個陶俑的合照。跟赤陶俑放在一起比較,兩個彩陶俑太細小,真像成人與小孩的對比。
大英博物館中展出的烏莎比蒂俑。
從考古理論上看,最後製造烏莎比蒂的年代,是希臘的托勒密王朝時代Ptolemy dynasty,大概在羅馬佔領埃及以前停止再造。

後記:看見這些陪葬品,腦海中總是浮現出功能相同但用紙,竹製作的所謂中式'紙紮公仔'(紮紙人偶)。不過,因為太難看,而且老是有些跟這類紙祭品有關的鬼故事出現,小弟向來憎惡那些紙紮公仔。雖然說埃及人的烏莎比蒂也不見得有什麼美感可言,但總比那些不堪入目的紙紮公仔要好。恕我不會欣賞這些紙紮藝術了(有人覺得這些無所不造的紮紙工藝是本地創作或民俗特色呢)。

2014年6月24日 星期二

找到你了,2013年版香港二元!

經過多個月的搜尋與等待,小弟終於找到了一枚2013年版的香港二元硬幣。相對三月份的預測,這些新二元卻也姍姍來遲,差一點就忘記要再等下去了。至於鑄功嘛,根本就和2012年版的無甚分別:就在帶著甚強原光的幣身上同時出現不少傷痕,猶如未老先衰,雖然有如此表現亦屬意料中事。
後來找到的一枚的2013二元,品相更好。
既然五元和二元也已經現身了,那麼傳言中的2013年一元又會在甚麼時間跟各位見面呢?一想到這個問題,就立刻希望新鑄的一元硬幣可以像1998年版一元的鑄功般精美,卻又從2012和13年的二元和五元得知這個希望不太可能實現,真是矛盾,所以還是那一句:要是那樣爛的話干脆不要出的好了。

2014年6月21日 星期六

'人民有權選擇一個不對抗人民的政府'

港共政府賣港、將香港融向大陸的速度越來越快,猶將香港當作垂死掙扎的中共的的陪葬品般趕快脫手就是,所以港共走卒們的行徑越來越荒唐,也越來越明目張膽。除了怨氣四起,香港人們也逐漸從以往的政治冷漠與大中華等幻夢中醒來,與不將香港人當作香港人的港共政權對抗。
早在上年十二月中的時候,小弟就發現了一張2009年版的匯豐二十元紙幣,正背兩面都遭人以紅墨印上'人民有權選擇一個不對抗人民的政府'的字句。見到這些字句,小弟就立刻想起元朝末年以月餅傳播殺蒙古人起義的傳說。到底是何方神聖的傑作?是否參考了反元的典故但改用紙鈔來代替月餅呢?
究竟這張廿元紙鈔在什麼時候被印上'人民有權選擇一個不對抗人民的政府'的字句,雖已無從稽考,但從字句的油墨來看,很有可能是小弟收到這張紙幣前不久的事。換句話說,可能是這張紙幣遭印上字句後不久就流落至小弟的手中。雖然那時候香港人已經(?)對大陸甚為反感,但小弟還真敢保證:香港的普羅大眾對印在鈔票上的這句只會一笑置之,視之與巴士坐椅或椅背上的'反清復明'或'反共'等等的惡作劇塗鴉無異,而不會當作是什麼回事。

至於小弟,既為了研究紙幣上的塗鴉,亦因視之為一個時代的見證-港人的抗爭越發明顯和激烈-而收藏下來。當然港人的抵抗行動依然困難重重,中共港共亦不會就此罷休,但總比坐以待斃的好。

與各位分享這張紙幣的時候,正值港共將發展東北為名、割地滅港為實的議案送交立法會審議的時候,然而這份議案卻遭二度押後決議,港人尚未可以放鬆。另一邊箱,四十萬港人以電子方式參與普選及'佔中'的'公投'。單從這兩件事即可知道中共港共是如何尃橫獨斷。

在此就讓小弟為一切真心抵抗港共與大陸進犯的勇士打氣!